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思
摘要:初中議論文閱讀教學存在“忽視文本”“忽視自主學習”的現(xiàn)象,為此,筆者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例,嘗試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學習任務、加強學法指導、組織合作探究學習等方式構建初中議論文自主學習型課堂,使議論文課堂教學更加有趣、高效。
關鍵詞:初中議論文,自主學習,學習型課堂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以邏輯論證的方式直接表述作者觀點主張的一種文體。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比較重視議論文閱讀。在七、八年級穿插安排了部分議論文。如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七年級下冊《最苦與最樂》、八年級上冊《我為什么而活著》、八年級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等。其中《紀念白求恩》是教讀課文,其他是自讀課文。九年級上冊則以單元學習重點的形式出現(xiàn),先后安排了第二、第五兩個單元的議論文。
議論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理應受到師生的重視。但是,在平時的教學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議論文閱讀教學簡單枯燥,其主要問題有:一是學生對議論文學習缺乏興趣;二是議論文教學唯考是從,忽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此,筆者積極探索初中議論文自主學習型課堂。下面,試結合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激發(fā)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議論文的前提
我國學者龐維國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首先就要讓學生“能學”“想學”。為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情”貫穿議論文教學的始末,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課中,筆者首先引出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文章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所寫,在失去東北三省后,中國近代國運積弱,屢遭侵略,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中國國土一失再失,因此“有人”散布“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悲觀論調。通過背景的引入,讓學生慢慢進入一定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礎。接著,筆者根據文題提出疑問,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有人”指的是誰,了解當時散布悲觀論調的人是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悲觀論調。
二、明確學習任務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議論文的基礎
自主學習型課堂是指在40-45分鐘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在任務驅動及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為此,學習型課堂必須做好學習任務的設計。在執(zhí)教《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筆者設計了兩個主要任務。
一是默讀課文第1自然段,思考他們得出這種結論的依據是什么?二是默讀第3-9自然段,想一想魯迅先生是如何反駁這一消極觀點的?請學生邊讀邊用“____________”畫出關鍵語句,并用“作者先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接著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這兩個任務既結合議論文的文本特點,又貼近生情的實際,任務簡潔、具體、可操作性強。同時,學生明確任務之后,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造安靜獨立的環(huán)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思考。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安靜巡視,并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個別輔導。
三、加強學法指導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議論文的關鍵
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如果提供了恰當?shù)膶W習條件,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等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該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是有能力理解和掌握相關教學內容的,只要教師能夠給予一定的方法引導。
在執(zhí)教《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筆者有目的地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讀課文采用默讀的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靜下心默讀。任務二中,引導學生抓關鍵語句(段落的開頭、結尾句以及過渡句),按照句式,理清作者“批駁立論”的思路。
又如學生在畫關鍵語句時,出現(xiàn)了內容重復的現(xiàn)象,同時畫了第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以及第7自然段的第一句“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苦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為此,筆者通過設疑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這兩個句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深入思考,領悟到上一句是下一句的概括性描述,下一句是上一句的具體闡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相關方法:找關鍵句時,還要注意理清楚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
再如,在理清作者“批駁立論”的思路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先出示學生畫好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按照句式,畫出文章的思維結構圖,再請個別學生邊展示思維結構圖邊說出作者的駁論思路。
四、自主合作探究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議論文的延伸
課堂是一個學習型組織,以課堂為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活動貫穿整個課堂的始終,學習活動主要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開展,學生個體的學習活動是在共同體的組織學習中完成的。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的情境,使學生在合作的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差異互補:個人的學習成果與小組成員合作學習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進行闡述、聆聽、修正,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與集體自主學習相結合,從而提高自主學習型課堂的效率。
在執(zhí)教《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筆者引導學生用小組自主、合作的模式,對課文進行分析、整理,加深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文章的知識內容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后,筆者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補充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明確這樣的議論文就是駁論文:先擺出對方的論點、論據,再來一一駁論,最后立論,表明自己的觀點。上圖是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梳理出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的行文思路。
在執(zhí)教《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過程中,筆者努力構建初中議論文自主學習型課堂:無論是整體把握,還是局部探討,筆者始終充分相信學生,堅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閱讀、思考、討論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了議論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喜歡閱讀議論文,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理解議論文的核心論點及思路,養(yǎng)成自主學習議論文的良好習慣,正是為了達到“不教”的效果。這正是初中語文議論文自主學習型課堂的最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