從古至今,科技成果都在不斷造福人類。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少實用的科技成果都為當時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福祉。
走近中國古代科技,一起領略中國古代科技的魅力。
作為百味之王,鹽是維系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根據來源不同,鹽的種類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等,每一種鹽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產工藝。通過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鹽鹵制成的鹽叫作井鹽。在古代制鹽工藝中,井鹽的生產工藝最為復雜,也最能體現(xiàn)中國人的聰明才智。
井鹽,有井才有鹽。不同于蘊含于水中的海鹽和湖鹽,井鹽埋在地下,要開采井鹽,首先要鉆井。因此,鉆井技術對于井鹽的生產具有決定性意義。早在戰(zhàn)國末年,古人便開始通過人力挖掘的方法開鑿大口淺井,采集地下淺層鹽鹵。北宋時期,古人發(fā)明了“沖擊式鑿井法”,即采用人工踩踏碓梢,鉆出井眼,使鉆頭在井內做上下垂直運動,反復沖擊井底,破碎巖石,使井身不斷加深的方法來開鑿小口深井。其工序大致包括定井位、開井口、下石圈、鑿大口、下木柱、鑿小眼等。這與現(xiàn)代開采石油、天然氣的技術在工藝上是一致的。沖擊式鑿井法使鉆井技術從人工挖掘發(fā)展為機械鉆井,開創(chuàng)了人類機械鉆井的先河,使開采地層深處的鹽鹵資源成為現(xiàn)實。經過不斷發(fā)展完善,清朝道光年間(1835年),古人利用沖擊式鑿井法開鑿了世界上第一口深度超過千米的深井——燊海井,這標志著中國古代鉆井技術的成熟。沖擊式鑿井法由于占地面積小、成本低、效率高等優(yōu)勢,被一直沿用至今。
井鑿好了,我們再來介紹井鹽開采的工藝流程。
采鹵
早期的鹽鹵提取方法與普通的水井提水無異。宋代以后,隨著沖擊式鑿井法的應用,人們發(fā)明了汲鹵筒。汲鹵筒是一種用于提取井下鹵水的工具。由小于井徑、打通竹節(jié)的竹筒做成,筒底以熟牛皮作啟閉閥門,構成單項閥。將汲鹵筒伸入井底取鹵時,鹵水沖開閥門,進入筒中。鹵水裝滿后,向上提升汲鹵筒,筒內鹵水的壓力將閥門關閉,便可將鹵水提起。將鹵水提出井底的動力來自于“天車”。天車是井口正上方豎立的高大木質井架,由成百上千根質量輕、耐腐蝕的杉木捆扎而成,高度可達百米。天車上下各安裝定滑輪,通過汲鹵繩連接,以牛力拉動提取鹵水。
輸鹵
早期的井鹽生產,大多數是在鹽井旁邊設鹽灶煮鹽,鹵水的輸送距離很短,輸鹵技術也十分簡單。隨著鹽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了有的地區(qū)鹵水產量多,有的地區(qū)用于煮鹽的天然氣產量大,而兩地距離遙遠的矛盾,因此出現(xiàn)了需要“移鹵就煎”的情況,即將鹵水輸送至天然氣產地進行加工,這對輸鹵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人采用竹筧和筧窩實現(xiàn)了鹵水的遠距離輸送。竹筧是用于輸鹵的竹質管道,竹管內部打通,外部用篾條或棕繩捆扎、敷油灰,以增加強度。若干竹筧首尾相連,構成輸鹵筧管,利用壓差和連通器原理,可將鹵水輸送到一二十里以外的天然氣產地。但由于竹筧不能制成直角或銳角彎道以改變輸鹵方向,因此古人又發(fā)明了用竹管和木板制成的鹵水儲存容器——筧窩,鹵水集中到筧窩后,便可以向不同方向輸鹵了。在輸鹵過程中,筧窩的發(fā)明不但解決了輸鹵竹筧的轉向問題,還能適當為管道減壓,同時也起到了沉淀鹵水雜質和疏通筧管的作用。
提鹵
在輸鹵過程中,因地勢高低影響,有些地方的筧管可能會出現(xiàn)進水口低于出水口的情況,這時需要提高水位,增加揚程,以位差壓力作為鹵水流動輸送的動力,在這樣的需求下,“提鹵站”便應運而生了。提鹵站是為將鹵水從低處提升至高處、實現(xiàn)鹵水翻山越嶺而設,它是鹵水遠距離輸送的重要設備。提鹵站內設井車,以騾馬驅動,將鹵水從低處垂直提升至高處,直至輸送到位。通過以上方法,解決了鹵水和燃料異地分處的矛盾,滿足了“移鹵就煎”的需要。
濃鹵
為了提高鹵水的濃度,通過提鹵站將鹵水輸送到晾曬場地高高架起的枝條架濃鹵塔上。枝條架濃鹵塔即曬鹵臺,利用風力和太陽能對鹵水進行晾曬,達到濃縮鹵水、節(jié)約燃料、凈化鹵水、提高鹽質的目的。為提高蒸發(fā)率,濃鹵塔應建在地勢高且開闊向陽的地方。
煮鹵
歷史上,井鹽的制作被稱為煮鹽、煎鹽或熬鹽,這充分體現(xiàn)了蒸發(fā)制鹽的工藝特點。古人最終通過熬煮的方法將鹵水制成鹽。把鹵水輸送到天然氣產地的煮鹽灶房,將天然氣作為燃料,通過火力對鹵水進行熬煮,最終取得結晶鹽。
中國古代的一整套鉆井和制鹽技術,為人類文明和世界科學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一技術傳入歐洲后,在世界范圍的礦產勘探活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力促進了世界鉆井技術的發(fā)展和地下資源的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