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帥, 張 玲
(上海理工大學 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 上海 200093)
我國高校理工科開展全英文教學以來,培養(yǎng)了許多既有較強理工科專業(yè)知識水平又有良好英語能力的的現代化人才[1]。但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為了打破西方國家針對我國芯片、發(fā)動機、激光加工等高科技行業(yè)核心技術的封鎖,亟需我國高校培養(yǎng)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英語交流能力、能實時捕獲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國際化理工科專業(yè)人才。筆者在高校面向理工科學生,全英文講授課程“Optoelectronics”(“光電子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譬如對本科生用英文講解“光電子學”課程知識難點時,學生理解較吃力;同時理工科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英語能力,還需從聽、說、讀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源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學模式則被公認為外語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2-3]。將浸入式教學模式引入理工科全英文教學,能促進我國理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自2001年國家教育部發(fā)文將雙語教學作為本科教學的一種方法以來,許多理工科教師也對浸入式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不足。在此筆者以學生為中心,嘗試探討浸入式教學背景下的理工科全英文教學。
浸入式教學模式是指用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即在校期間,教學對象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中,教師只用第二語言面對學生,并用第二語言進行學習、交流、考核,在完全“浸泡”的過程中,使學生熟練掌握第二語言。此模式源于1965年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的圣·蘭伯特學區(qū)實行的法語教學改革。其核心是將教學對象“浸泡”在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中,教師只用第二語言面對學生,進行學習、交流、考核,使學生熟練掌握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浸入式(指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三年級之前)、中期浸入式(指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和晚期浸入式(大學本科及研究生階段),高校理工科浸入式教學屬于晚期浸入式教學[4]。浸入式教學模式先后被美國、日本、新加坡、荷蘭等十多個國家所借鑒,并在法語、日語、漢語、英語等十余個語種的教學中取得顯著成果。
加拿大浸入式教學在工程專業(yè)的晚期浸入式教學中也有不少應用案例。比如法語區(qū)魁北克省在魁北克城、三河市以及蒙特利爾市,有部分Cégep(Cégep是魁北克省類似國內大專的教育機構,學制兩年,Cégep同時接受法語區(qū)與英語區(qū)修讀完12年級的學生,學生畢業(yè)后可選擇直接工作或修讀大學)對英語區(qū)學生較多的專業(yè),便采用了中晚期浸入式教學策略。例如,加拿大蒙特利爾市Cégep Marie-Victorin學校的Génie électrique(電子工程)專業(yè),由于招收了部分來自加拿大英語區(qū)的學生,這些學生1~12年級在魁北克省以外的英語區(qū)學習,母語為英語,后轉入法語區(qū)修讀,入學時法語基礎較差。該專業(yè)以培養(yǎng)既精通法語,同時又具備較高專業(yè)技能的技術型人才為目標。與早期浸入式模式相比,該專業(yè)的獨特之處在于,新生入學后要參加語言測試,根據成績分班并參加語言學習。專業(yè)課程修讀則與來自法語區(qū),母語為法語的學生混合組成班級,教師根據學生基礎個別輔導。對于一些操作性較強的課程,例如“Techniques d’usinage”(“機械加工”)、“Circuits logiques”(“邏輯電路”)中某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教師則適當使用英語幫助學生理解。經過兩年時間,來自英語區(qū)學生的法語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大都能夠在工業(yè)界找到工作,或者進入法語區(qū)高等學府修讀。
我國高校理工科第二語言教學起步于20世紀晚期。2001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并引用英語原版教材[5]。目前,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理工科大學或相關學科和專業(yè),已經部分實施浸入式教學。盡管我國高校理工科浸入式教學水平不斷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不少浸入式教學課程只是簡單將教學語言改為英語,缺乏更具針對性的課程設計;沒有做到從聽、說、讀方面進行全方位培養(yǎng)理工科學生的專業(yè)水平與英文能力。
雖然加拿大有工程專業(yè)晚期法語浸入式教學的成功案例,然而其教學對象的母語為英語。眾所周知,英語和法語約有一半單詞相同或類似,語法也有相當一部分可以套用。母語為英語的學生學法語更容易上手;而針對母語為漢語的學生,開展英語浸入式教學的難度更大。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探討晚期浸入式教學時,需要考慮如下幾個問題,(1)如何優(yōu)化課程設置以營造全英文學習氛圍?(2)如何建設與評估英語浸入式教學師資團隊?(3)如何保證學生進入浸入式教學階段之前就擁有應有的英文水平?
