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峰
除 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帝國首相王安石,在除舊迎新、年歲相繼的時候,飲罷屠蘇酒,寫了一首詩,由此給世人留了一個謎:這首詩到底叫什么名字?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上文的詩題是不是搞錯了?經過搜索查詢,這首詩應該是叫《元日》,并非《除日》,而且王安石這首詩是在正月初一寫的,不是在大年三十寫的。
不過,筆者有證據(jù)表明這首詩的名字的確叫《除日》。
第一條證據(jù),便是這首詩本身。詩的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本就有個“除”字。顯然,這句是在說新年舊歲的交替時刻。只有寫在除日才是“一歲除”的交替時刻,而寫在元日則已是新的一年,沒有了年歲交替的意義。
第二條證據(jù),便是向子諲。
向子諲是北宋南宋交替之際的名臣,官至戶部侍郎。向子諲在晚年退隱時,曾寫過一首《浣溪沙》,并在詩前加了一個長長的注釋。正是這個注釋,為我們提供了王安石《除日》詩題的最直接證據(jù)。注釋如下:
荊公除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睎|坡詩云:“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擬學舊桃符?!惫沤窠^唱也。呂居仁詩有“畫角聲中一歲除,平明更飲屠蘇酒”之句,政用以為故事耳。薌林退居之十年,戲集兩公詩,輒以鄙意足成浣溪沙,因書以遺靈照。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曈曈曉色上林廬,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擬學舊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須。
瞧,向子諲注釋的第一句就是“荊公除日詩云”,簡單直接地提供了詩題的證據(jù)。雖然他寫下的這四句詩,與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四句詩,文字上頗有出入,但仍然可以斷定,兩者是同一首詩。
向子諲生于王安石去世前一年的1085年。也就是說,向子諲與王安石曾在相同的歷史時空里,共存了近一年時間。
所以,向子諲的這個注釋,是一個最接近于王安石時空的宋朝人為我們提供的一個最直接的證據(jù),也是一個最靠譜的證據(jù)。
此外,還有一條來自南宋年間的證據(jù)。在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年)左右,著名文學家蒲積中編輯了一本收詩2749首的《古今歲時雜詠》。在這本后來成為《全唐詩》《全宋詩》編纂淵源之一的《古今歲時雜詠》中,蒲積中直接把王安石這首詩的題目署為《除日》。
所以,綜合以上幾個證據(jù),這首詩的名字應該叫《除日》。
熙寧四年,王安石在除日當天,在北宋東京城中,面對著一番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景象,伴著春風,飲罷屠蘇酒,作下了這首詩——《除日》。
(摘自《藏在節(jié)日里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