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大米
【摘 要】目的:探討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參照區(qū)組選擇92例結腸息肉患者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后給予分析并歸入本次研究中,遵從隨機抽樣調查法將參與本次研究中的患者,等分分為兩個組別,兩組各分為46例。參照組患者應用高頻電切術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應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統(tǒng)計整合參照區(qū)組與治療的相關性數(shù)據(jù)指標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參照組治療有效率明顯低于研究組,P<0.05;參照組手術性相關指標數(shù)值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參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結論:針對治療結腸息肉病癥時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效果佳,預后佳,且有著高安全性,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高頻電切術;結腸息肉;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65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0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8年06月~2019年11月于該院就診的92例結腸息肉患者相關基礎資料均納入本次研究中進行對比分析,遵從隨機抽樣原則等分分為兩個組別,兩組各分為46例,參照組中,男女性別之比為9:5,本組患者最大年齡為66歲,最小年齡為19歲,平均年齡(42.61±4.01)歲,最短病程為1個月,最長病程為20個月,平均(8.09±4.69)個月;研究組中,男女性別之比為11:7,最大年齡為67歲,最小年齡為18歲,平均年齡(40.33±5.19)歲,最短病程為1個月,最長病程為21個月,平均(8.70±4.75)個月。經組間對比均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發(fā)現(xiàn)參照區(qū)基礎資料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值,即P>0.05,可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1.2治療方法
研究組給予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儀器為奧利巴斯高頻電刀,配以合適的內鏡設備和附件,可用于各種內鏡手術,設置相關數(shù)值,放入結腸鏡對患者的結腸息肉進行仔細觀察,于結腸息肉邊緣處腎上腺素注入肛門側和出口側,且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劑量應控制在5ml~10ml。息肉脫離粘膜或病灶周圍粘膜逐漸變白后,用圈套器進行固定,應用奧利巴斯高頻電刀將病灶以及其周邊部分正常組織進行切除。最終,在內鏡的協(xié)助下將患者的病理組織進行回收[1]。參照組應用高頻電切術進行治療,用高頻電流發(fā)生器去除息肉。
1.3觀察指標
(1)對比組間治療有效率;(2)對比組間手術性相關指標數(shù)值;(3)對比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治療效果分為三個層級:顯效、有效、無效。結腸息肉組織被全部切除,手術后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病灶部分已被新生粘膜上皮肉芽組織全部覆蓋,并且沒有明顯的瘢痕為顯效;結腸息肉組織被全部切除,手術后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病灶部分已被新生粘膜上皮肉芽組織分部覆蓋,但是可見瘢痕為有效;以上標準均為達到為無效[2]。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在本研究中,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版本:SPSS21.0)對組間數(shù)值給予輔助分析,對應執(zhí)行t檢驗、x2檢驗主要用于進行計量、計數(shù)資料的檢驗,從而將對應(x±s)、 (n)%表示計量、計數(shù)資料數(shù)值,若P<0.05可表明數(shù)值比對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組間治療有效率
由表1得知,參照組治療有效率明顯低于研究組,P<0.05。
2.2對比組間手術性相關指標數(shù)值
研究組46例患者,住院時間(4.52±1.03)d,手術時間(84.36±15.06)min,術中出血量(32.65±7.69)ml,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15.97±3.64)h;參照組46例患者,住院時間(6.88±1.02)d,手術時間(106.98±15.21)min,術中出血量(45.26±7.06)ml,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24.56±3.69)h,P<0.05。
2.3對比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
研究組46例患者,早期出血1(2.17%)例,晚期出血1(2.17%)例,穿孔0(0%)例,總發(fā)生率為4.34%;參照組46例患者,早期出血3(6.52%)例,晚期出血2(4.34%)例,穿孔1(2.17%)例,總發(fā)生率為13.04%,P<0.05。
3 討論
結腸息肉(colonic polyps)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樣病變在病理性質確定之前稱為息肉,在臨床上結腸息肉可被分為兩組:單個息肉、多個息肉,其病因多與感染、年齡、胚胎異常、生活習慣、遺傳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xiàn)為間斷性血便或者大便表面參有血液,且血液主要為鮮紅色,少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腹部悶脹感[3-4]。結腸息肉多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臨床廣泛應用的手術方式有內鏡下氬離子束凝固術(APC)、高頻電凝術(High frequency electrocoagulation)、結腸鏡下黏膜切除術(EMR)[5]。
綜上所述,參照組治療有效率明顯低于研究組,P<0.05;參照組手術性相關指標數(shù)值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參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由此,針對治療結腸息肉病癥時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效果佳,預后佳,且有著高安全性,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葛軍.高頻電切術、氬離子凝固術、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患者的臨床效果[J].名醫(yī),2019(10):37.
[2] 邢玲.內鏡下高頻電切術、氬離子凝固術及黏膜切除術對結腸息肉患者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較分析[J/OL].中國內鏡雜志:1-8[2019-11-18].
[3] 梅長紅,張鵬,許慶.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下高頻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的效果比較[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9,24(05):514-517.
[4] 穆振斌, 侯玉梅, 孫秋明, et al. 11例結腸息肉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術后并發(fā)出血的鏡下止血治療[J].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9(17).
[5] 陳治熙, 鄭麗梅, 蔡方宙.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腸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