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作究竟難不難,崔巒先生曾在《福建省小學作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上的講話》中說:“學生不喜歡作文,怕作文,怵作文,對作文望而生畏。我以為,作文也難,也不難。”學生對于作文的“難”,“瓶頸”問題在于缺少“活水”、缺少“米”和缺乏怎么“炊”的問題。即“素材”積累問題和“如何表達”問題,然而,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對周邊的事物往往是熟視無睹,他們?nèi)鄙僦鲃尤グl(fā)現(xiàn)、主動去儲存、主動去練筆的習慣。如何解決這“瓶頸”問題,打通“暗道”?這可從“講、借、遷移、創(chuàng)編”等策略入手。
關鍵詞:瓶頸;活水;策略
習作究竟難不難?崔巒先生曾在《福建省小學作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上的講話》中說:“學生不喜歡作文,怕作文,怵作文,對作文望而生畏。我以為,作文也難,也不難。說作文不難,因為作文就是用筆寫話,就是用文字交流……說作文比較難,因為作文它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p>
一、 學生在習作上的現(xiàn)狀分析
從學生角度分析,學生大都對周邊的事物熟視無睹,缺少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儲存和主動練筆的習慣。故作文“難”,其“瓶頸”問題在于缺少“活水”,缺少“米”和缺乏怎么“炊”的問題。即“素材”積累和“如何表達”問題。
如何解決“源頭活水”,實現(xiàn)“有米可炊”和“怎樣炊”的問題,或說如何解決“種子”和“表達”問題。筆者想與大家一起探討“共生習作”。
二、 共生習作的認識
什么是“共生習作”?簡單說是:大家一起寫作文,一起講故事。共生習作教學一個重要的理念:帶著作文的種子進課堂。
什么是習作的種子?指那種能夠激發(fā)學生寫作欲望,能夠激活學生寫作體驗,能夠把學生帶進并且能夠推進學生寫作過程的寫作教學原點!這個“教學原點”,就是種子,又像火源……這個“火種”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情景、一個素材、一個案例、一種心情……
三、 共生習作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關于寫作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家寫作,取材也大都源于生活,從莫言的獲獎感言“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到高玉寶的《半夜雞叫》《高玉寶傳》等。這些事例也詮釋了:生活是最重要的素材來源。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習作種子?怎樣引導學生帶著作文的“種子”和大家一起寫作文,一起講故事,實現(xiàn)“共生”呢?即如何“充分發(fā)揮教學現(xiàn)場的作用,利用教學境界激發(fā)學生參與寫作活動,豐富寫作體驗,優(yōu)化學生過程中的同伴關系,讓不想寫的會被帶進寫作的境界,讓不會寫的也能融進寫作的過程”。
(一)他山取材
1. 故事大家講
矛有其銳,盾有其堅。而坦克則是矛盾的完美集合。其實,習作何嘗不可這樣——“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就像中國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其他三部,題材大都“借”于當時的民間故事——“說書”。所以,老師可常常組織學生開展“故事交流會”或“課前5分鐘故事”——講講聽來的、看來的、經(jīng)歷的等。方式可以是生生之間講,也可是師生之間講。這樣,原本一人一故事,變成的則是“一人多故事”了,這就是“題材的豐滿”或說“種子的集合”。
例如,一次,我指導學生寫“童年故事”。為了打開學生的思路,喚醒學生情感共鳴。我給學生講了一個“蘋果拔牙”的故事: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因為換牙,牙齒疼得厲害,媽媽要帶她去看牙醫(yī),可她不肯去,她怕疼。這位小女孩十分喜歡吃冰激凌。剛巧,媽媽的好朋友去她家玩,就對小女孩說:“寶貝不哭了,媽媽帶你去看牙醫(yī),回來后,阿姨獎勵你一根冰激凌。”女孩聽了破涕為笑,愿意去拔牙。然后高興地去叉蘋果吃,沒想到剛咬了一口蘋果,那顆疼痛的牙被蘋果帶出來了。這本來是件好事,可是女孩哭得更傷心了,原因是她覺得冰激凌會因此沒了。故事講完后,我問學生:這個故事主要講什么?它給你留下什么印象?交流中讓學生明白:露珠也能折射陽光,小事也能彰顯“味道”。接下來,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成長中的故事……最后讓學生動筆習作,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很會借用題材,于是行文中便有了:“洗鹽”“第一次削楊桃的故事”“我給媽媽染頭發(fā)”“電風吹的溫度”“一杯熱豆?jié){”……有趣又充滿溫度的故事。
2. 文本遷移用
