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亞飛
(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 人文與教育學院,廣東 佛山528000)
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經(jīng)歷了凱瑟琳娜·萊斯(Reiss)[1]的功能主義翻譯批評理論、20世紀70年代末漢斯·弗米爾的目的論、賈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2]的翻譯行為理論和克里絲丁·諾德(Nord)[3]的功能與忠誠理論等三個主要發(fā)展階段。翻譯目的論對翻譯理論和實踐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目的論以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為基礎(chǔ),認為任何翻譯行為都具有目的性,它擺脫了以原文為中心的翻譯等值論的束縛[4]。目的論的核心概念是:目的決定手段,即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非遺”)的外宣資料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信息型”文本資料?!巴庑g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以漢語為信息源,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nèi)的各類外籍人士)為主要傳播對象的交際活動”[5],旨在全球化背景下讓世界了解中國。目的論指導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外宣英譯,可以幫助國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有利于正確良好的中國形象的建立。本文從目的論的三個核心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及忠實原則出發(fā),以佛山木版年畫為例,從非遺文化負載詞與漢英語言差異兩個角度探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外宣翻譯策略和方法,以期為佛山非遺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交流服務。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佛山作為文化古城,嶺南文化的發(fā)源地,非遺文化資源豐富,頗具嶺南地方特色。但是我們在收集和整理佛山非遺文化對外宣傳的相關(guān)資料時,發(fā)現(xiàn)這些資料里存在不少翻譯問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譯名不統(tǒng)一。以“佛山木版年畫”名稱英譯為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少有11個,比如Foshan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New Year paintings on block,F(xiàn)oshan Nianhua(woodblock NewYear prints)等。非遺名稱一詞多譯現(xiàn)象不利于文化外宣,它讓外國讀者無法確定這些不同的譯文是否對應的是同一事物,這種不確定會讓人失去想進一步了解此文化的興趣。(2)文化負載詞內(nèi)涵挖掘深度不夠。比如在介紹民俗文化時,譯者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對文化負載詞簡單地采用直譯或意譯,致使目的語讀者無法理解、認同和接受譯文所傳達的涵義[6]。(3)語法句法錯誤。譯者如果不考慮中英文語言差異而盲目追求原文與譯文在形式上的完全對等,會使譯文違背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語言文化習俗,“凡逐字照譯不誤者,往往以忠實開始,以費解告終”。[7]
我們認為出現(xiàn)以上三方面的翻譯問題,主要是因為譯者沒有準確把握外宣翻譯的目的。外宣翻譯強調(diào)通過翻譯把文化的相關(guān)信息和內(nèi)涵準確地傳達給外國友人,實現(xiàn)文化輸出與交流,所以英譯時我們要挖掘非遺文化負載詞的內(nèi)涵,注重漢英語言差異,使譯文具有更強的可讀性。
目的原則是目的論的首要準則,同時也是制約整個翻譯活動的決定性原則。Hans Vermeer認為,“人類從事的實踐活動(包括翻譯實踐活動)是由目的決定的”。[8]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外宣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對外文化輸出,把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向世界推廣,促進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外宣翻譯時,譯者應該關(guān)注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關(guān)注非遺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與闡釋。文化負載詞又稱詞匯空缺,即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9]。對于文化負載詞“我們已達成基本的共識,即采用漢語拼音音譯加解釋,這種翻譯策略不但是可取的,而且是可行的”[10]。漢語拼音音譯是指用一種文字符號來表示另一種文字符號的翻譯方法,它適用于“源語和譯入語間存在著語義缺失,翻譯不可以直接從形式或語義入手的情況”[11]。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在音譯完之后還要對其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解釋,這種方法就是解釋性翻譯法。文化負載詞如非遺名稱、歷史人物、俗語行話、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只有通過音譯加解釋才能被外國人士理解,達到文化外宣的目的。所以再回到“佛山木版年畫”這一非遺名稱的英譯上,在目的原則指導下,根據(jù)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方法,即拼音音譯加解釋,我們就可以把它翻譯成Foshan Nianhua(佛山年畫,woodcut NewYear prints)或者Foshan Nianhua(woodcut NewYear prints)。以佛山木版年畫為例,試看一幅年畫的解說詞:
例1:鴻鴻是廣東省第十二屆省運會的吉祥物。這款吉祥物以家喻戶曉的少年黃飛鴻舞獅為題材,寓意鴻運當頭,大展宏圖。
例1:Hong Hong is the mascot of the twelfth provincial games of Guangdong Province.The young Huang Feihongis performinglion dance.“HongHong”implies the meaningof“good luck and chances toget ahead in one’s life.”(Huang Feihong(1856-1925)was a martial artist in Foshan.He was highly skilled in Wushu.He upheld justice and helped the weak and the poor.He had many anecdotes that won universal praise in Wushu circles.)
