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剛華
漳州古城是閩南文化集中地,這里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薈萃、文風昌盛,也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和聚集區(qū)。悠悠龍江水孕育出享譽中外的布袋木偶、古樸雅致的木版年畫、流芳翰墨的八寶印泥、精美絕倫的棉花畫作……走在古城的老街上,走在悠長的巷道里,走在隨處彌漫著民國風情的建筑物前,你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用心感受著這座古城心臟的律動,捕嗅那來自古城靈動身韻的情調(diào)。為了讓這些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老建筑,繼續(xù)訴說著不老的傳奇,一群有著對歷史對古城傾注使命情懷的漳州建設者們正在為續(xù)寫這樣的傳奇而不懈努力著……
汪春源故居
振成巷不長,振成巷也不寬。汪春源故居就坐落在這條不長也不寬的振成巷上。
從古城的西門入口進來,振成巷就敞亮地展現(xiàn)在你面前。如果你是個對建筑對歷史有情懷的游客,來振成巷就對了。
這里曾經(jīng)是日據(jù)時代有志氣的臺灣人聚居的地方。這里還有一座曾讓革命的爆動如點燃后的鞭炮串,聲聲震懾著八閩大地的臨時福建省委舊址。幾年前,如果游客走在這條不算長的振成巷時,總會看到一座爬滿青藤且常年關閉又有滄桑感的破舊老屋。其實,這是一處銘刻著近代歷史且與海峽對岸有著關聯(lián)的名人府第——汪春源故居。汪春源,臺灣安平人,他是清代臺灣最后一位進士,當年得知李鴻章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時,聯(lián)合在京臺籍人士一起上書,其中的一句“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強烈震撼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后被史界稱為臺灣“公車上書”第一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汪春源辭官定居漳州,以教書為業(yè),1923年病逝于漳州。這座老宅占地800多平方米,前有圍墻大門,大門作硬山頂、燕尾脊。庭院內(nèi)紅磚鋪地,前廳面闊五間。后期因無人居住而導致故居荒廢,雜草叢生。
為了讓這座承載著不屈與抗爭,且充滿著愛國情懷的老建筑能夠早日重煥光輝并與游人見面。漳州城投集團公司2018年初對汪春源故居進行恢復修繕,著重恢復原有建筑形式與樣式,并對文物進行落架修繕。通過平整地基,撥正傾歪的大木構架,更換破損脊件、瓦件,去除糟朽破損扁椽,按同質(zhì)類型的構件進行重新修繕,恢復原樣。對文物本體山墻及原院落院墻也進行保護加固,對歪閃及酥堿嚴重的磚墻則拆除重砌,拆除了后期加建部分,對于已經(jīng)腐蝕不堪的門窗木作等構件,古建工人則努力按原樣恢復,按原樣式替換糟朽和缺失構件,確保其尺寸、做工和造型與原構件一致。疏通清理原有排水系統(tǒng)并對故居院落進行綠化美化,通過古建師傅們的不懈努力終于讓這處近代文物修舊如舊了。
讓老建筑重生,讓文物不滅,這是漳州城投古建團隊的使命。在歷史恩恩怨怨的錯愛中,一條小巷,幾間大厝已經(jīng)牢牢地與海峽東岸的前世宿命悄無聲息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
因為有了汪春源故居的存在,振成巷注定是一條有歷史厚度的老巷。
青年路番仔樓
青年路雖是騎樓居多,但小巷內(nèi)卻有一處不可不看的建筑風景。
那就是位于青年路132號,原龍海九龍江堤防辦公的建筑也稱“東坂后番仔樓”,這座“番仔樓”占地面積約320平方米,建筑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也是漳州古城核心區(qū)內(nèi)單體室內(nèi)面積最大的居住別墅。
“番仔樓”具有特色鮮明的建筑外觀,又有講究居住條件的舒適性,整幢別墅回廊布局,每間房內(nèi)置有閩南地區(qū)罕見的取暖之用的壁爐。由于這些不可多見的頂配建筑設施,因此這幢“番仔樓”具備了較高的建筑、藝術與文物價值。
