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外來宗教中國化比較研究初探

      2020-04-01 15:09王彥明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伊斯蘭教佛教

      王彥明

      摘 要:本文通過對佛教中國化和伊斯蘭教中國化進行比較研究,探討二者不同的歷史軌跡和規(guī)律,系統(tǒng)梳理了外來宗教中國化的基本經驗,為深入推進宗教中國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宗教中國化;佛教;伊斯蘭教

      中圖分類號:D6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672-3163(2020)01-00054-05

      近年來,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成為宗教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中的重大課題。我國有五大宗教,除道教是本土宗教之外,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是外來宗教,傳入以來逐漸適應中國社會,在實現中國化的方向上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在開展外來宗教中國化比較研究中,學術界往往把佛教和基督教進行比較,認為佛教是外來宗教中國化很成功的宗教,而基督教在神學思想和社會實踐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昂韧鈱<覍W者大多認為,佛教早已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伊斯蘭教也早已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相比之下,‘基督教中國化卻依然顯得任重道遠?!盵1]事實上,伊斯蘭教中國化也是一個重要命題。開展佛教中國化和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文試圖對佛教中國化和伊斯蘭教中國化進行比較研究,探討二者不同的歷史軌跡和規(guī)律,以便更好地研究外來宗教中國化的經驗和路徑。為了便于研討的展開,僅就同處于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環(huán)境中的漢傳佛教和回族伊斯蘭教進行研究。

      一、外來宗教中國化的基本經驗

      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傳入過很多種外來宗教,但是大部分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在中華大地上生存和發(fā)展下來的外來宗教,正是適應中國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結果。外來宗教傳入我國的時代和方式不同,不是一下子就融入中國社會,而是經過長期的適應和調整,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形成了不同于外國宗教的鮮明特征,走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發(fā)展道路。因此,我們要系統(tǒng)梳理外來宗教中國化的基本經驗,以期為深入推進宗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提供借鑒。

      中國基督教思想家趙紫宸先生曾將佛教中國化與基督教中國化進行比較研究,提出中國人需要宗教的話必須自己去求,認為“求”有三端: “求諸行”“求諸經”“求諸文”,分別代表的是“要做到身體力行”“要到發(fā)源地求經求教”“要自己翻譯經典”。張志剛先生進一步研究指出,“從‘求諸經‘求諸文再到‘求諸行”,“或許更合乎邏輯思維”[2]。他指出,“從外來宗教中國化的比較研究來看,假如前述‘三求的說法是有學術啟發(fā)的,而對于任何一種外來宗教來說,‘求諸經與‘求諸文又可以看作兩個不可或缺的本土化前提或步驟,即只有‘取到真經并‘譯出真義,才有可能在另一種不同的文化氛圍與社會處境之下‘求諸行——‘踐行真諦、‘得以認可并‘傳播開來,那么,我們不妨把這‘三求比作外來宗教得以扎根、開花與結果的‘三樂章”[3]因此,任何外來宗教要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都必須面對如何翻譯經典、如何處理與境外發(fā)源地的關系、如何調適與主流文化的關系、如何適應統(tǒng)治者的管理等問題。歸根結底,外來宗教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就是要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進而實現在中華大地生根、發(fā)芽和傳播開來。

      二、佛教中國化與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路徑

      (一)佛教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佛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一般認為,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即公元前2年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西漢到西晉時期,佛教傳播以佛經翻譯為主,東漢末年不少古印度和西域僧人來到漢地,譯出大量佛教典籍?!按藭r的佛教首先是在宮廷中流行,并且被看做祠祀的一種,混同于黃老之學?!盵4]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中國佛教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東晉慧遠作《沙門不敬王者論》,調和儒家和佛教的矛盾,在理論上解決了佛教作為外來的宗教文化在以儒家思想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佛教的傳播逐漸由上層社會擴大到民間,佛剎遍及大江南北。隋唐時期,形成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標志著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基本完成。與此同時,“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以佛、道思想為輔的思想文化格局逐漸形成?!盵5]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時期,“中國佛教被宋明理學吸收、改鑄而漸失光環(huán),滿足社會各方面需要的理學已難以容納佛教繁盛的局面,佛教再也難以占據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之列。”[6]明清時期,佛教由諸宗并弘逐漸演化為諸宗融通,最終形成了各派融合,儒、釋、道合流成為趨勢。

