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王文志 楊定焯 王露
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yī)院骨質疏松科,四川 成都 610041
棕色瘤(brown tumor)是一種發(fā)生于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的良性局灶性骨骼損傷,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所致棕色瘤多單骨受累,文獻報道僅1.5%~1.7%可多發(fā)于全身各個部位[1],其中,PHPT合并脊柱棕色瘤更為罕見,文獻中僅有19例報道[2]。本文就一例多發(fā)椎體、骶尾部骨質破壞病例進行報道。
女性,60歲,因“腰背腿痛1年半,加重1月”于2018年10月8日入我院骨質疏松科。入院前1年半,病員無誘因出現(xiàn)腰背腿痛明顯在外院住院治療,查體:脊柱無畸形,胸腰骶部壓痛,右臀部、右下肢后外側壓痛,肌力正常,無病理征。輔助檢查:骨密度示L1-L4為0.662 g/cm2,T值為-3.8;頸為0.612 g/cm2,T值為-2.6。血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ALP為 35.9 ug/L,Ⅰ型膠原羧基末端肽為0.149 ng/mL,25-羥基維生素D為36.27 nmol/L,尿隱血(+)。尿酸為423 μmol/L,血鈣為2.92 mmol/L,血磷為 0.45 mmol/L。予理療、抗骨質疏松和鎮(zhèn)痛治療,癥狀稍減輕出院。入院前8個月病員因上述癥狀加重再次在該院門診就診。查血常規(guī)、血沉、蛋白電泳、免疫固定電泳、尿輕鏈、TNF-α均正常。B-ALP為13.03 μg/L,ALP為 77 IU/L,血鈣為3.01 mmol/L,血磷為 0.43 mmol/L。PTH為21.98 pmol/L,CA19-9為32.25 μ/mL(<22 μ/mL),CA 12-5為37.87 μ/mL。
胸椎MRI增強掃描示胸椎多發(fā)強化結節(jié),轉移瘤?見圖1[1]。
圖1 胸椎MRI增強掃描Fig.1 Enhanced thoracic spine MRI scanning
全身骨顯像示:(1)胸腰部分椎體代謝增高灶,結節(jié)影像學檢查多系退行性變,部分合并壓縮性骨折。(2)右側骶髂關節(jié)區(qū)及右側髖臼骨代謝增高灶。(3)左側顳頂區(qū)及左側第6肋前段骨代謝增高灶,傾向良性。(4)全身其余骨骼未見異常。見圖2。
圖2 全身骨顯像Fig.2 The whole body bone image
PET/CT示:①全身多發(fā)骨質破壞、左側胸骨旁淋巴結及T10椎體左旁軟組織影糖代謝增高,多系惡性腫瘤。②雙肺多發(fā)支氣管擴張伴慢性感染;雙肺小結節(jié)均考慮炎性。③左側局部肋胸膜增厚。④膽總管增粗。
2018年4月24日,骶尾部占位穿刺活檢及免疫組化示:查見少許富于巨細胞的病變,免疫組化染色:PCK(-)、S100(-)、p63(個別細胞+)、SMA(-)、CD68(KP-1)(+)。鑒別診斷主要考慮:棕色瘤、骨巨細胞瘤、巨細胞肉芽腫。結合臨床(甲狀旁腺素異常升高,骨質疏松,多發(fā)骨損害等)及影像學資料,首先考慮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所致“棕色瘤”。見圖3。
圖3 骶尾部CT平掃Fig.3 CT plain scan of the sacrococcygeal region
入院前5個月在本市醫(yī)院住院。查血鈣2.95~3.07 mmol/L,血磷 0.41 mmol/L,PTH 125.8~143.9 pg/mL,AKP 235 U/L,CA125 223 μ/mL,尿常規(guī)和尿鈣正常。甲狀旁腺彩超示:右下甲狀旁腺及左上甲狀旁腺區(qū)域弱回聲,考慮增生性改變。頸部CT平掃+增強示:考慮左側下甲狀旁腺腫瘤性病變的可能性大。于2018年5月21日在全麻下行甲狀旁腺腫瘤切除術。術后病檢:左上甲狀旁腺凍后石蠟:甲狀旁腺結節(jié)增生。術后予補液、抑酸、抗炎、補鈣、祛痰、胃腸營養(yǎng)、營養(yǎng)神經(jīng)、微波及對癥治療,骨痛有所減輕。復查PTH 17.2 pg/mL,血鈣2.11 mmol/L,血磷 1.57 mmol/L,予以出院。