幾年前因為采寫《漳州古街》一書,我曾深入到青年路的132號的“番仔樓”,記得當時整幢樓及周圍居住著十多戶人家,巷道充斥著生活垃圾,樓內(nèi)院子里不僅簡易搭蓋雜亂無序且雜草叢生,更有長年居住于此的租戶飼養(yǎng)的雞鴨。上樓時,扶手搖晃伴著木扶梯發(fā)出吱吱的叫喚聲,連爬上二樓都要小心翼翼唯恐一腳踩空……當時外墻釘有“此樓為危樓請勿靠近”的警示牌,落款為龍海市九龍江河道堤防管理處。當年這幢大樓因改為職工宿舍,有自住、有出租,且大部分的房間長年被“鐵將軍”鎖住。除了大樓外觀,對內(nèi)部設施的窺探幾乎一無所獲。我采訪了曾長年居住于此的老鄰居,根椐他們的描述和回憶,才得知這是一幢開建于1932年的別墅,這座“番仔樓”是當時漳州城內(nèi)名流陳貴宗的私宅。陳貴宗,龍海白水郊邊村人,這是個盛產(chǎn)楊梅的村落,但由于廈門開埠,基督傳教士較早地進入白水營。陳貴宗皈依基督,在漳州他是振原堂藥店老板,也是基督教漳州衛(wèi)理公會長老。據(jù)說他曾參與創(chuàng)辦漳州育賢學堂、篤勵學堂、漳州中西學堂等學校和醫(yī)院。此樓始建于二十世紀初,是按照他曾在美國留學的兒子陳啟裕從國外帶回來的設計圖紙施工的,整幢建筑大氣張揚。后來的陳啟裕曾任東坂后禮拜堂長老,病逝于1936年12月。后來家產(chǎn)變賣,再后來不知何因歸龍溪縣政府所有,隨著1960年的縣域調(diào)整,這幢位于漳州市區(qū)內(nèi)的房產(chǎn)劃撥龍海,是龍??h在漳州為數(shù)不多的一處公產(chǎn),最后的辦公單位是龍海市九龍江河道堤防管理處。
針對整幢別墅除廊柱及外挑陽臺為鋼筋水泥構件外,建筑內(nèi)部卻是傳統(tǒng)的磚木結構,大樓高敞厚實,大氣洋派,除少許木梁糟朽外,磚石件及水泥預制件保持完好形狀的現(xiàn)狀,漳州城投集團的工程技術人員圍繞著“番仔樓”修繕主要工程有歸整歪閃、坍塌、錯亂構件,修補少量殘損的部分,清除無價值近代添加物,重點修復結構的穩(wěn)定狀態(tài),增加必要的加固結構,同時修補損壞構件,添配缺少部分。
如今這座“番仔樓”煥然一新、大氣俊朗,我又一次登上了“番仔樓”,這次可以放心地逐層參觀,再也不用當心一腳踩空了。我在集團公司負責土建部分的阿標師傅陪同下登上了修繕一新的“番仔樓”,通過四樓木扶梯,穿過悶樓層來到寬敞的大陽臺,此時剛好夕陽西下,黃金般的陽光和煦綿軟,明晃晃地為這幢當年傲視古城的老建筑鍍上了一層眩目的霞光。
大眾影院
談到大眾電影院的重建,還得先從這座有著太多歷史情愫的電影院說起。漳州市大眾電影院的前身是“興漳戲院”,是建于1918年由蔡平南經(jīng)營的專演戲劇的戲院。1929年星光公司先租后買并改名為“光明影院”。1949年9月27日漳州軍管會發(fā)布一、二號命令接管光明影院,1951年8月,龍溪專署投資11億元(舊幣)更新全套電影放映設備,后實行公私合營,18名員工全部留用,并改名為“大眾影院”。據(jù)說民國時府口街的“天益壽”藥局與“金可行鞋業(yè)”都持有股份,另聞“金可行鞋業(yè)”老板的兒子,因其留美且精通英文的背景,曾一度具體負責影院經(jīng)營。
早年,為防止逃票,大門進出放映廳鐵門常關合著而只留一小縫讓人憑票進場,進入影院放映大廳,大廳寬敞高大,東西走向,呈長方形。東端是舞臺銀幕,臺下觀眾席是一排排木制透風靠背椅,椅背正上方都釘上一塊標明座號小鐵牌。由東至西的地面略有傾斜,由低到高,便于不被前排觀眾擋住視線。西端的閣樓上是放映機房,閣樓前仍有幾排觀眾席,延伸到靠大廳南、北兩側墻壁,形成“u”字型——老漳州人稱之“樓上雅座”。由于放映大廳墻壁配置當年少見的隔音設備,據(jù)說是漳州地區(qū)音響效果較好的電影院之一。當年中央紅軍進漳時,軍團政治部就曾組織團以上干部去看無聲電影……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大眾電影院”身上還留存著紅色的基因,是珍貴的紅色文化遺址。
在很長時間里光明電影院(大眾電影院)就是漳州古城內(nèi)設備最好的影院。解放后,大眾電影院不僅放映電影,還有專門的美術人員繪制大型電影海報、宣傳欄,并堅持定期出版自己編緝的《電影介紹》,院方還會組織社會各界人士開展重點影片的影評活動,為漳州培養(yǎng)了第一批的影評人士,促進了漳州觀影水平的整體提高。
只是機會并沒有留住這座老影院的往日輝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大眾電影院便改成了大眾舞廳。歲月如梭,“光明戲院”到“大眾舞廳”,這幢老建筑走過了近一個世紀,它見證了漳州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的歷程,是老漳州人難于抹去的一座精神家園。
為了保存大眾影院這處紅色文化資源,讓老漳州人得以留存戀戀不舍的鄉(xiāng)愁情結,漳州城投集團的工程人員聽取了古城專家的意見,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大眾影院進行了一次保留歷史風貌的大的重建。其中修繕835平方米,新建部分達691平方米,建筑總面積達1526平方米,修繕中大眾影院新建部分采用“高大模板”支撐體系進行施工,并在施工裝飾工藝上采用閩南當?shù)貍鹘y(tǒng)特色施工,確保了原有歷史風貌,為漳州的老市民留下了永久的鄉(xiāng)愁記憶。
風雨兼程、奮勇前行。漳州城投集團組建至今,緊緊圍繞“打造實力城投、建設富美新漳州”的目標,在古城維護、修繕與運營管理中不斷總結與創(chuàng)新,努力在建設富美新漳州中發(fā)揮國企主力軍作用,讓古城的老建筑在“留得住歷史風貌、記得住古城鄉(xiāng)愁”的具體實踐中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