      (二)伊斯蘭教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后傳播至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性宗教。7世紀中后期伴隨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商貿活動傳入中國(一般認為,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標志之一)。唐宋時期,外來穆斯林僑居中國,伊斯蘭教是外來僑民信仰的宗教。元朝,伊斯蘭教成為與佛教、道教并列的政府認可的宗教。明朝,統(tǒng)治者實行“不許本類自相嫁娶”和禁止“胡服、胡語、胡姓”政策,穆斯林與漢文化群體的心理和文化距離在逐步拉近。明代中葉實行海禁,“這樣切斷了唐宋元三朝以來,中外伊斯蘭文化自然交流的通道,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面臨著在漢文化的大海中孤舟獨行的局面?!盵7]。明末至清中期,穆斯林學者開啟了“以儒詮經”活動,“通過吸收、改造儒家傳統(tǒng)中的思想資料來闡釋伊斯蘭教的內涵,并回答伊斯蘭教在中國發(fā)展過程中提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掀起了一個影響深廣的伊斯蘭文化復興運動,打破了千百年來中國伊斯蘭教‘孤芳自賞的保守狀態(tài)。這一運動一直持續(xù)到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盵8]清朝中后期,伊斯蘭世界復興思潮也開始影響中國的穆斯林,中國社會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以儒詮經”活動逐漸陷入沉寂。

      三、佛教中國化與伊斯蘭教中國化之比較

      開展外來宗教中國化的比較研究,應該從經典翻譯、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與主流文化的關系、與境外發(fā)源地的關系、與所處時代的關系等方面進行討論。

      (一)經典翻譯

      外來宗教傳入一個新的地區(qū),宗教經典是否翻譯為當地文字,對其本土化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佛教認為只要堅持基本教義思想,對佛經翻譯為其他文字持開放支持的態(tài)度。佛教創(chuàng)立初期就使用兩種不同文字進行傳播,北傳佛教主要依據梵語經典(雅語),南傳佛教主要依據巴利文經典(大眾語言)。佛教一傳入中國就開始將大量佛經翻譯成中文,最早由外來僧人主持譯經,現存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相傳為東漢時期天竺高僧譯出。隨著中國僧人西行求法,求法與譯經并行,三國時期僧之行、東晉法顯、唐代玄奘、義凈前往古印度取經后回國譯經、弘法。譯經活動一直持續(xù)到宋代,隨著佛教在印度湮滅而結束。大量佛經的譯出,使得中國社會逐步認識和了解佛教理念。

      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初期,關于《古蘭經》是否翻譯為外國語文的問題上存在著激烈爭論。正統(tǒng)神學家認為《古蘭經》是真主的語言,為絕對維護原貌,反對翻譯成任何一種文字。隨著伊斯蘭教向外傳播和發(fā)展,就出現了《古蘭經》翻譯版本,16世紀拉丁文《古蘭經》正式出版,這個時期大致相當于我國明代中后期。也就是說,伊斯蘭教傳入中國近一千年之后,明末清初中國穆斯林學者開始對《古蘭經》進行摘譯,遲至20世紀才出現《古蘭經》中文全譯本。按照阿拉伯世界的傳統(tǒng),《古蘭經》標準文本為阿文和中文對照。因此,中國主流社會和伊斯蘭教外人士長期無法了解伊斯蘭教的真義。

