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正在不斷提升,教育也隨之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有許多教師依然用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進行教學,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不能相互結合,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課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情,去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1.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得到改進 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方式還過于機械,難以發(fā)揮出教學所具有的自主學習的優(yōu)勢。此外還缺乏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無法集中全部的精力,從而造成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始終達不到理想的要求。此外,學生本身的思想政治學習能力也決定了思想政治學習的效果。
2.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需要提升 目前,很多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期間,依然在采用“滿堂灌”似的教學方式,導致出現(xiàn)了教師自我地教,學生枯燥地聽的局面,而且?guī)熒g完全沒有互動性。同時,師資條件也有限,使得教師除了上課之外,根本沒有時間去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此外,一些教師缺乏必要的認識,認為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此教學方式過于復雜,這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工作失去了意義,更為嚴重的是,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也達不到理想的要求。[1]
3.教學內容不夠豐富 伴隨科技水平的提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求量也隨之增多,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形式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因此要對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進,把應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同時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也要安排一些興趣的話題。此外還要加大對于教材、教學的改革力度,使學生能夠接受更多的知識內容,以此提中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2]。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設置疑問可以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展開主動的求知行為。提問一直是教師最常運用的手段,是教師調控教學氛圍,不斷激起學生思維高質量運轉的重要方法,但現(xiàn)代教學所倡導的提問并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單純而枯燥的檢查型提問,而是集趣味性與探索性于一體,更具有啟發(fā)性與引導性,可以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幫助迷茫中的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囗,將學生的膚淺認知引向一定的高度,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更加自主更加有效。如在學八下“維護秩序”時,有一個教學重點“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八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實踐基礎,我用多媒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校門口亂像”。這個情景即面向社會,又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某中學每到周末休假離校,學校門口混亂不堪,開著私家車、騎著電動車和步行前來接孩子的家長,都希望快速的接到自己孩子。但擁擠的車輛和人群將校門口堵的水泄不通,雨雪天氣更糟糕。我的情景問題是:這種亂像造成了哪些影響? 疫情防控的當下如何保持社交距離? 你作為學生為了改變這種亂像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在這樣的亂像中你的體會有哪些? 在這樣的情景問題的引導下讓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讓學生再結合課本學習新知,正真的學會,并學會學有所用,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2.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設情景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發(fā)展越來越直觀高效,多媒體教學被運用到課堂上的頻率越來越廣泛。如在學習"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有一個教學難點“戚休與共”時,對于七年級的學生很難理解,我用多媒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在一個土地已經(jīng)干裂的、只剩下一顆枯樹的空間。我的情景問題是:在這樣一個沒有一點生命氣息的空間,現(xiàn)在我要將XXX同學投放進去,大家猜想一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他能不能存活?為什么呢? 這兩個問題與生活密切相關,直接指向具體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情景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探究。而這樣身臨其境的情景體驗,更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3.結合實際生活,提出情景 新課程強調教學應該回歸生活。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初中生的實際生活,圍繞教材內容靈活設置教學任務,用生活化的教學任務賦予書本知識于實際意義,催化出學生強烈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對書本知識產(chǎn)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從而傾注更多的精力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探究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
結語:和過去的教學形式比較發(fā)現(xiàn),作為中學教師來講,要正確的將教學方式融入道德與法治到教學中,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能力。不過,教師在教學期間還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設置多種可以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為社會培養(yǎng)出大量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