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德明 吳汛 張圣潔
摘? 要:新時代下,高校教育與體育課程改革的契合度正在發(fā)生變化,高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很多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體育課程改革之中。伴隨著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實施,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規(guī)模逐年擴大,招生質量不斷提高,但同時也夾帶著許多現實的問題。本文針對現如今倡導的“體教結合”這一熱點,對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中較為突出的學訓矛盾進行全方位的考量,力求探索出二者的內在關系,實現和諧發(fā)展,從而促使我國高水平籃球運動隊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普通高校? 籃球運動隊? 體教結合? 和諧
中圖分類號:G8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2(c)-0036-02
高水平運動隊是體育運動項目向前不斷發(fā)展的核心,任何運動都是這樣,籃球同樣離不開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我國籃球運動隊的發(fā)展主要靠的是各省體校和各地市體校的優(yōu)秀生源,雖然這種生源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夠提升我們國家的籃球水平,但是同樣也犧牲了青少年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時間,使他們的課余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不斷減少,導致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文化課水平普遍不高。在這種現象的催促下,“體教結合”和諧發(fā)展機制應運而生,這種發(fā)展機制符合現代體育教育的理念,“體教結合”注重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單獨的注重以往單一的關注競技成績的發(fā)展機制,它注重的是學生“全面、科學和可持續(xù)的”人生道路發(fā)展。
1? 研究結果與分析
1.1 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隊學訓矛盾的現狀分析
1.1.1 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隊隊員來源調查
目前我國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隊的選拔大致有以下3個渠道:一是普通高中運動員;二是各省市技術學院或體工隊運動員;三是青少年體育運動學?;驑I(yè)余體校。第二類運動員只有教育部規(guī)定的重點高校能夠統(tǒng)一招生,對他們的高考和入學后的文化課成績,大部分甚至未能系統(tǒng)的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的學習,綜上所述,在這些背景之下,運動隊的文化成績和運動能力層次明顯不齊。
1.1.2 管理者、教練員對“體教結合”關系的認識
學校管理者和教練員在學訓矛盾維度上的看法不盡相同。有人認為,在舉國體制的框架下,這種矛盾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二者之間的時空管理難度較高,只能有所取舍。將學習文化課放在第二位;有人認為,“體教”并重,共同發(fā)展才符合培養(yǎng)目標,這樣才能塑造出高素質、寬口徑的復合型體育人才。
1.1.3 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隊的入學學習情況調查
鑒于我國高校本科生入學的年齡和文化課程要求等原因,作為特殊群體的高水平籃球運動隊在學籍管理方面,主要存在2種方式:一是預科班,這種管理方式主要是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進行補習,時間多為1~2年時間,通過學校的考核后,轉為在校生;二是取得正式學生學籍的運動員,還有另一部分學校將運動員集中編入文化課較為容易通過的班級當中,以此來管理他們的學習。除此之外,高水平運動隊隊員往往進入文科班學習,理工類的高水平隊員相對較少,這和高水平運動員的自身學習情況不無關系。
1.1.4 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隊隊員的思想認識現狀
高水平運動員具備2種身份,一種是在役運動員或退役運動員身份,而另一種就是高校當中的普通學生。這2種身份的差異致使隊員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出現不同,進入高校后的運動員依然面臨著訓練工作,加之其本身的文化知識薄弱,久而久之,運動員的注意力都會轉向訓練,從而對文化課學習失去了興趣。從而直接導致學習和訓練的非平衡發(fā)展。
1.2 “體教結合”和諧發(fā)展機制的探析
1.2.1 針對現今國家運動隊的運動員管理條例,構建合理的運動人才培養(yǎng)機制
由于中國國情的種種原因,很難保證優(yōu)秀體育后備人才的和諧健康發(fā)展。因此,應改革招生方式,建立“小學—初中—大學”的培訓體系,結合體育教學,為體育人才提供獎學金,以吸引體育人才進入高等學校。建議大力發(fā)展各種形式和層次的體育協(xié)會和學校俱樂部,以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體育訓練模式。
1.2.2 加強管理者和教練員的進修獎勵管理,增強學習,轉變固有觀念
學校領導者要提高對運動訓練管理的認識,不僅要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更要達到微觀管理的訴求,完善學校體育課考核規(guī)則,強化“教育至上”的思想,在管理上,明確高水平運動隊任務的目的,建立合適的考核方法,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
教練應該改變培訓和學習的觀念。教練應加強與文化課教師的溝通與交流,并在培訓工作中得到他們的支持與合作。建立合理有效的監(jiān)督培養(yǎng)機制,從文化和認知領域改變運動員的固有思維。
1.2.3 強化高水平籃球運動員的管理工作
學校部門應結合高水平運動隊員的現實情況,做好學習與訓練之間的時空管理。從課程設置、學習時間分配等方面進行調控。諸如對新生入學進行文化課考試鑒別,淡化測驗的甄別功能,強化人才選拔機制。
1.2.4 制定特殊教學計劃
制定適合高水平籃球隊成員特點的特殊教學計劃。針對高水平運動員的特殊訴求,學校教學計劃和大綱應當有的放矢的為其增加或刪減課程,而這種課程應當是側重于實踐和業(yè)務能力的。這樣下來,既可以確保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又可以有效增強運動智能能力。
1.2.5 強化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員正確的自我定位意識
高水平的籃球運動員是運動能力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高校特殊群體。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員首先是學生,然后是運動員。畢業(yè)后,他們不大可能都從事自己的體育專業(yè)。因此,高等學校的高水平籃球運動員應充分利用綜合性高校的共享教育資源,協(xié)調發(fā)展體育訓練和文化學習,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2? 結論與建議
2.1 結論
(1)目前,我國高等學校高水平籃球運動隊的學生主要來自以下3個途徑:一是普通高中運動員;二是各省市的技術學院或運動隊的運動員;三是青年體育學?;驑I(yè)余體育學校。
(2)管理者及教練員對“體教結合”關系的認識有巨大歧義。
(3)現階段對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員這一特殊群體的學籍管理主要有2種形式:一是預科班;二是跟隨適合自己的專業(yè)班上課。
(4)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隊隊由于其固有的雙重身份制約,致使隊員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和其他普通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在對待學習方面,有明顯差異。
2.2 建議
(1)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人才的機制體系,創(chuàng)建合理的人才輸送和培養(yǎng)體制,從起始就保證體育人才的全面發(fā)展。
(2)管理者和教練員要提高認識,轉變原有的固有觀念和思維。
(3)加強對高水平運動員的管理(如制定特殊的教學計劃,制定特殊的文化學習成績管理規(guī)定,單獨上課,采用適當的獎懲機制,改革高水平籃球的畢業(yè)方式等)。
(4)進行運動員的生涯規(guī)劃教育,切實保證體教結合理念的有效貫徹。
參考文獻
[1] 李雪穎.體教結合讓乒乓娃娃走得更遠[N].中國體育報,2019-09-03(6).
[2] 陳哲夫,楊寧寧,范宇.體教結合背景下CUBA聯(lián)賽現狀探討[J].青少年體育,2019(8):69-71,138.
[3] 朱春明.定向運動與大學體育課程的創(chuàng)新[J].中國新通信,2019,21(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