細心的老師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其實是最好的“共生之源”。
如教學完《橋》,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搭建讀寫結合。
練筆一: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jīng)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p>
默讀以上選段,設計小練筆:聯(lián)系生活中,嘗試描述臺風侵襲或暴雨來襲……
練筆二(品讀完文本后續(xù)寫):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在我們面前的村莊是一幅怎樣的情形?在前來為老支書送行的人群中,你看到了誰?她,他們會做什么,說什么?……可以搜集一些圖片,幫助和提示孩子下筆:
像環(huán)境描寫:我寫房子、村路、草樹等變化。
像美好故事:村民們怎樣努力重建家園,幾年后的村莊發(fā)生哪些變化。
或是人物描寫……
我們要跳出閱讀課就是教課文、就是理解的錯誤認識,而應該真正把課文作為“例子”練習,結合每一篇選擇一個訓練點,動動手,練習寫感受、啟示、看法、想象、擴寫、縮寫、續(xù)寫等等。
再比如《道德與法治》,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也是很好的“共生習作種子”,如:《我學會了》《我的第一次》《生活離不開他們》《我的自畫像》……
(二)觸類旁通
指導習作,貴在導,作為“導師”,給予孩子的不僅是“魚”,更應是“漁”。
以“愛的話題”為例。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先出示了一則視頻報道:溫哥華的警察街頭救小鴨的一幕。引導探討:這視頻讓你們體會到什么?在學生感受到“街頭暖暖的愛——母愛子,人關愛動物”后,接著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愛”的事例。讓學生自由交流,再適時引導學生打破常規(guī)事例,能在常規(guī)中捕捉一些更細微的故事,以小事折射大愛。如:一杯溫水、一杯茶;馬路上行走,父母走外,孩子走內(nèi)……也應關注那些“看似不愛卻是愛”的反面素材,如:嘮叨、竹條里的愛等。同樣,我們也可引導孩子從不同方面去“創(chuàng)新”——寫一寫生活中的“動物”之愛,如:母雞啄碎米粒喂小雞……從而去拓寬習作的面,這樣更不會覺得無從下手。
(三)同材多用
“實踐出真知”,習作也是如此,指導學生習作,定位在于“指導”,這導不應該僅停在只講“習作常識——規(guī)律、規(guī)則”。更重要的“點”應是帶著孩子在“經(jīng)歷”或“親歷”中體驗習作的過程,并讓孩子在體驗中明白怎么寫,并學得習作技巧。
如:為了教會孩子“同一題材可以多種角度運用”。我先帶孩子玩了一個“書本拔河”的游戲。大約玩法是這樣:把兩本較厚的書(越厚力越大)一頁一頁交叉,然后讓學生猜想:若用力拉,會有啥效果?接著講游戲規(guī)則:有三組分別拔河,一組是瘦小,一組是較胖,一組是團體,哪組能把書本分開就獲勝。我先讓學生押注哪組能贏,押注輸了的要進行節(jié)目表演,然后讓各組先后進行拔河。評判之后,帶領孩子探析“難分開”的原因——揭示摩擦力的原理,并簡單補充這種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最后,我讓孩子探討:如果這個題材讓你寫,你可以寫什么主題?取材上要進行哪些取舍?這一石丟入,果真激起千層浪,學生暢所欲言,言辭灼灼。沒多久工夫,諸如《生活處處有科學》《神奇的力》《書本拔河》《書本拔河的啟示》《有趣的游戲》《這堂課真有趣》……便流淌于學生筆下。
(四)創(chuàng)編題材
生活處處是風景,生活處處是題材,只要你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我想大家也應有這樣的習慣:每次去旅游或觀光,都喜歡拍幾張照片,再加幾行簡短文字曬一曬。這不僅只是一種記錄,也像是一種文字加圖組成的“繪本”。其實,習作教學中,我們可以借鑒這樣的“模板”,引導孩子也去拍,去畫。如:
1. 拍寫結合
可以讓孩子動手拍一拍生活畫面,然后把照片簡單組合,并寫上簡短的文字。如:
經(jīng)典牛排真好吃,我一點兒也不怕辣。
媽媽,蛇,我怕!
2. 畫寫結合
當然,也可以畫寫結合,如寫人篇,我們可以用簡筆畫形式把人物特點畫下來,再寫上簡短文字。像介紹一位才華橫溢的老師,我們可以這樣來表現(xiàn)他。
我的老師總愛戴著眼鏡。
她喜歡穿高跟鞋。
她特別博學,上課總有講不完的故事。
這樣創(chuàng)編,趣味性強,孩子也能在玩中學作文,自然就樂于動筆了??偠灾?,教無定法,要解決孩子的作文“瓶頸”問題,打通“暗道”,我們要善于調(diào)動孩子的各個感官,多看看,多想想,采取不同的方法、形式,把習作生活化,讓孩子能主動去記錄,去表達。
參考文獻:
[1]黃厚江.從此愛上作文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林碧芬,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云霄縣下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