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本篇采用概念化理論,分析了“up/上”與“down/下”復合詞之間從具象到抽象,從對稱到不對稱的發(fā)展歷程。對稱性主要體現(xiàn)在空間、時間、狀態(tài)、數(shù)量、社會、方位、動作、情緒、病理、交通10個領域上;不對稱性主要體現(xiàn)在方位、社會、數(shù)量、狀態(tài)、情感、職業(yè)、商品7個領域上?!吧稀鄙婕暗念I域多于“下”的主要原因是“上”的習得時間早于“下”,使用頻率以及意象圖示多于“下”,從而使得“上”的語用功能多于“下”,由原先單指空間意義上的上下慢慢出現(xiàn)衍生詞,使得其語義關系出現(xiàn)多樣性,進而出現(xiàn)不對稱性。
【關鍵詞】up/上;down/下;對稱性;不對稱性;概念化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166-03
語言體系中,物質存在于空間中,而人類也在空間中賴以生存?!吧稀焙汀跋隆?,“up”和“down”是空間概念中最先識得并廣泛用于日常表達的。反觀這兩組詞的發(fā)展,“上”和“下”,“up”和“down”可以指“過去發(fā)生的”“現(xiàn)在發(fā)生的”“將來發(fā)生的”。不僅可以表達空間上的上下,加上后綴詞,還可以延伸至其他抽象概念的表達?;趯υ~匯的查找以及分類,我們可以從兩者的習得順序、使用頻率和認知圖示中出發(fā),探尋“上”和“下”、“up”和“down”的對稱和不對稱性現(xiàn)象存在的原因,并對此加以歸納和總結。與此同時,這對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相關研究
白麗芳在“名詞+上/下”語義結構的對稱與不對稱性中解釋了上下不對稱性存在的原因,戴衛(wèi)平、裴文斌從隱喻角度探究垂直方位詞“上/下”“UP/DOWN”,但沒有清楚地羅列其構詞法或者只是對“上/下”“UP/DOWN”進行了語內的研究。本文將著重用概念化理論,從語內和語際兩方面出發(fā),來探究“up/上”和“down/下”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的成因,并對其進行歸納和總結。
二、“上”與“下”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上”“下”是人們感知世界最基本的方位名詞之一,隨著歷史的演變與發(fā)展,其含義更為豐富。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上”為“尊”,“下”為“卑”,農(nóng)民階級中含有貧下中農(nóng)之說,在“田忌賽馬”中有上等馬和下等馬之分,可見在古代封建社會中,階級制融入了語言文化中;而到現(xiàn)今社會,“上”“下”不僅可以表示空間,也可以表示時間,諸如上午、下午;上輩、下輩;上半年、下半年;上旬、下旬。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上”指的是過去的時間,從前的,而“下”指的是將來的時間,以后的。由此可見,用“上”“下”來表示時間名詞時,可以指“過去發(fā)生的”“現(xiàn)在發(fā)生的”以及“將來發(fā)生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上”和“下”的語用功能向多元化發(fā)展使之擁有了更加普遍的意義。然而,在方位領域或者是在社會領域中,其語義隨著歷史長河傳承下來。
三、“up”與“down”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up”的原始意義表示空間位置上的“向上”“在上面”“在(較)高處”,且“up”和“down”兩者可以構成不同語義的復合詞形式,具有多個義項。在BNC語料庫中,“up”出現(xiàn)204973次,“down”出現(xiàn)91172次,可見“up”的語用功能相比于“down”來說更廣泛。“up”通常和好的事物相關,而“down”和不好的事物相連,兩者都可應用于狀態(tài)領域、情感領域、方位領域中,且“up”和“down”組成的復合詞在方位、數(shù)量領域中都具有引申義,如“up”和“down”可以在經(jīng)濟活動中描述股票、基金等的走勢(uptrend,downcycle),通過走勢圖形象反映經(jīng)濟的發(fā)展,利于國家對經(jīng)濟的調整與把控。在情感領域中,“up”通常被賦予積極的狀態(tài),如upbeat,uplifted;而“down”更多是一種消極沮喪的狀態(tài),如downbeat,downhearted。從歷史角度來看,在各種社會制度的影響下,“up”與“down”沒有像“上”和“下”那樣明顯表示等級地位。
四、“up”和“上”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在我們認知社會的進程中,最先習得的是“上”這個詞,這源于我們對物體的習得順序。通常而言,物體都是擺放在桌子上、床上、車上等地方,使得“上”的功能面很廣泛。而“上”在單獨使用時表示附著意義,如心上、墻上,而此時“上”就相當于英語中的above,in,on等介詞,“up”沒有此類意義。在對稱性中主要在狀態(tài)、動作、交通領域等,而不對稱性更多表示的是一種狀態(tài)領域。由涉及的領域來看,其對稱性要多于不對稱性,且當其都在狀態(tài)領域時,表示的是一種較理想、向上的狀態(tài),在對稱性中表示動作領域時,更多的是一種以向上的發(fā)力出現(xiàn)的動作。此外,“up”和“上”組成的復合詞還可以表示鐵路系統(tǒng),北京是中國鐵路系統(tǒng)的中心,所有開往北京的列車線路即為上行線(uplink),而從北京開往全國各地的線路即為下行線(downlink)。