入院前1個月,病員骨痛再次加重門診收入我院治療,查體:痛苦貌,被動體位,心肺腹(-)。脊柱胸腰段棘突壓痛和叩痛,脊柱活動度受限,雙髖活動痛,4字實驗(+)。神經(jīng)系統(tǒng)(-)。查血PTH:13.64 pmol/L,血鈣2.46 mmol/L,Ⅰ型膠原羧基末端肽0.209 ng/mL,25-羥基維生素D 36.57 nmol/L,胸部CT:雙肺多發(fā)結節(jié)影,性質:轉移瘤待排。雙肺慢支炎、肺氣腫征象。雙肺多發(fā)支氣管擴張伴感染。右肺中葉及左肺下葉片影,考慮感染,合并其他待排。左側胸腔少量積液,左側胸膜增厚。胸椎CT:T6、10、11椎體骨質破壞,T3椎體壓縮性骨折,T3骨質破壞伴軟組織腫塊影,致椎管狹窄及T3/4雙側椎間孔狹窄,考慮轉移瘤?胸椎骨質疏松,退行性變。腰椎CT:(1)腰椎退行改變,骨質疏松。(2)L3-L4椎間盤膨出,L4- L5、L5-S1椎間盤向后突出,相應層面硬脊膜稍受壓。(3)L2椎體右側份、左側髂骨骨質密度不均勻,與6月25日舊片對比變化不明顯。予醋酸鈣、阿法骨化醇、依降鈣素、骨瓜提取物等抗骨質疏松治療,效果欠佳,請骨科會診后因手術安全性及療效預估不考慮手術,后予唑來膦酸治療,患者疼痛發(fā)作頻率及程度有明顯減輕,VAS評分由9分降至5分。復查血PTH:11.78 pmol/L,血鈣2.34 mmol/L,Ⅰ型膠原羧基末端肽0.237 ng/mL,25-羥基維生素D 48.37 nmol/L,骨密度示L1-L4為0.683 g/cm2,T值為-3.5;頸為0.658 g/cm2,T值為-2.5,病情好轉出院,囑監(jiān)測血鈣、血磷、骨代謝標志物、骨密度,門診隨訪。
棕色瘤,又名破骨細胞瘤,是繼發(fā)性于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一種原發(fā)性纖維性骨病[3]。棕色瘤在全身骨骼系統(tǒng)中均可發(fā)現(xiàn),最常見于上頜骨、下頜骨,也見于顱骨、鎖骨、肋骨、肱骨、脊柱、脛骨[4-8]。其中脊柱棕色瘤罕見,但可作為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臨床首發(fā)癥狀[9-13],但多發(fā)者則極為罕見。
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并發(fā)棕色瘤起病隱匿,臨床上常易誤診為骨轉移瘤或骨巨細胞瘤,20世紀90年代報道的誤診率高達40%~80%[14]。甲狀旁腺激素分泌過多,刺激破骨細胞生長,促進骨吸收,使骨鈣進入血液和體液,出現(xiàn)高血鈣及尿鈣,并導致局部反應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繼發(fā)黏液變性和出血形成棕色瘤。其臨床表現(xiàn)為骨痛,血尿鈣升高,血磷降低。在本例患者中,患者骨痛,血鈣升高,血堿性磷酸酶升高(35.9 μg/L),血鈣升高(2.92 mmol/L),應警惕PHPT、MRI、PET/CT提示多發(fā)腫瘤骨轉移時,也應注意鑒別多發(fā)棕色瘤,該患者未發(fā)現(xiàn)原發(fā)灶,骶尾部活檢也提示棕色瘤,患者病程1年余后,骨質破壞并無惡化進展,也證實胸椎多發(fā)破壞并非惡性腫瘤骨轉移所致。患者行甲狀旁腺切除術病檢提示甲狀旁腺增生。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hyperathyroidism,HPT)繼發(fā)棕色瘤早期可僅通過治療HPT,棕色瘤可自行消退,應首選保守治療[15-16]。后期則需要手術治療棕色瘤,脊柱棕色瘤手術治療方式包括局部切除、擴大切除和融合手術、減壓手術等,但該患者棕色瘤位于胸椎,并且為多發(fā),無相關手術治療文獻報告[17],本院骨科會診后也考慮手術風險大及療效難以預測,不建議手術治療。在內科予以鈣劑、活性維生素D、降鈣素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緩解不明顯,且自訴使用降鈣素后疼痛加重趨勢。后使用唑來膦酸4 mg靜脈滴注后,患者第二日感疼痛次數(shù)減少,疼痛程度有所減輕。
使用唑來膦酸治療棕色瘤臨床報告少見,僅有預防術后骨饑餓綜合癥的報道[18]。唑來膦酸是一種第三代含氮雙膦酸鹽抗骨質疏松藥物,與骨表面具有較強的結合力,通過減少破骨細胞的合成和數(shù)量來抑制破骨過程,增加骨密度,恢復骨骼吸收分解和填充替代之間的平衡關系[19-20]。棕色瘤為局限性囊性骨破壞,理論上唑來膦酸能達到修復骨破壞,減輕骨痛,預防病理性骨折,達到治療棕色瘤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臨床工作中,骨痛或骨質疏松患者合并高血鈣、低血磷應注意鑒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繼發(fā)骨質疏松,在此類患者中如影像學檢查提示骨轉移瘤或骨巨細胞時,應高度警惕病變?yōu)樽厣龅目赡?,治療上唑來膦酸可以考慮使用,尚需更多實驗和臨床數(shù)據(jù)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