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呂蒙正(公元944年-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陽人,本貫東萊。北宋初年宰相。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后,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呂蒙正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謚文穆,贈中書令。
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錯。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他說:“這小子也來參政???”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與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他們。下朝以后,那些與呂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憤憤不平,后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損失呢?”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呂蒙正年少喪家,尊先父遺囑變賣家產,寄于尼姑庵中學習佛家經(jīng)典。久而久之,尼庵寺的住持開始嫌惡呂蒙正,呂蒙正只好流落街頭,以乞食為生。夜晚就在洛陽城外的破窯內休息睡覺。
一年春節(jié),呂蒙正在破窯內也寫下了一副對子: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額僅題二字:南北。寫完后,呂蒙正嘴角掛著譏諷的笑意,將這副怪聯(lián)貼了出去。
大年初一,呂蒙正家窯洞外圍了許多人,踏著雪邊看邊議論呂家的春聯(lián),嘰嘰喳喳,都說看不懂。這時,村里一位靠給別人放羊度生的窮老漢走過來,聽別人一念春聯(lián),哈哈笑說:“我那草庵也該貼副這春聯(lián)兒!寫得貼切!寫得貼切!”眾人更不解了,拉著老漢問究竟。老漢哈哈一笑:“這不是寫他家的生活嘛:缺衣(一)少食(十)沒東西!”眾人恍然大悟。這時,剛走出窯洞的呂蒙正接說:“正是如此!像這種窮年,值得高興么?”窮鄉(xiāng)鄰們于是憤憤然罵起了世道的不公。正是這種幼年貧困的生活,使呂蒙正身居高位后,仍能始終不忘百姓的疾苦,敢于犯顏直諫。
傳說有一天太白金星給他托夢說:當年相爺之女劉月娥正在城中奉旨搭建彩樓招親,他們有前世因緣,讓他前去領親。呂蒙正醒后,想知道事情真相就前去觀看。果然劉府有人在繡樓之上欲拋繡球,以定終身。劉月娥因是奉旨出嫁,又沒在繡樓之下發(fā)現(xiàn)自已的意中人,就故意將繡球投向臺下的一個乞丐,想給些銀子打發(fā)此人后,解決奉旨出嫁一事。而此人正是呂蒙正。呂蒙正前去認親,相爺見到他的模樣,十分生氣,就吩咐下人給他一百兩銀子打發(fā)他走,否則就打斷他的雙腿。呂蒙正不答應。此時劉月娥也到堂前觀看熱鬧,看出呂蒙正舉手投足之間有股才氣,將來必成大器,于是不顧家人反對與呂蒙正一同寄宿破窯。
呂蒙正不忍千金小姐與他一同受苦,而小姐卻勸他多讀詩書以便日后能有一番作為。一日,呂蒙正討得一條黃瓜,在橋頭之上欲切成兩半,一半已用一半分與夫人,卻失手掉于水里。呂對天長嘆:天欲誅我,我何能生?萬念俱灰,跳入河中。但卻沒有被淹死。在岸邊暈迷之際,隱約聽得有人告訴他說:你已苦盡甘來,即日可進京趕考必中頭名。
呂蒙正因年少于僧院長大,熟讀各部經(jīng)書,深得佛學精髓。唯他試卷與眾不同,沒有長篇大論,卻抓住佛學悟“空”受“苦”的道理,看淡一切名利。他的言論受到大學士的賞識,果然金榜題名,位列三公。
由于受傳統(tǒng)觀影響太深,有人認為呂蒙正的思想過于保守消極,因此呂蒙正的許多文章典籍都已失傳。在《宋·呂文穆公傳》中,這首《破窯賦》被公認是呂蒙正的經(jīng)典之作。呂當初以此文教化太子,傳說中太子(真宗)年少時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而太子讀過此文后,一改常態(tài),此后常虛心向他人請教,最終成為真宗皇帝。
編輯 / 秦?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