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元新 熊璋 劉睿
信息社會,是指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和應用,人類邁入的新型技術社會形態(tài)。在信息社會中,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并存,人們在虛擬實踐、交往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新型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生活方式以及行為關系。[1]信息社會責任,則是指信息社會中的個體在文化修養(yǎng)、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盡的責任。[2]
信息科技重塑了人們溝通交流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與交往模式。一方面,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被互聯網聯結在一起,物與物之間、系統(tǒng)之間、行業(yè)之間甚至地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然而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顯得越來越不重要,看上去社會關系趨于松散,但是每個社會成員對社會的“影響力”卻與過去的時代有著本質的不同,非信息科技從業(yè)人員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因此,每個信息社會成員都需要明確其身上的“信息社會責任”。
● 遵守信息相關法律,維持信息社會秩序
法律是最重要的行為規(guī)范系統(tǒng),信息法憑借國家強制力,對信息行為起強制性調控作用,進而維持信息社會秩序,具體包括規(guī)范信息行為、保護信息權利、調整信息關系、穩(wěn)定信息秩序。[3]
2017年6月,我國開始實施的《網絡安全法》是為了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fā)展而制定的法律。其中的第十二條明文規(guī)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絡安全,不得利用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tǒng)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 尊重信息相關道德倫理,恪守信息社會行為規(guī)范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存在關于信息倫理和信息素養(yǎng)的討論,不過早期的討論主要圍繞信息從業(yè)人員展開,將其視作信息從業(yè)人員的一種職業(yè)倫理和素養(yǎng)。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科技的日益普及顯著地推動了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入發(fā)展,同時也切實改變了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的方式,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交融和并存的新時代逐漸成型。
雖然法律是社會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強制手段,但是信息能夠規(guī)范的信息活動范圍有限,且對于高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環(huán)境而言,法律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在秩序形成的初始階段,倫理原則、道德準則的澄清則是立法的基礎。
以個人隱私保護為例,該問題是信息倫理研究中最早出現的問題之一。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每年都會新提出一些明確需要被保護的隱私內容,但是法律條文則無法做到如此快速地更新。如果說信息法律是信息活動中外在的強制性調控,那么信息倫理道德規(guī)范則是內在的自覺調控方式,二者目標一致,相互配合、相互補充。
● 杜絕對國家、社會和他人的直接或間接危害
信息科技對社會的滲透無處不在,同時,互聯網把全世界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地域的意義被削弱,全球經濟一體化也因此浮出臺面。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與地域文化和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同樣面臨演化的問題。例如,A國的公民在其個人網站上發(fā)布了一些有爭議的文檔,B國的公民可以訪問該網站并下載這些文件,但下載行為會觸犯B國的法律。那么,是否應該禁止A國的公民發(fā)布這些在A國合法但在B國不合法的文檔?另外,智能終端的普及使時間和空間沒有了阻隔,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變得越來越少,導致了人們的集體意識越來越淡薄,社會意識也隨之慢慢降低。
因特網的普及同樣引發(fā)了匿名對實名的沖擊,每個網民都可以到不同的站點用匿名的方式發(fā)表自己的思想、主張——不文明用語屢見不鮮,各種無視事實的“網絡噴子”層出不窮,導致網絡空間“烏煙瘴氣”。此外,一則信息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傳播至數千乃至上萬人。如果信息不實,可能會導致受眾認識混亂;即使信息本身是真實的,網上批評和非議也很可能形成網絡暴力,造成對當事人的過度審判。[4]
當面對未知、疑惑或者兩難局面的時候,“揚善避惡”是最基本的出發(fā)點,其中的“避惡”更為重要。每個信息社會成員都要從自身做起,如同在真實世界中一樣,做事前審慎思考,杜絕對國家、社會和他人的直接或間接危害。
● 關注信息科技革命帶來的環(huán)境變化與人文挑戰(zhàn)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所關注的道德對象逐漸演化為人與自然、人與操作對象、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五個方面。如果進一步細分,還有人與信息、人與信息技術(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等各種復雜的關系。
急劇的社會變遷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觀念上的碰撞與文化上的沖突。例如,知識產權是指創(chuàng)造性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商業(yè)標志的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的統(tǒng)稱。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技術的推廣,“開源”的理念隨之產生。時至今日,信息科技類開源產品的種類、數量繁多,使用也非常廣泛。軟件開源運動也證明,開放源代碼之后,由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協(xié)作完成的程序,質量并不低于大型信息科技公司的產品。獲得開放軟件源碼是免費的,但對所獲取源碼的使用卻需要遵循該開源軟件的許可協(xié)議。
在人工智能越來越普及的今天,逐漸出現了由人工智能所創(chuàng)造的詩歌、散文、音樂,甚至是繪畫作品。這些“作品”能否被稱為藝術創(chuàng)作?一些人認為這些作品中并沒有人類的情感,所以不能稱為藝術創(chuàng)作。但是換個角度分析,如果有人能夠從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作品里獲得美的感受,那么這些作品是否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藝術創(chuàng)作?
信息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環(huán)境變化與人文挑戰(zhàn)已在我們身邊悄然發(fā)生,也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是以推動社會進步為目的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如何在變革中保留文化傳承,并持續(xù)發(fā)揚光大,進而維護人、信息、社會和自然的和諧,是每個信息社會成員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建會.與善同行——當代科技前沿的倫理問題與價值抉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呂耀懷.數字化生存的道德空間——信息倫理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4]李正風,叢杭青,王前,等.工程倫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