五、“down”和“下”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下”的原始意義是方位詞,釋義為位置在低處的,“down”釋義為“向下”“在下面”,兩者都是人們認知世界相對來說較早的方位詞。“下”和“down”都是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而在詞義上,“下”“down”與“上”“up”相對,多表示負面、消極的內容,價值低、等級低、數(shù)量少等。而由下構成的復合詞隨著歷史的演變,在時間領域(下午)、身體構造領域(下肢)、社會地位領域(貧下中農(nóng))、方位領域(下游)等方面都展示出其獨特性,在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由down構成的復合詞可以表示一種職業(yè)(downhiller)和商品(downcomer),說明其語義隨著生活的需要而更具多元化,而這些詞語都是取自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具有其實用性。
六、語內和語際
“上”和“下”在使用頻率上存在差異。在廈門大學提供的約一千萬字次的中文自然語料的統(tǒng)計顯示,“上”在語料庫中合計出現(xiàn)49841次;“下”出現(xiàn)31800次??梢?,“上”和“下”并不是完全對稱的,且“上”的使用頻率高于“下”。使用頻率高的原因是“上”的功能面要遠高于“下”,所以這就造成了“上”與“下”實際使用意義上的不一致性,而一旦更多地接收了“上”的輸入,語言是會隨著其實用性而不斷豐富化,久而久之,“上”和“下”的語料由原先的表示方位的一致性,到如今“上”的語料要多于“下”的語料,語義豐富,且其中的差距會像一次函數(shù)一樣不斷增長(如圖1)。圖2中重合的上部代表其不對稱性,重合下部的陰影部分代表其對稱性,呈現(xiàn)出這種狀態(tài)的原因是“上”“下”或“up”“down”剛開始是表示其方位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詞,使得兩者在語義及形式上都不能夠完全對稱,但因為語言的發(fā)展是由民族文化、人們的生活習慣及思維方式?jīng)Q定的,所以其大體上的詞源都在形式或者意義上對稱,且其對稱性遠遠高于不對稱性。圖3和圖2相比重合面積減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中西方文化差異決定的,使得語際詞語的對稱性和不對稱性數(shù)量遠遠少于語內,且因為對稱性和不對稱性語義在發(fā)展過程中使用頻率、認知角度等的不同,使得對稱性遠高于不對稱性。
七、結語
本文采用了概念化理論,記錄了詞的發(fā)展歷程,詞的出現(xiàn)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途的普及化,將其聯(lián)合、概括,并使之同一,才創(chuàng)造出來并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當這個詞語不滿足于人們的使用需求時,就會出現(xiàn)更多的衍生詞來滿足人們的日常對話要求。正如本文中原先的名詞“上”“下”“up”“down”,由原先的方位領域逐步轉變到社會領域、狀態(tài)領域、時間領域來滿足人們的日常對話要求。它們的名詞化將詞匯由具象變成了抽象,意義也更廣泛。和“上”“下”相比,英語的“up”和“down”更傾向于投射在數(shù)量領域或狀態(tài)領域上,投射在時間領域上的很少,但“上”“下”、“up”“down”兩者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狀態(tài),而是一個連續(xù)體。當兩者處于過渡階段時,兩者的搭配更具有相同的意義。從兩者比較來說,“上”和“up”比“下”和“down”語義更豐富,發(fā)展更迅速,使用更廣泛。
參考文獻:
[1]白麗芳.“名詞+上/下”語義結構的對稱與不對稱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04):58-65.
[2]程紅波.down和“下”空間隱喻的相似性[J].瓊州學院學報,2012,19(06):139-140+147.
[3]戴衛(wèi)平. 垂直方位詞“上/下”“UP/DOWN”隱喻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2006,10.
[4]戴衛(wèi)平,裴文斌.垂直方位詞“上/下”“UP/DOWN”隱喻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90-94.
[5]康芬.英語“UP”和漢語“上”的空間隱喻對比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04):69-73.
[6]彭麗娜.空間隱喻的英漢對比及翻譯——以“上/下”和“up/down”為例[J].文學界(理論版),2012,(08):69-71.
[7]王蕾.漢英方位詞“上/下”“Up/Down”的空間隱喻認知及文化對比分析[D].湖北師范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