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瑤
【摘 要】語碼轉換作為高校校園中常見的語言行為,通常出現(xiàn)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對話和課堂教學中。語碼轉換可以根據特定的環(huán)境、話題和對話中的角色關系對說話人進行語碼轉換的動機進行分類。同時,語碼轉換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受到不同社會因素如性別、英語水平、語言態(tài)度的影響,也相對應的對社會發(fā)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語碼轉換;社會語言學;動機;雙語現(xiàn)象
引言
語碼,指某一特定群體內使用的一種或多種語言或語體。語碼轉換是語言選擇的過程,是在語言的實際交際中根據情景的轉變進行的語碼調整。隨著高校英語教學深入和推廣,高校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在日常生活和課堂學習中使用英語的頻率也日益提高,語碼轉換成為了一種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本文通過對江漢大學學生展開問卷調查,搜集江漢大學校園內的真實語料,調查英語和漢語之間的語碼轉換動機以及不同社會因素對語碼轉換的影響。
一、研究綜述
(一)定義
語碼是社會語言學用語,指某一特定群體內使用的一種或多種語言或語體。語碼是一個中立名稱,不像其他的術語如方言、語言、語體、標準語、洋涇浜語和克里奧語那樣具有感情色彩。它不僅可以指某種語言,也可以指某種方言或語言形式,行話或者特別的詞匯。
語碼轉換是語言選擇的過程,在與他人交際時所使用的語碼不止一種,多語社會里人與人之間交流時不時會從一種變體轉到另一種變體。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是在語言的實際交際中,隨著情景的轉變進行的語碼調整。語碼轉換可發(fā)生在雙語或多語的交際環(huán)境中,在一種語言內部也有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存在,比如漢語和方言,以及正式和非正式語體的轉變也是語碼轉換的一種。
(二)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路徑
社會語言學路徑通過社會因素(種族、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等)與語碼轉換的關系來探討語碼轉換的社會動機,通常把外界影響個體或群體語言選擇和使用的因素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大背景,二是說話人或對話活動參與者所處的具體情境,這兩個方面對語言選擇和使用有著重要影響。多語情景中的語言選擇并不是一種任意的、隨心所欲的行為,而是受到三個要素的影響:個人在交際中的身份、交際情景及交際話題。
社會語言學研究者認為語碼轉換是一種社會行為,但不能脫離社會因素和社會規(guī)約的制約。這種對語碼轉換和社會因素之間宏觀關系的探索可以幫助加深我們對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認識。不過,這種路徑研究仍然停留在事物表面,并不能深刻揭示語碼轉換的整個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的語言和心理等因素。所以學者們認為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還不是一個全面的研究路向。(He,Yu,2001)
(三)動機理論
關于語碼轉換的分類,有不同的語言學家持有不同的學術觀點。在學術界,大家一直比較認可的是Gumperz(1972,1982)對語碼轉換的分類。他認為,言語社區(qū)內部的語碼轉換十分復雜,會話者在選擇正確的語碼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說話者的意圖。
情景型語碼轉換(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根據自己所處的情景的改變而進行語碼轉換,不涉及話題的改變;
喻意型語碼轉換(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說話者為了改變話題或說話的語氣,或是為了調整角色關系而進行的語碼轉換。
(四)標記理論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Myers-Scotton(1988,1993b)則將宏觀和微觀視角融合到一起,從認知角度解釋了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動機。她把語碼轉換看作是說話者協(xié)商雙方權利與義務的一種手段,認為會話交際中語言的選擇是社會因素和個人自身的動態(tài)考慮相互作用的結果。Myers-scotton運用標記模式(markedness model)將語碼轉換分為:
有標記語碼選擇(marked choice):暗示聽話者額外的想要表達的東西,重新構建一套權利義務關系,相當于Gumperz的喻意型轉換;
無標記語碼選擇(unmarked choice):意在遵循社會規(guī)范正常傳遞和交流信息,沒有暗示其他額外的信息,相當于Gumperz的情景型轉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本文通過在江漢大學校內進行數(shù)據收集與分析,試圖考察一下問題:
(1)了解學生對日常生活及課堂教學中語碼混用現(xiàn)象的態(tài)度;
(2)對高校學生交際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進行分類,分析動因及不同社會因素對其產生的影響;
