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新隅小學 呂曉芳
“思維導圖”(Mind Map)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巴贊(Tony Buzan)在20 世紀70 年代提出的一種思維整合和篩選的科學方法,是人們將某一領域內的知識元素依其內在關聯(lián)建立起來的一種可視化語義網(wǎng)絡。在語文教學中,合理地使用思維導圖,能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增進理解和記憶能力,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tǒng)一發(fā)展。
“快樂讀書吧”是統(tǒng)編版教材每冊語文書中一個重要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的主題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園”,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歷險、奇遇的外國文學名著,是對本冊“外國文學名著”單元的拓展和延伸。但由于外國名著的文化歷史不同,較長的人名,陌生的各種名詞和風俗等問題,學生閱讀時有些困難。因而在閱讀時,除了制訂規(guī)劃,靜心閱讀;查找資料,了解背景;動筆做閱讀筆記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閱讀原著,將名著的文字信息用一張張思維導圖恰當?shù)爻尸F(xiàn),既會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可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本單元的課文《魯濱孫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愛麗絲漫游奇境》均節(jié)選自“快樂讀書吧”的推薦作品,教師可充分利用四部作品文前的“導讀”,引導學生借助“導讀”對名著進行了解。然后指導學生從作者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內容、作品評價、作品影響等方面來繪制樹狀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把握。
以《湯姆·索亞歷險記》為例,此書是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1876年發(fā)表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風格融幽默與諷刺為一體,極富獨特的個人機制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內容豐富。相比《魯濱孫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愛麗絲漫游奇境》,這本書更艱澀難讀。
圖1 就是班級學生在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時所繪制的思維導圖,該導圖對整本書的方方面面進行歸納梳理,看了此思維導圖,便能快速提取名著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對作者、人物有更清晰的了解,亦能掌握名著材料的主題意思情感,使閱讀速度更快、更有效果。
《魯濱孫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愛麗絲漫游奇境》這四本名著都講述了主人公奇妙而曲折的旅程,故事情節(jié)生動,高潮迭起,趣味性強。引導學生關注名著里的主人公奇妙而曲折的旅程,才能體會不一樣的閱讀收獲,去閱讀更多的外國名著。
圖1 《湯姆·索亞歷險記》思維導圖
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游奇境》是一部描述孩子的作品,風靡全球。故事充滿各種奇特的幻想:能變大變小的身子、組成王國的撲克牌、能穿入的鏡子世界、使人忘記的小樹林……一切就像是孩子的一個五彩夢,是孩子們向往的童話世界。但由于涉及的人物及故事情節(jié)比較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張冠李戴。學生讀完此書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愛麗絲的奇特歷險的情節(jié),繪制一張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的聯(lián)想接龍式樹狀圖。教師先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厘清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然后用提煉關鍵詞的方法讓學生把每個章節(jié)標題列出,最后把本章節(jié)出現(xiàn)的人物進行一一對應,這樣小說的人物關系就變得格外清晰,愛麗絲歷險的情節(jié)脈絡便一目了然。
圖2 《愛麗絲漫游奇境》聯(lián)想接龍式樹狀圖
人物形象即人物的性格品質和精神風貌。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總會留下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如:《魯濱孫漂流記》塑造了一個典型的正面形象,一個不滿足于現(xiàn)狀、敢于追求進取、不屈不撓的魯濱孫;《愛麗絲漫游奇境》中純真可愛而又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愛麗絲;《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天真活潑、敢于探險、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yè)的湯姆·索亞。這些豐滿獨特的人物形象屹立文壇,永不會老。
名著注重通過人物的行動、語言和心理活動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注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變化和發(fā)展。遇到人物關系比較復雜的情況,可以畫一張人物圖譜。比如露西·莫德·蒙格瑪利的《綠山墻的安妮》這本書,講述的是安妮這個小女孩的成長經(jīng)歷,該書涉及的人物比較多,這些人在安妮的生活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此書時,可借用因果關系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讀懂內容情節(jié)。
學生讀完《綠山墻的安妮》后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通過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品的主人公是安妮,文中各個人物也都緊緊圍繞她展開,安妮與小伙伴的關系通過分支連接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教師可借用此思維導圖,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情節(jié),交流討論,說明理由。在細細地閱讀文本時,學生就會關注到文中有很多關于安妮這一主人公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安妮是個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但是不允許別人觸碰她的紅頭發(fā),她一直覺得紅發(fā)很丑,和別人不一樣。正因為如此,她頂撞了說她是紅頭發(fā)丑小孩的林德太太,還在學校里和嘲笑她是“紅毛”的吉爾伯特·布萊斯吵架甚至不再理他。安妮有小孩子特有的調皮,因此惹了不少麻煩,除了頂撞林德太太,和吉爾伯特吵架外,她不小心灌醉了好朋友戴安娜,差點兒跳到戴安娜老姑媽身上。抓住這些平常的細節(jié)卻能讀出人物豐富的內心,通過這樣深入地品味,一個鮮活的“安妮”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
對比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的手法。凡事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對比,美和丑、是與非、善和惡、真與假就水落石出了。所以,文學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對比的內容。就名著的閱讀方法來說,對比還是必要的。
對比什么?可以對比事件,也可以對比人物,還可以對比環(huán)境??梢詸M向比,也可以是縱向比。就事件來說,可以對比不同的事件,也可以對比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還可以對比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就人物來說,可以對比人物的性格、心理、語言、外貌、動作等。相反的事物可以對比,同類的事物也可以進行對比。
在名著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其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作品的共性與個性,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又可以促使學生對作品進行細讀,提高感悟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辨思維。
當閱讀完本單元出現(xiàn)的《魯濱孫漂流記(節(jié)選)》《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和《湯姆·索亞歷險記(節(jié)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雙重氣泡式的思維導圖去對比三篇文章的異同點。通過導圖的呈現(xiàn),學生對三篇課文的異同點掌握得更加清晰。三篇文章雖然講述的都是游歷和冒險的故事,主人翁都歷盡了艱難險阻。但實際上這三部小說還是有不同之處,《魯濱孫漂流記》寫的是成人的故事,現(xiàn)實感比較強,感受的是漂流文化;《騎鵝旅行記》屬于孩子的經(jīng)歷,夢幻感強,感受的是旅行文化;而《湯姆·索亞歷險記》則是作者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經(jīng)歷濃縮在小說里,有回憶的味道,感受的是冒險文化。通過比較,學生對作品的主題、寫作技巧、敘事結構等風格有更全面的認識,這樣為整本書的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將思維導圖與學生的名著閱讀與評析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去真實地閱讀;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梳理、提取、分析、解釋、評價,會生成自己對主題、人物的獨特感受和對文化的深層次的了解。創(chuàng)新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帶給學生愉悅的感受,是一種全新的情感體驗,會激勵學生愛上名著閱讀,從而能更好地促進他們提升語文的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審美鑒賞能力,促進他們汲取人類智慧,豐盈自己的精神。巧用思維導圖,漫步世界名著花園,讓閱讀更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