佛山木版年畫的體裁與形式,多以嶺南民俗風尚為主,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地方特色。例1年畫中的黃飛鴻,于公元1856生于廣東省南??h,一生以振興嶺南武術(shù)為己任,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黃飛鴻亦善于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對于中國人,黃飛鴻可能不是陌生的人物,也可以不進行介紹,但是我們不能用內(nèi)宣的思路、方式去外宣非遺文化,英譯文面對的是外國人士,他們對黃飛鴻不一定熟悉,所以有必要在譯文中對他作適當補充。背景知識補充說明還可達到傳播中國文化,促進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此外,我們在翻譯黃飛鴻時,特別標明了黃飛鴻所處年份,在翻譯時給出了具體時間能給外國讀者有更直觀的時間概念。漢語中“明代”“清代”這樣的朝代標注對于外國讀者來說意義不大,他們并不清楚各個朝代年限。翻譯時標注一個特定的對比日期,如明代(1368-1644)、清代(1644-1911),或以外國讀者熟悉的相應時期的歷史事件為參照,可以讓外國人士了解中國民俗與歷史。
連貫原則具體是指語篇內(nèi)連貫和語際連貫。語篇內(nèi)連貫是指譯文要符合源語語言的邏輯性、句法結(jié)構(gòu)與語法結(jié)構(gòu),從而讓目標語受眾能夠輕松地閱讀和理解譯文;語際連貫則指譯文在傳達原文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重構(gòu)譯文語篇和原文語篇的關(guān)系,“目標語受眾可以通過語篇間潛在的關(guān)聯(lián)性獲得對源語內(nèi)容的理解,該連貫建立在語篇層面上?!保?1]通過連貫原則可以實現(xiàn)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比如例1,中文例句中“鴻運當頭”與“大展宏圖”之間可以不要連詞,“漢語重意合,漢語句子成分之間的輔助詞要少得多,英語句子成分靠意義連接。”[11]所以譯文中的連詞“and”是不能省略的,英文各個成分要由各種連詞、介詞、關(guān)系詞等連接,要求句子成分完整,沒有“and”,整句英語就有語法錯誤。以木版年畫解說詞為例,再看例2:
例2:門神是年畫中最常見的主題。門神年畫一般成對出現(xiàn),可以分為:武士門神、文相門神。人們把武士門神畫貼在房子的正門上,而文相門神則貼在臥室的門和客廳的門上。
譯文:The Door Gods are the most common subject matter for New Year prints.They come in pairs with two categories:the military and the civil.Military door gods are placed on the main door of the house while the civil door gods are placed on the bedroom door and on the door of the living room.
漢語多用主動句,而西方人喜歡以客體為主體,多用被動句。在翻譯時把中文第三句話的主動句翻譯成英文的被動句,這樣更符合英文表達習慣。英譯時譯者清楚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遵循各自的語言規(guī)則進行翻譯。
例1和例2闡述了如何實現(xiàn)譯文語篇內(nèi)的連貫。語際連貫則可用自然段為翻譯單位,調(diào)整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接和先后順序,對漢語中的邏輯松散,過度修飾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或刪除,采用分譯、合譯、刪除等翻譯方法,使譯文明白易懂,從而達到外宣效果最大化。因篇幅有限,對語際連貫就不做舉例說明。
忠實原則是指譯文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應該忠實于原文?!爸覍嵲瓌t還依從于目的原則和連貫原則,所以譯文還應在翻譯目的和語際連貫的基礎(chǔ)上忠實于原文。”[12]盡量實現(xiàn)目標語文本和源語文本之間的意義對等,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程度也會影響譯文的忠實程度。
以木版年畫《龍鳳呈祥》解說詞中的“把婚姻之喜比作‘龍鳳呈祥’,寓意夫妻和睦、生活美滿,且殷切盼望新人早日成為人中龍鳳”一句為例。原文中的“人中龍鳳”切不可望文生義,不能直譯成“the dragon and phoenix among the people”。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第618頁,“dragon”只有兩條釋義:1.(in stories)a large aggressive animal with wings and a long tail,that can breathe out fire(傳說中的噴火龍);2.(disapproving)a woman who behaves in an aggressive and frightening way(悍婦)。從這兩個釋義可以看出來英文中的“dragon”是個貶義詞。而中文中的“龍”,根據(jù)《學生實用新華字典》(2017)第277頁,封建時代用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指跟帝王有關(guān)的事物。中文中的“龍”并不是貶義詞。所以英文中的“dragon”與中文中的“龍”在語義上并不對等,不能直接翻譯。
在忠實原則指導下,可用“顯化”翻譯策略,從而實現(xiàn)“化隱為顯”的目的。此處“顯化”是指譯文在忠實通順的原則基礎(chǔ)上,把原文中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明確地傳達出來,“使原文作者意圖躍然紙上,讓目的讀者易于理解”[13]。根據(jù)上下文“人中龍鳳”是指有才華有美德的人,有鑒于此,原文可英譯成:“virtuous and talented persons”。此譯不僅在翻譯目的與連貫上忠實于原文,而且具有較好的可讀性。
翻譯目的論強調(diào)翻譯文本文化功能和翻譯目的對翻譯活動的宏觀制約作用,它跳出了等值翻譯論或?qū)Φ确g論的束縛,在跨文化交際的范疇討論翻譯,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用翻譯目的論指導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外宣翻譯,靈活采用翻譯策略,不但幫助國外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而且提高了非遺外宣英譯質(zhì)量,有利于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外譯外宣的文化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