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月
翻譯轉換理論已有幾十年的研究歷史,是國內外專家學者們都比較熱衷研究的翻譯理論之一。在眾多的翻譯轉換理論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卡特福德于1965年在他的著作《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提出的“翻譯轉換”。他將翻譯轉換定義為“原語進入譯語過程中離開形式的對應”。根據(jù)他的理論,他將翻譯轉換分為兩大類: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層次轉換是指處于一種語言層次上的原語單位,具有處于不同語言層次上的譯語翻譯等值成分??ㄌ馗5抡J為,層次轉換是發(fā)生在語法和詞匯之間的轉換;范疇轉換是指“翻譯過程中形式對應的脫離”,它又可以細分為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內部體系轉換。
一、層次轉換
在漢英互譯中,層次轉換主要包括名詞數(shù)的轉換及時態(tài)的轉換。
名詞的數(shù),作為一個重要的語法點,通常可以分為單數(shù)和復數(shù)。中英兩種語言表達名詞單復數(shù)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例1:倒是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從沒有見過汽車,現(xiàn)在一下子看到村子邊一溜煙停了那么多大卡車,一個個興奮的不得了。譯文:While some innocent children who had never seen any automobile before were over excited at the sight of so many huge trucks parked in a row by the village. 這是一個名詞數(shù)的轉換例子。在英語中,絕大多數(shù)可數(shù)名詞都有基于語法規(guī)則的復數(shù)形式,要么在詞尾加上-s或-es,要么改變單詞的拼寫。而在中文中卻沒有這種詞尾變化。一個名詞的單復數(shù)意義需要借助詞匯表達出來。比如,“一個”、“幾個”、“很多”、“不少”、“們”等。在例1中,“一些”提示不止一個孩子,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孩子”要譯成“children”,即“child”的復數(shù)形式;同理,“那么多”提示了卡車的數(shù)量,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要在“truck”的詞尾加-s來表達復數(shù)的意思。
英語是曲折語,句子時態(tài)的變化多通過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來體現(xiàn);中文是非曲折語,不存在通過動詞的時態(tài)問題。因此,時態(tài)轉換是漢英互譯中不可避免的層次轉換之一。
例2:1968年4月,丹江口水庫水位已經(jīng)漲到130米高程,丹江工程指揮部通知,到1968年底,水位將達到145米高程。譯文:In April, 1968, the water level of Danjiangkou Reservoir had reached 130 meters and the Danjiangkou project command informed that it would rise to 145 meters by the end of the year. 在中文中,時態(tài)通常通過一些詞匯,例如“曾經(jīng)”、“如今”、“以后”、“即將”、“正”、“已經(jīng)”等來表達;而在英語中,時態(tài)是通過語法表達的。所有的時間關系包括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有對應的英語語法結構。在例句中,“已經(jīng)”提示完成時,“將”提示將來時,在翻譯成英語時,這些通過詞匯表達出來的意思都將通過英語的語法來表達,如完成時“had reached”和將來時“would rise”.
二、范疇轉換
范疇轉換又可以分為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內部體系轉換。
(1)結構轉換
結構轉換是翻譯中最常見的轉換之一。雖然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改變句子的語義,但是英語中常用的定語從句、分詞短語、介詞短語等常常在漢語中找不到對應的結構,因為漢語常用并列謂語和分句。因此,在中英互譯中,同樣的意思在譯入語中可能甚至必需采用不同的結構。結構轉換又可以細分為前置定語和后置定語之間的轉換、肯定表達和否定表達之間的轉換、人稱主語和非人稱主語之間的轉換、主動句和被動句之間的轉換。
例3:大自然有它的辦法對付故土難離的移民。譯文:The nature had its own way to deal with those who were unwilling to leave their homeland. 在英語中,如果修飾語不是單個詞匯,通常放在被修飾語的后面。而在漢語中,無論修飾語是詞匯還是短語,通常都在被修飾語的前面。在例句中,“故土難離的”放在被修飾語“移民”的前面,但是翻譯成英語的定語從句“who were unwilling to leave their homeland”就要放在被修飾語“those”的后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2)類別轉換
類別轉換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一種詞性轉換成譯入語中的另一種詞性。在翻譯轉換中涉及到需要轉換詞性的通常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和冠詞等。
例4:女人們臉上掛著淚水,相互拉扯著,叮嚀著,邊說邊流淚。譯文:Women, with tears on face, held each others hands and exhorted with streaming eyes. 通常認為,中文是比英文更加動態(tài)的語言。換句話說,中文更傾向于使用動詞和副詞來表達相同的意思;而英文則更多地使用名詞和介詞。在翻譯中,原語和譯入語的詞性不一定甚至不可能對等。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要擺脫詞性的限制。在例句中,“掛”和“流淚”都是動詞,分別被譯為介詞“with”和動名詞短語“streaming eyes”。在中英互譯中,通常把漢語中的動詞和副詞譯成英語中的介詞、形容詞或名詞。
(3)單位轉換
單位轉化是在翻譯過程中等級的變換。為使譯入語更加流暢簡潔,將原文中某級上一個單位的翻譯等值成分為譯入語中不同等級上的單位,可能更高,也可能較低。等級轉換通常發(fā)生在詞匯、短語、分句和句子之間。
例5:由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移民不愿意離開故土,移民行動遲緩。譯文:Most people, ill-informed of the outside world, were reluctant to leave, thus the delay of the migration. 在例句中,“不愿意”是一個否定短語,被譯成含有否定意思的英語單詞“reluctant”,表達自然,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4)內部體系轉換
內部體系轉換是指原語和目標語只是構成部分不同而形式對等。由于中英語言之間的巨大差異,內部系統(tǒng)轉換較其他轉換而言要少得多,但是同等重要。
例6:很多老百姓一開口就是:我們鐵打的均州,意思是不怕水。譯文:People always started their conversations by mentioning that Junzhou was a water-resistant iron county. 例句中,“鐵打的均州”說明了城墻的牢固,堅不可破,譯者套用英語中的“iron man”、“iron hand”和“iron will”等表達,將之譯為“iron county”,給人以堅不可摧的聯(lián)想,就像“iron man”、“iron hand”和“iron will”給人的聯(lián)想意思一樣。
我國著名翻譯學家穆雷教授認為,翻譯轉換是最主要的翻譯方法。沒有轉換就沒有翻譯??ㄌ馗5碌姆g轉換理論,作為翻譯實踐的重要指導,廣泛地應用在翻譯實踐中。總之,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在詞匯和句法層面對中英互譯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穆雷. 卡特福德與《翻譯的語言學理論》[J]. 語言與翻譯,1993(2).
[2]歐陽敏. 世紀大遷徙[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3]楊市焯. 英漢翻譯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