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書就像難纏的夢魘,讀完就像做了一場疲憊又難醒的夢;有的書又似一盞甜津津的果茶,滑膩得讓人半個月都緩不過神來。少年讀書是一顆純凈懵懂的心在窺探世界,猶豫小心卻又難以滿足,不知分揀地大口吞食那未知的黑暗與光明,留下的不可能僅是酣暢享受,也有不少心靈被挫傷的陰影。
(張今馳《三品讀書札記 》,第4-5頁)
我漸漸發(fā)現(xiàn),帶有一個目標去閱讀非常有利于走進理性書籍的研究領地,基于對某一事物的興趣和探究根源的好奇,我開始靜下心來像讀故事一樣地讀那些“文藝常談”,雖然不能全部理解透徹,我也大略懂得了朱自清先生的文藝觀。然后我開始想,他們這一代作家是怎樣建立起他們的文藝觀的,我又開始順著高高揚起的樹枝,爬上更高更遠的地方。
(何穎彬 《閱讀:一棵成長的樹》,第9頁)
閱讀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之間交流的過程,而作為作者也要有足夠的肚量來接受不一樣的意見,作為讀者也應有足夠的勇氣來提出不一樣的見解,一如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jīng)典》中表現(xiàn)出的思辨和批判的思維。閱讀,從來不是為了讓自己的腦子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更不是為了構建馬爾庫塞筆下的單向度的人。
(陳舒敏《閱讀,為自己筑一個避風港》,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