      (二)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

      佛教傳入之初,首先是在宮廷和貴族中流行,有的封建帝王本身就是虔誠的佛教徒。東漢明帝的異母弟楚王劉英是最早信仰佛教的人,漢桓帝成為東漢第一個信奉佛教的皇帝。梁武帝崇信佛教,要求王公貴戚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作《斷酒肉文》勸導和命令僧徒遵守,改變了漢傳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僧徒的肉食習慣。總體來看,除“三武一宗”滅佛之外,大部分封建王朝對佛教持寬容、支持態(tài)度。

      對伊斯蘭教來說,中央政權把伊斯蘭教作為外來民族的信仰看待,伊斯蘭教從未獲得最高統(tǒng)治者的信奉。唐宋時期,穆斯林作為僑民、生活在“蕃坊”之內。元代,穆斯林作為色目人在社會等級體系中地位僅次于蒙古人。明代,中央政權重新回歸漢族政權,穆斯林失去了特權地位,最高統(tǒng)治者對伊斯蘭教進行褒揚,同時又把穆斯林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阻止穆斯林自相嫁娶,在內地禁止“胡服、胡語、胡姓”。清代,雍正元年、雍正八年,地方官員兩次奏請朝廷嚴禁回教,革除回俗,雍正皇帝予以駁回,同時認為“回教原一無所取”。清朝后期穆斯林與清政府沖突過程中,有的穆斯林打出伊斯蘭教旗號,有的阿訇成為實際召集人,清政府對伊斯蘭教采取了高壓政策。

      (三)與主流文化的關系

      佛教進入中國后,通過與儒、道接觸、融合以及佛道辯經、佛儒論戰(zhàn),逐漸獲得統(tǒng)治者和主流社會的認同。東晉慧遠指出“如來之與堯、孔,發(fā)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內外之道,可合而明”,調和佛教與儒家思想的矛盾,為佛教的發(fā)展獲得了更廣闊的空間。儒家和道教也深受佛教的影響,宋明理學的發(fā)展和全真道的形成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啟發(fā)?!爸劣谒蚊骼韺W,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華嚴宗、禪宗理論的刺激和影響而產生的。在晚清時期,中國知識界研究佛學成為一時的風氣?!盵9]隨著唐宋以后儒、釋、道合流,佛教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以前,伊斯蘭教與中國主流傳統(tǒng)文化保持距離,不注重對教外人士宣傳和解釋教理教義,主流社會無法了解伊斯蘭教的內涵。明末清初出現了穆斯林信仰淡化、伊斯蘭教衰落的問題,穆斯林學者開創(chuàng)了以儒詮經活動,在伊斯蘭教與主流文化關系上邁出重要一步。清代穆斯林學者藍煦在《天方正學》中說:“東方孔子仲尼,西方穆罕默德,心同理同,道無不同”“知回、儒兩教,道本同原,初無二理。”穆斯林學者以當時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程朱理學的架構來闡述伊斯蘭教義的體系,主動把程朱理學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與伊斯蘭教哲學和教義教規(guī)結合起來,在保留最根本信仰不變的同時,使伊斯蘭教適應中國傳統(tǒng)社會現實需要。需要指出的是,“以儒詮經”活動主要是用宋明理學的理論體系來解釋伊斯蘭教,反過來伊斯蘭教對宋明理學和主流文化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也被有的學者稱為伊斯蘭教儒學化進程,這與佛教與儒、道相互影響并走向合流殊為不同。

      (四)與境外發(fā)源地的關系

      從兩漢至隋唐,中國與古印度、西域諸國聯(lián)系緊密,境外僧人來到中國譯經、弘法,中國僧人前往古印度取經活動從未間斷,中國佛教深受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隋代,“在與外國佛教的關系方面,從總體上說,隋代佛教已經脫離了對印度佛教的依附,逐步走向獨立和創(chuàng)新。”[10]中國佛教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宗派,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宋太宗時建立國家譯經院,正值印度國內密教全盛時期,由于密教與儒家倫理相抵觸,譯出后即被焚毀。13世紀印度本土佛教湮滅,中國與印度佛教聯(lián)系幾乎中斷。中國佛教延續(xù)下來并處于不斷發(fā)展中,成為佛教的第二故鄉(xiāng)。

