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戲曲劇種,是河北梆子等梆子聲腔的鼻祖,對北京、安徽、浙江等地區(qū)的梆子聲腔發(fā)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地方戲曲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都未更名,仍然采用“秦腔”的傳統(tǒng)叫法。為了傳播秦腔的傳統(tǒng)文化,對秦腔的歷史發(fā)展進行簡述,楊云峰編著了《秦腔故事》一書,以新媒體融合出版的方式將秦腔文化以故事的形勢帶給讀者,讓讀者在故事中感受秦腔文化的魅力,了解秦腔的發(fā)展和基本知識。筆者在做2018年度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項目“秦腔中的關中方言研究”(18JK0322)時對該書作了重點研讀。
本書由西安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三滴血》《哭祖廟》《火焰駒》等三十篇經(jīng)典秦腔劇本,通過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結合的方式將秦腔的魅力展現(xiàn)給廣大讀者,有著極強的視聽讀結合的特點。在每個章節(jié)中,作者都詳細介紹了故事的背景,并進行劇目的導讀,對精彩的故事展開敘述,同時對劇目進行深入剖析和評價,簡析其中的要點,并附有掃碼賞戲的環(huán)節(jié),讓讀者通過直接觀看秦腔表演的影像資料感受秦腔的魅力。
清代中葉時期,秦腔又一次對我國戲曲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這次影響也使得秦腔自身受到了一定打擊,從此走上了衰落的道路。這次運動又被稱為“花雅之爭”?!把挪俊崩デ捎谶^于人文化,內容生澀,甚至達到了必須借助劇本才能聽懂戲文的程度,其華麗的詞藻和生僻的典故使得普通觀眾望而卻步,如同聽“天書”一般難以接受;反之,以秦腔、京腔等地方戲曲為代表的“花部”內容則大多以家長里短為主,詞藻平實,婦孺皆可聽,以其通俗易懂的特點,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在各大戲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地方戲曲互相競爭,互相借鑒,在對壘中推動民族戲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入空前的階段。秦腔在清代的發(fā)展與民眾的推動息息相關。秦腔表演者對“票房”的一味追求將秦腔的發(fā)展一度推向低谷,過于通俗的內容使得曾經(jīng)擁戴秦腔的大眾也對其冷眼相待,秦腔的輝煌在這種情況下逐漸崩塌瓦解。直到辛亥革命以后,秦腔才在毛澤東的推動下得到了又一次的復興,憑借其“社會教育”的特點走向了又一個巔峰。
正如上文所述,秦腔的題材內容十分廣泛,也比較“接地氣”。例如,書中收錄的《火焰駒》講述了良馬火焰駒千里傳信、伸冤鳴屈的故事,以駿馬的形象襯托豪杰義士的高潔風度,1958年被拍成了秦腔電影,首次將“中國戲曲化石”搬上了銀幕。作者對收錄的三十篇秦腔劇本進行分析和解讀,對其中的觀賞要點進行例舉和評價,幫助讀者進一步欣賞秦腔的魅力,讀懂劇中的要點。
秦腔作為人民的藝術,在廣闊的西北大地上演繹著自己的故事,是西北人民認知和把握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秦腔深深地植根于民眾,向聽眾訴說著仁義,講述著道德,將人性中善良、寬容、自尊、自立等優(yōu)良品質傳遞給大眾,默默地傳承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