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天問》
【釋義】比喻人貪心不足,就像蛇吞食大象一樣。
【近義詞】貪心不足 【反義詞】知足常樂
傳說,古時(shí)候有個(gè)樵夫,一天,他上山砍柴,看見了一條受傷的蛇,樵夫于心不忍,便把蛇帶回了家,并把蛇的傷治好了。這條蛇就留在了樵夫的家中,性格也很溫順。
可是后來,蛇越長越大,食量也越來越大,樵夫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于是他終于下定決心把蛇放回山里。他把蛇放進(jìn)了一個(gè)山洞里,并跟蛇約定,以后如果他來看望蛇,就會在洞口跺三下腳。
后來,樵夫結(jié)婚生子,他的子子孫孫就這樣延續(xù)下去。
樵夫后代中有個(gè)叫象的人。一天,象聽說蛇膽能治療宰相千金的病,而且賞金還很豐厚。于是他就去山洞找到蛇,跟蛇說了這件事情。蛇很感激樵夫的救命之恩,、便答應(yīng)了象。象拿著蛇膽救回了宰相干金。
可誰知,不久后當(dāng)朝公主也患了同樣的病,皇上下令如果誰能取到蛇膽,就能娶公主。象又一次被欲望驅(qū)使,他來到山洞找到了蛇,厚顏無恥地再次提出要求,可是這次他再也沒有回來。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各地流傳的版本不盡相同,但都勸誡世人不要貪欲太過、做損人利己的事。
小閱告訴你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一方面啟示我們,做人不能太貪婪,另一方面提醒我們時(shí)刻都要有自知之明,把握好做事的分寸,在與人交往中做到守住原則,適可而止,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