      明代以前,中國伊斯蘭教與伊斯蘭世界保持經常性聯(lián)系,宗教職業(yè)者靠外來的伊斯蘭教學者及其后代充任,沒有形成中國的培養(yǎng)宗教人才的制度?!懊鞔腥~實行海禁以后,來華的伊斯蘭教學者越來越少,各地清真寺普遍出現有宗教知識素養(yǎng)的掌教阿訇后繼乏人的現象?!盵11]明末清初,中國伊斯蘭教通過經堂教育培養(yǎng)教職人員,通過“以儒詮經”活動開啟中國化進程,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的結合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朝前期,河西走廊連接中亞和中東的絲綢之路再度恢復,伊斯蘭世界各種思潮源源不斷傳入中國,給中國穆斯林社會和伊斯蘭教中國化進程帶來了重大影響。清朝后期,穆斯林與清政府爆發(fā)了多次沖突,“剛剛起步的伊斯蘭教儒學化進程就此中斷”[12]。

      (五)與所處時代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為,宗教意識形式總是與特定的國家形式、社會形式相聯(lián)系的,并由特定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所決定?!耙炎诮虇栴}轉化為社會問題,要用歷史來說明宗教”[13]。外來宗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所處社會歷史條件密不可分。

      對佛教來說,兩漢之際(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彼時中國封建社會正處于快速上升期,社會主流文化正在孕育形成之中,儒家、道家思想也在發(fā)展之中尚未定型,此時距公元前134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樹立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不過一百余年,公元142年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方始形成,這又比佛教傳入晚了一百余年。因此,佛教雖然是一種外來宗教,與儒家、道家思想共同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佛教、道教展開競爭,儒、釋、道競相爭輝,取長補短。自隋至唐,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達到頂峰,國力強盛,善交友邦,兼容并蓄,呈現出政治昌明、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的“盛唐氣象”。中華文明更加發(fā)達和自信,對于外來文化持一種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外來文化不但不會對中華文化帶來沖擊,反而還會受到中華文化的吸引和影響。佛教與中華文化的結合進一步向前推進,形成了中國化的八大佛教宗派。

      唐代中期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之時,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儒、釋、道涵蓋了宇宙、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面,形成了“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的局面。伊斯蘭教沒有趕上與儒家、道家思想共同成長并展開競爭的歷史時代,唐宋時期幾乎沒有給其他外來文化得以躋身于主流文化地位的空間?!疤拼腥~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轉折點,至此,中國社會由上升期逐漸進入了下降期。”[14]進入宋代以后,中國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更加強固,以宋明理學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指導思想。至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更加封閉、保守,不復盛唐時期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心態(tài)和氣度。明末清初伊斯蘭教開始探索中國化的時候,這時的社會思想條件與隋唐時期的社會思想條件完全不同。清朝后期,伊斯蘭世界復興思潮與中國封建王朝的保守之間發(fā)生沖突,伊斯蘭教中國化進程遭遇挫折。

      四、對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歷史啟示

      國際學術界在研究外來宗教本土化時強調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認同?!啊诮讨袊饕獌群亓x理,即真正融入‘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15]佛教中國化和伊斯蘭教中國化歷史軌跡不同,但是在探索中國化的道路上,在實現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社會認同上都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也是共同的歷史啟示。

      (一)實現文化認同。對佛教來說,佛教在與儒家、道教相遇、碰撞和競爭中,彼此豐富,也使得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走向儒、釋、道合流的趨勢,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伊斯蘭教來說,通過論證伊斯蘭教與儒家思想“道本同原”,主動靠近主流文化,把伊斯蘭思想與占主流地位的程朱理學緊密結合起來,從哲學思想到倫理道德,從基本概念到專用術語,進行全面吸收和改造,解決了穆斯林對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問題。

