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菊
(北京市海淀區(qū)萬壽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36)
大腸癌是臨床醫(yī)學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具有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臨床特點,且兩者的發(fā)生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1]。對大腸癌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對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以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在大腸癌的診斷中實施CA199檢驗的診斷價值,具體過程如下所示。
1.1 對象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進行大腸癌診治的患者15例作為觀察組(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齡最小的患者50歲,年齡最大的患者69歲,平均年齡56.32±5.73歲)和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員15名作為對照組(男7名,女8名,年齡最小的健康體檢人員29歲,年齡最大的健康體檢人員65歲,平均年齡37.43±6.14歲)。對比兩組研究人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滿足研究需求。
1.2 方法 清晨采取兩組研究對象的空腹血液3 mL作為血液標本,將其置于離心裝置中進行離心處理,所有操作均需保持無菌操作原則,離心速度為4000 r/min,離心時間為5 min。待充分離心后,采用羅氏cobas e411全自動免疫分析儀以及配套試劑對血清CA199進行有效檢驗,并對檢驗數值進行有效記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研究對象血清CA199的表達水平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選擇SPSS 16.0版本軟件對兩組研究對象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和計量資料比較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經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研究對象血清CA199檢測表達水平分別為(10.83±4.64)KU/L、(67.60±13.61)KU/L。由此可見,觀察組研究對象的血清CA199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t=14.537,P=0.001),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大腸癌是臨床醫(yī)學上極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包括直腸癌與結腸癌。大腸癌的發(fā)病率相對較高,其發(fā)病率從高到底順序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以及橫結腸。該腫瘤疾病的發(fā)病因素與大腸慢性炎癥、高脂肪低纖維膳食習慣、遺傳、大腸腺瘤、盆腔放射、環(huán)境、血吸蟲病以及吸煙密切相關[2]。大腸癌腫瘤疾病早期并無典型臨床癥狀,或者臨床癥狀并不明顯。處于大腸癌早期時,患者僅僅會感覺到消化不良、身體不適或者大便潛血等,因此會造成該疾病的治療不夠及時[3-4]。隨著疾病不斷發(fā)展惡化,患者往往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部包塊、腹部疼痛以及腸梗阻等,甚至還會出現貧血、消瘦以及發(fā)熱等全身癥狀。而患者處于該時期時,大腸癌疾病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患者的身體健康已受到嚴重損害。因此,對患者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極為重要。
CA199屬于一種糖類抗原,當該檢驗指標的表達水平越高時,表示患者疾病情況越嚴重。因此,將其應用于大腸癌患者的早期診斷當中,能夠有效鑒別患者的疾病狀況,并為之后的治療方案和預后提供重要依據,達到全面提高治療效果,保障患者身體健康的重要目的。
根據上文研究內容顯示,懷疑大腸癌患者的CA199檢驗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健康體檢研究人員,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大腸癌患者中采用CA199檢驗進行早期診斷,可有效判斷患者疾病情況,為患者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因此,該方法具有被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