(3)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高校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社會意義,通過對語碼轉換與社會因素關系的探究,加深理解語言與社會的關系。
(二)調查對象
隨著大學英語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大學學生的英語水平逐漸提高,使用英語的能力也逐步增強。但英語作為一門外語還并未在課堂教學中完全普及,由于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水平仍然有限,教師通常選用英漢混用的方式進行教學。另外,隨著近年來西方文化的輸入,高校學生作為年輕群體容易受到電影、音樂、網絡交流等中西文化元素結合的影響,使用其源語言更能準確豐富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語意。
本文中研究的數(shù)據收集工作分為問卷調查和錄音語料收集兩部分,都以江漢大學校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三)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115份,回收有效問卷98份,問卷有效率85.22%。其中,按性別劃分,女生52人(占52.06%),男生46人(占46.94%),男女比例平衡;按英語水平劃分,未通過大學四級16人(占16.33%),通過大學四級32人(占32.65%),通過大學六級31人(占31.63%),通過英語專業(yè)四級18人(占18.37),通過英語專業(yè)八級1人(占1.02%)
問卷內容包括:
(1)基本情況:性別、專業(yè)類別、英語水平(等級考試成績)
(2)方式類別調查:調查受訪者平時的語碼轉換使用頻率,以及根據Poplack(1980)區(qū)分的三種語碼轉換類型(句間轉換、句內轉換和附加轉換)進行頻率統(tǒng)計。
(3)動因調查:以多選題的形式調查受訪者出于何種目的或動機采用語碼轉換。
(4)態(tài)度調查:調查受訪者對自己或周圍人的語碼轉換的態(tài)度,是否會對自己的個體語言使用造成影響,以及是否會對主體語產生影響、何種影響。
(四)語料收集
語料收集部分運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通過錄音轉寫來獲得語料,作為問卷調查結果的實例。研究所選擇的語域為江漢大學在校學生的生活會話——寢室閑聊,和教學會話——課堂討論,其中主體語為漢語,嵌入語為英語。為使語料收集結果真實客觀,所有錄音均未事先準備,參與聊天的同學均未被事先告知。錄音語料共73分29秒,共計14639字,其中中文14086字,英文553詞。
三、語碼轉換的動機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高校學生語碼轉換的動機有很多種,且具有共性,可以根據Gumperz的動機理論對其進行分類分析。
(一)情景型轉換
1.引用原文,避免歧義
A:我收集了一篇關于大學里面的plagiarism的一個現(xiàn)象,我認為這個抄襲現(xiàn)象也可以稱為avarice。貪名貪利,發(fā)表量等等的。國外也有,我們國家也有。
B:Avarice的范圍很廣,他不僅僅是貪wealth and power,在知識層面貪名貪利,fame and reputation。因為reputation和fame意味著wealth,對不對。你看那些發(fā)表論文最多的人都是業(yè)界權威,authority。
這段對話是兩位同學在課堂上討論關于avarice的文章的內容。他們在對話中直接使用了avarice,plagiarism,authority等英文詞匯。這位這類詞匯含義較為抽象、寬泛,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對應的中文翻譯,因此在討論中直接引用英文原文語言能更準確地表達含義,避免不恰當?shù)姆g產生歧義。
2.簡化語言,方便表意
A:今天這個面試也挺簡單,說后續(xù)會有HR老師來加我。
B:你肯定能過的。
這段對話是兩位同學在寢室閑聊討論關于求職面試時的內容。HR為human resource的縮寫,意為人事、人力資源,如今我們習慣于直接用hr的縮寫來稱呼公司中負責人力資源的部門和負責人,表意更為簡潔。
3.達到幽默效果
A:下一個就是我們組了,你跟我一起上去講吧。
B:我不去,我在下面等你。
A:你去你去,展示你的時間到了。
B:我不去。
A:Show time
這段對話是兩位同學在準備課堂展示時的聊天內容。A同學為了鼓勵B同學上臺展示,在此處使用了英文的“show time”。Show time在歐美國家文化中通常出現(xiàn)在演出開始前報幕的環(huán)節(jié),含有“精彩即將開始”的含義,此處使用“show time”可以制造一種夸張的幽默效果。
(二)喻意型轉換
1.避免尷尬、禁忌或含有隱晦含義的語言
A:哇,你今天要去約會嗎?
B:肯定是要去見男朋友啦。
C:是的呀,我晚上要跟他出去吃飯。
A:難怪穿得這么sexy。
B:哈哈。
這段對話是三位同學在寢室的聊天內容。A同學想要描述C同學的穿著為“性感的”,但中國人的性格較為含蓄內斂,為了避免引起尷尬和反感,通常不會直接表達與性相關的詞匯語言,所以此處使用英文詞匯“sexy”來表達。
2.轉換對話人或限制受話人
A:You look really cool today.
B:Oh,thank you.
A:What does that mean on your jacket?
B:(轉頭看C)牌子用英語怎么說?
C:我也不知道??赡苁莃rand?
B:Its the name of the brand.
這段對話是美國外教和兩位學生在教學樓走廊上聊天的對話。外教在詢問A同學衣服上的英文的含義,A同學想表達“這是這個品牌的名稱”,但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達“品牌”,于是向C同學求助。此時的受話人由A轉變?yōu)镃,因此B所用的語言也由英語轉換為漢語。
3. 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距離
A:So next month will be the Chinese New Year,right?
