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進蘭
(鹽城市大豐中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鹽城 224100)
心腦血管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健康等均造成不良危害。最近幾年,我國患心腦血管病患者數(shù)量越來越多,致殘率、致死率逐年升高,因此,心腦血管病的防治及預后成為了醫(yī)療界重視的問題[1]。本文以2018年3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腦血管病患者為例,探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3月-2019年8月選擇我院收治的心腦血管病患者60例,分為兩組,30例對照組患者入院時凝血功能檢查異常指標不足3項,包括男16例,女14例,年齡47-85歲,平均(61.2±1.4)歲。30例觀察組患者入院時凝血功能檢查異常指標超過3項,包括男17例,女13例,年齡50-85歲,平均(61.3±1.3)歲。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所有患者均無凝血功能障礙情況,且均自愿參與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分別檢驗患者入院時、出血后48 h、96 h凝血功能指標。具體操作為:抽血前要求患者禁食12 h以上,于患者肘前靜脈抽取靜脈血2 mL,注入預先準備好的枸櫞酸鈉抗凝試管內(nèi),立即充分混勻,于試管外壁標示患者姓名、年齡等基本信息,及時送至檢驗室完成凝血功能檢查[2]。利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完成檢測,嚴格按照設備說明書及相關實驗規(guī)定進行,盡量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結合患者癥狀表現(xiàn)、病情變化等予以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計算各組心腦血管病患致殘率與致死率。分析不同時間患者凝血功能相應指標的變化情況。主要指標包括:血漿凝血酶時間(TT,參考值17.0±3.0 s)、凝血酶原時間(PT,參考值12.0±2.0 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參考值28.0±7.0 s)、D-二聚體(D-dimer,參考值0-1.0 μg/mL)。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和計量資料比較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致殘率、致死率對比 觀察組30例患者中,共計10例患者致殘,概率為33.33%,6例患者死亡,概率為2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致殘率、致死率對比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凝血功能指標變化趨勢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各凝血指標數(shù)值較為相近(P>0.05),而出血后48 h、96 h后,觀察組各項指標波動幅度較對照組相比更為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凝血功能指標變化趨勢比較(Mean±SD)
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即老齡化,而隨著這一問題的日益突顯,越來越多的老年性疾病發(fā)病率也隨之提升[3]。國內(nèi)當下經(jīng)濟發(fā)展仍較為迅速,使得國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很多老年人由于健康知識相對缺乏,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導致脂肪、鈉鹽等超量攝入,加之沒有合理運動進行消耗,使得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問題更加突出。該類疾病均屬于慢性病癥,但部分疾病具有急性發(fā)作情況,其主要體現(xiàn)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即血液粘稠度高、流動速度慢,很容易形成血栓。
凝血功能臨床診斷時通常會選擇TT、PT、APTT以及D-dimer這四個指標,其中TT指的是血液中凝血酶發(fā)揮生物活性后,將血漿纖維蛋白原轉(zhuǎn)變?yōu)槔w維蛋白所需要消耗的時間;PT指的是在認為加入外源性凝血物質(zhì)后,血漿當中纖維蛋白原轉(zhuǎn)變?yōu)槔w維蛋白所需消耗的時間;APTT主要用以反映內(nèi)源性的部分凝血因子綜合活性的指標[4];D-dimer則是血液中最簡單的纖維蛋白降解后的相關產(chǎn)物。臨床檢驗時,如TT、APTT的指標增加,說明患者機體凝血功能處于上升狀態(tài),此時血液正處于高凝狀態(tài),很容易在血管中形成血栓。D-dimer指標增加后說明血液自身的纖溶功能大幅度下降,也就是對血栓的溶解能力下降,此時也容易引發(fā)血栓。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患者血液凝血功能很容易發(fā)生異常,即處于高凝狀態(tài),也就導致血栓的發(fā)生率高于普通人,而血栓產(chǎn)生后會阻塞血管通路,導致局部血壓升高,影響血管內(nèi)膜結構,進而導致血管破裂并產(chǎn)生心腦血管病癥。因此,凝血功能監(jiān)測工作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后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