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剛上幼兒園小班的幼兒,大多喜歡區(qū)域活動中豐富而又足量的玩具。孩子們雖然可以在自己的區(qū)域自由玩耍,卻很少交流和分享,這不利于孩子的集體心理發(fā)展。通過近20年的幼兒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發(fā)現(xiàn),孩子們時常在區(qū)域活動或戶外運動中有吵架、爭搶玩具等矛盾發(fā)生,這是孩子們的一種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的心理表現(xiàn)。為了攻克這一影響幼兒健康發(fā)展的桎梏,老師可以通過分享各種新穎別致的玩具,從而幫助孩子們收獲快樂。
一、自私任性是幼兒易忽視的心理痼疾
每天的區(qū)域活動時間,小班孩子們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尤其喜歡去建構(gòu)區(qū)。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不同的積木,并把它們放在了建構(gòu)區(qū),區(qū)域活動開始后,孩子們各自選擇喜歡的玩具玩耍,有的孩子粗心大意——忘了帶進區(qū)卡,有的孩子活潑好動——跑來跑去。這時,苗苗正準備用塑料積木蓋房子,附近的強強也在玩著蓋房子的游戲。突然,苗苗看到強強手上有自己最喜歡的橘紅色積木,想要,卻一句話也沒說,直接沖過去搶了積木就走了。那座堅固的房子一下子倒塌了,強強尖叫著:“這是我的,還給我?!薄安唬@是我最心愛的,它就是我的。”倔強的苗苗讓強強大受委屈,頓時嚎啕大哭。這時,老師循著哭聲,走過去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強強你為什么哭?”強強哭著說:“老師,他搶我的積木,嗚~~~。”隔壁的小明也怒氣沖沖指著苗苗說:“報告,老師,苗苗不光把強強的玩具搶走了,他還搶走了我的?!崩蠋煹吐晢柮缑纾骸笆悄隳昧藦姀姷姆e木嗎?”“不,這是我的,我要玩的?!泵缑绲吐曊f道。“苗苗最懂事了,先讓強強玩會積木,等他玩完了你再玩,好嗎?”“這是我的,就是不給他。”苗苗把積木藏在衣服里。
“苗苗,這是幼兒園的玩具,我們大家都可以玩的?!崩蠋煻紫聛頊睾偷貙λf:“如果你想先玩,你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或者用其他玩具和小朋友交換著玩,但不能用手強搶。當對方同意你玩時,先表示感謝?!泵缑缈粗掷锏姆e木,輕輕地哭了起來,然后不情愿地把玩具放到建構(gòu)區(qū)。
分享的目的是什么?是關(guān)心他人,互相謙讓,友好相處。分享玩具就是為了達到大家共同快樂的一種措施。事實上,現(xiàn)在分享玩具的活動,更多關(guān)注的是幼兒是否成功分享了物品,是否能夠給予別人或?qū)崿F(xiàn)共同玩耍,卻忽略了真正的分享后的快樂體驗,比如苗苗到最后還是不高興的。針對這一問題,需要進行間接教育,幫助孩子們是體驗到分享后的滿足和快樂。
二、分享的重要性
老師利用一套芭比娃娃大禮盒做教學道具。望著禮盒里的房子、衣服、芭比娃娃、桌椅板凳等,小朋友們頓時興奮了起來。老師把這些玩具投放到了“娃娃之家”,到了區(qū)域活動時間,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跑到這個區(qū)域。因為這個區(qū)老師只放了八張進區(qū)卡,并且規(guī)定孩子們只能按規(guī)則取卡進區(qū),所以沒有取到卡的孩子先去其它區(qū)活動?;顒又?,“娃娃之家”的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去搶芭比娃娃,有的孩子拿著衣服,有的孩子拿著娃娃,大家都像撿到寶一樣,各自玩自己的。中途有些孩子有禮貌地互換玩耍,有的手里抱著娃娃卻盯著別人手中的玩具看,很不開心。老師適時地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問孩子們:“老師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老師來做你們的媽媽吧!媽媽看見寶貝們玩得不開心,這是為什么呀?”孩子們說“不好玩,就玩一個玩具不好玩?!薄跋胂朐趺礃硬藕猛妫俊睘榱俗尨蠹铱鞓返耐嫠?,老師給孩子們進行了角色分配,并提議大家一起玩,再現(xiàn)生活中的情境,寶貝們有扮演爸爸的,有負責做飯的,有負責給娃娃打扮換衣服的,還有收拾房間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孩子們都開始忙碌,有的孩子在給娃娃穿好衣服后,放在小椅子上,給他們喂飯,有的孩子去建構(gòu)區(qū)拿來小汽車,讓芭比娃娃坐上去旅行,還有的哄娃娃睡。大家都快樂地玩耍,不時的還互換角色,互換區(qū)域,在其它區(qū)給娃娃制作帽子,美食,搭建房子等。不僅玩具在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分享,而且在活動中大家都感受到了集體的快樂?;顒咏Y(jié)束后,老師問小朋友們:“怎么樣玩才有趣,才更快樂?”大家爭先恐后低發(fā)表看法,最后大家都明白只有合作、一起玩、互換玩才會更開心,才會在玩耍中交到更多朋友。
1.分享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礎(chǔ)上的,分享的過程能讓雙方都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只有分析后的快樂,才能讓幼兒真正樂于分享。
2.在家長的支持下,孩子帶玩具來幼兒園。在進行分享活動時,玩具主人首先帶上自己的玩具,其他小伙伴嘗試通過禮貌用語協(xié)商分享玩具:你能借給老師玩嗎?或者老師可以和你一起玩嗎?一起交換玩具,好嗎?通過溝通,以便認識更多的朋友或玩到其他有趣的玩具。
3.通過分享玩具,孩子們可以初步建立社會交往互動的基礎(chǔ),獲得基本的社會經(jīng)驗。孩子們逐漸開始打破以自老師為中心的思想意識,逐漸學會移情,逐漸開始考慮他人想法,提高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4.分享是具有自定規(guī)則的一項活動。必須懂得:未經(jīng)同意,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孩子們在這里得到的是社會交往的基本品質(zhì):尊重、信任、理解和欣賞。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更多的贊許。
5.在游戲活動中,激發(fā)孩子們思考——如何通過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最終獲得分享的快樂。
因此,在分享玩具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給予孩子們獎勵,或者發(fā)一個愛心小貼紙,并讓大家抱一抱,感受分享合作的快樂。
三、分享的具體措施
第一、及時與家長溝通。把孩子在園的表現(xiàn)和需要家長配合的方面告訴家長,爭取與家長達成共識,家園配合,協(xié)同一致為幼兒創(chuàng)設(shè)協(xié)商,分享的環(huán)境。
第二、溝通交流是消除矛盾的最后方法。抓住每天日常機遇,隨機教育,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解決問題。
第三,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應該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一開始,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先給孩子做示范。
總之,通過多次的活動干預,加以適時的教育引導和家長的配合,老師們班的小朋友逐漸地做到不爭搶玩具,懂得關(guān)心他人,合作分享,幫助別人。在區(qū)域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友好分享,不但聽到了更多的禮貌用語和歡聲笑語,更促進了身心健康、和諧快樂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