B:Yes.
A:新年快樂,恭喜發(fā)財。
這段對話是美國外教在課堂上與同學們的對話。外教在對同學們表達新年祝福的時候由英文轉換為中文,并且使用的中國人在農歷新年常用的祝福語“恭喜發(fā)財”,能夠拉近與中國學生的心理距離,更好地表達文化內涵。
四、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統(tǒng)計調查發(fā)現(xiàn),語碼轉換在高校校園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xiàn)象,并且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使用語碼轉換的頻率也較高。
(一)性別
由表可見,不同性別在對待語碼轉換的態(tài)度及策略上由一些細微的差別。在不考慮其他個體因素的情況下,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接受語碼轉換,并自然而然隨之切換語言,而男性對語碼轉換的接受程度較低。也從側面反映出女性對于英語或其他外語學習有著較為開放的態(tài)度和興趣,更愿意學習英語,說英語。在英語課堂教學經驗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績。而在課堂外的生活中,女性也更愿意使用英語。我們可以考慮在語言教學和使用中如何運用這種性別差異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不同性別在設計語碼轉換的話題上也有所差別,男性更多涉及計算機、工具等的專有名稱和產生于游戲領域的流行用語,女性更多涉及時尚、生活和產生于影視劇、綜藝節(jié)目等的流行用語。
(二)英語水平
統(tǒng)計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語碼轉換的接受程度與英語水平有著較為明顯的關聯(lián)。調查中以學生英語等級考試來反映其英語水平。英語水平越高的學生,英語知識儲備越豐富,對于自己的英語尤其是口語和詞匯方面更為自信,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使用頻率也越高。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不敢在生活中使用英語,原因多為害怕自己的口語發(fā)音不標準和詞匯表達不準確。語碼轉換要求說話者對兩種語言都擁有較高的能力,因此對于漢語母語的高校學生來說,英語水平也是影響其對待語碼轉換的態(tài)度和應對策略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語言態(tài)度
隨著英語教育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的英語水平也不斷提高,大部分學生有擁有較強的二語能力。但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并不如中文的接受程度那么廣泛,學生對于英語的文化體驗感也不如中文深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轉換使用兩種語言反而可以更好地起到避免尷尬和轉變角色的作用。
我國高校學生絕大部分為中文母語者,并且中文是我國唯一的官方語言。與新加坡、瑞士、香港等多語國家和地區(qū)相比,我國對于語碼轉換和多語現(xiàn)象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仍然有部分人認為英漢夾雜的說話方式是低效的,甚至是對于漢語的一種污染。而在21世紀,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學生作為年輕群體的代表無法避免地會接受歐美英語文化的影響。說英語、用英語也是無法避免的趨勢。隨著學生使用英語的頻率不斷提高,也能剛好地了解英語文化和英美國家的人文環(huán)境。高校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可以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對經濟全球化發(fā)展也有重要作用。
五、結果與討論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漢語碼轉換是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也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行為,受到性別、英語水平和語言態(tài)度的影響。轉換使用兩種語言可以起到更為豐富的語言效果,因此語碼轉換也是一種有效的交際策略。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普及和深入,英漢語言融合的機會和頻率會更高,語言交流能夠豐富兩種語言的詞匯和表達,促進文化交流,但也會對漢語對純潔性產生一定的影響。雙語流行語作為廣泛使用的語言,是今后人們語言使用的大趨勢,因此有必要從語言規(guī)劃政策的角度對流行語中的語言融合和語碼轉換進行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Gumperz,J.J. 1972. ed. 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Oxford:Basil Blackwell.
[2]Gumperz,J.J. 1982. Discourse Strategies. Cambridge,New York,New Rochelle,Melbourne,and Sydney:CUP.
[3]Fishman,J.A .1965.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 [A].InLiW.(ed.). 2000.
[4]MyersScotton,C. 1988.Code-switching as indexical of social negotiations [A]. InLiW.(ed.). 2000.
[5]MyersScotton,C. 1993b.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 [M]. Oxford:OxfordUniversi tyPress.
[6]何自然,于國棟.語碼轉換研究述評[J].現(xiàn)代外語,2001(01):85-95.
[7]經緯,陳立平.多維視角中的語碼轉換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05):337-344+401.
[8]歐小艷,陳文萃.高校英漢語碼混用的成因探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4):128-131.
[9]曹旺儒.大學校園中“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社會語言學研究[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9(05):83-85.
[10]陳梅珠,司徒海倫,翁佳妮,李嘉玲.廣東高校學生語碼轉換的動機研究——以廣東工業(yè)大學為例[J].價值工程,2017,36(17):196-199.
[11]郭林花.大學校園英漢語碼轉換的相關關系研究[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5,(03):71-74.
[12]歐小艷,曾卓.高校英漢語碼混用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2):194-196.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