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評委李洱、李建軍、吳義勤、陳漢萍、張燕玲、季進、周立民、施戰(zhàn)軍、郜元寶、閻晶明、程光煒(以姓氏筆畫為序)對編輯部評出的17篇候選論文,經(jīng)過獨立審讀,以郵件投票方式評出以下6篇獲獎論文(以得票多少為序):
《史料多元化與當代文學研究的相互參證》
(黃發(fā)有 2019年3期)
作為深耕中國當代文學文獻史料學研究的學者,作者從不止于發(fā)掘和考辯史料,本文便是從四個方面全面論述了史料的多元形態(tài)與當代文學研究的關(guān)系,提出了將多元形態(tài)的新舊史料相互參證的方法與意義,并結(jié)合創(chuàng)作實際靈活運用史料,頗具方法論的意義,尤其對當下文學研究領(lǐng)域某種為史料而史料的現(xiàn)象,極具糾偏的意義。論文嚴謹沉穩(wěn),金針度人。
《沒有五四,何來晚清?》
(王德威 2019年第1期)
本文回應作者前文《沒有晚清,何來五四?》所引發(fā)的爭論,正面闡釋了“沒有五四,何來晚清?”,期望打破文學史敘述和批評方法的單一性,重新理解五四作為“除魅”與“招魂”的時代所具有的特殊意義。論文極具思辯性,短小精悍,又妙筆生花;作者才華橫溢,且雅正坦然;每一詰問,皆意蘊豐富,啟人深思。
《知識與文學:現(xiàn)代性的裂變》
(南帆 2019年第6期)
論文以宏闊的視野,獨到的眼光,深入論述了知識與文學的復雜關(guān)系,辨析兩者沖突所導致的現(xiàn)代性裂變。南帆長于面對大問題大范疇,文章高屋建瓴,體現(xiàn)了作者一貫的綿密思致和周延邏輯,于條分縷析的娓娓敘述中逼近時代命題,回應了當下創(chuàng)作實踐。論述行文有著清晰的個人風格、獨有的舒緩綿長氣息,彌足珍貴。
《與AI的角力——一份詩學和思想實驗的提綱》 ? ? ? ? (楊慶祥 2019年第3期)
論文從最前沿的問題切入,敏銳大氣,思維辯證。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寫作對目前形式化盛行、高度同質(zhì)化的詩歌寫作的挑戰(zhàn),并一針見血地指向小說及其他各文體創(chuàng)作存在的普遍病灶,提出重建文學和“人”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并回應了“五四”百年之后的又一次“立人”問題。這樣的論述發(fā)人深省,頗具建設(shè)性。
《凝視欲望深淵,重述“家人父子”——余華論》 ? ? ? ?(申霞艷 2019年第5期)
論文以獨特的“家人父子”的視角、扎實的細讀功力,令人信服地指出余華作品的意義,即在于揭示了人就是在被棄的孤獨以及家庭的破碎重組過程中走向成熟,并以離家和“弒父”為代價。本文立論新穎,論析深入,很好地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拓寬了余華研究的學術(shù)邊界。
《在生命最高處——李瑛與〈人民文學〉七十年》 ? ? ? ? (梁豪 2019年第5期)
一個詩人和一本雜志七十年的交集與情緣,必然又微妙地連接著文學國史。梁豪以扎實而獨特的史料,窺探而映現(xiàn)了背后的大歷史,并整理表達出清新又厚重的學術(shù)見識,明晰的理性之下飽含深情。作為青年學者,本文資料爬梳的認真扎實的良好學風,值得鼓勵與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