      (二)實現民族認同。東晉時期發(fā)生了“沙門敬不敬王者之爭”,也就是儒家名教和佛教教義的矛盾。東晉慧遠作《沙門不敬王者論》,指出既認同于儒家的道德觀念、服從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封建國家禮制,又保持佛教自身的特點、發(fā)揮儒家思想所不足甚至沒有的獨特作用,儒家和佛教出發(fā)點和作用范圍不同,最后的目的和歸宿是一致的。對伊斯蘭教來說,王岱輿《正教真詮》說:“人生住世,有三大正事:乃‘順主也、‘順君也、‘順親也”,認為忠于真主和忠于君王是一致的,提出了“二元忠誠”思想,解決了教權與王權相統(tǒng)一的問題,對于伊斯蘭教在中華大地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現社會認同。針對儒家認為佛教舍棄家庭、否定現世、無君無父的指責,東晉慧遠認為沙門“不違其孝”“不失其敬”,佛教道德與儒家倫理綱常是一致的。東晉居士孫綽提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命題,強調佛教的持修與儒家孝道的統(tǒng)一性?!胺鸾踢@種與儒家倫理道德相結合的傾向,構成了中國佛教道德的根本特點?!盵16]清初劉智將伊斯蘭教中念、禮、齋、課、朝五項功課稱為“五功”,把伊斯蘭教體系中關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個倫理關系內容稱為“五典”。劉智《天方典禮》說:“圣教立五功,以盡天道,又立五典,以盡人道者,天道人道,原相表里,而非二也?!睂⒅袊鴤鹘y(tǒng)社會“三綱五常”與穆斯林的“五功”、“五典”聯(lián)系起來,構建了中國伊斯蘭教倫理道德思想體系。

      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外來宗教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要在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土壤上落地生根,核心問題就是要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在新時代研究和推進宗教中國化,要引導我國宗教界堅持愛國愛教方向,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宗教與外國宗教的關系,絕不照搬照抄外國宗教模式,堅持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要深入推進經典闡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我國宗教,用中華優(yōu)秀文化浸潤我國宗教,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要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適應時代要求,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參考文獻:

      [1][2][3] 張志剛.文化回饋:人類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國化”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4-35.

      [4][5][6][10] 方立天,華方田.中國佛教簡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7] 高占福.從外來僑民到本土國民——回族伊斯蘭教在中國本土化的歷程[J].世界宗教研究,2013(3):168.

      [8] 馬明良.伊斯蘭教的中國化與“以儒詮經”[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9):56.

      [9] 趙樸初.佛教與中國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5:8.

      [11] 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137.

      [12] 菅志翔.簡論共和國以前伊斯蘭教在中國社會的演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08.

      [13] 張志剛.再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方法論意義[A].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輯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307.

      [14][16] 方熔.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歷史路徑[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2): 40.

      [15] 張志剛.“宗教中國化”義理沉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6(3):21.

      責任編輯:徐曉婷

      猜你喜歡
      伊斯蘭教佛教
      佛教藝術
      佛教造像
      中國穆斯林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國西北伊斯蘭教門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響研究
      伊斯蘭教蘇菲派人神和諧關系探究
      伊斯蘭教純屬躺著中槍(點評)
      看中國·在浙江
      中國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與發(fā)展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陳哲文(韓國)佛教題材作品覽
      陆川县| 清苑县| 霍林郭勒市| 罗城| 冷水江市| 长沙市| 策勒县| 潜江市| 泾川县| 正安县| 花莲县| 岑溪市| 阳城县| 阜康市| 莲花县| 咸宁市| 新沂市| 资讯 | 乌审旗| 石楼县| 夏津县| 平阴县| 天全县| 名山县| 元朗区| 马龙县| 卓尼县| 中方县| 福清市| 大宁县| 双流县| 讷河市| 安国市| 长治县| 赫章县| 阿坝县| 桓台县| 甘谷县| 根河市| 吐鲁番市|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