首先,在營造全英文學習氛圍方面,浸入式教學的核心在于“浸泡”。單靠一門學時數有限的理工科課程是不夠的,通常需涉及多門課程且歷時數年。因此想做好理工科浸入式教學需要有一個宏觀的培養(yǎng)方案。以筆者所在大學的光電專業(yè)開展為期三年的全英文浸入式教學為例,專業(yè)課方面就有“Analog Circuit”(“模擬電路”)、“Digital Circuit”(“數字電路”)、“Packaging”(“封裝原理”)、“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odynamics”(“電動力學”)、“Optoelec-tronics”(“光電子學”)、“Probability Theory”(“概率論”)、“Applied Optics”(“應用光學”)、“Physical Optics”(“物理光學”)、“Principle of Laser”(“激光原理”)等數十門全英文課程組合?;A課方面,需要加大英文類課程比重,讓學生掌握好語言這項學習與交流的工具。專業(yè)課方面,從大一到大三逐年增加全英文專業(yè)課的數量與難度,學生一二年級以“Applied Optics”(“應用光學”)、“Physical Optics”(“物理光學”)等光學電學理論課為主;三年級之后加入“Optoelectronics”(“光電子學”)、“Principle of Laser”(“激光原理”)等難度稍大的理論與實驗結合的課程。同時,在提升英文浸入程度方面,學??梢怨膭罡嗔魧W生加入班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分在同一個課堂小組里,共同完成作業(yè)或課堂專業(yè)知識講演,鼓勵大家用英語學習與交流。
其次,要在理工科開展浸入式教學,也是對當前高校理工科教師業(yè)務水平的挑戰(zhàn)。在教師評估方面,相對于中文課程或雙語課程,應進一步細化評估標準,從英文表達、語言表達、專業(yè)水準、教師責任心等多方面給予任課教師合理的教學評價。同時,也需要鼓勵外國學生參與評價,以及鼓勵同行互評,評價時不僅僅要給出一個評分,更要給出具體“好”與“不好”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任課教師進一步提升業(yè)務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對于國內普通高校而言,在理工科徹底實現浸入式教學難度很大。目前可行的是在某些重點專業(yè),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開展小范圍的全英文浸入式培養(yǎng)。因此,需要保證學生對所在學科有一定的熱情且確實學有余力。同時也要保證在進入浸入式教學階段,學生達到應有的英語水平。因此,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與學生個人意愿,選拔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采用浸入式教學模式予以培養(yǎng)。參照加拿大工科晚期浸入式教學模式,在進入模式之前,對學生進行水平測試,根據成績分班學習,教師根據學生基礎提供個別輔導。對于難度較大的章節(jié)和內容,老師可適當使用中文幫助學生理解。
浸入式教學的核心是“浸泡”,即將教學對象“浸泡”在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科學的“浸泡”而較好地掌握第二語言。因此我國高校理工科全英文浸入式教學應圍繞如何“浸泡”深入進行,需要創(chuàng)設相互交流的課堂環(huán)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科學地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等。下文在這幾個方面結合問卷調查,具體探討浸入式教學背景下的理工科全英文教學。
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是浸入式教學所必須具備的,它能讓學生置身于專業(yè)知識與英語融為一體的教學情境之中,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需要盡量利用身邊資源,在課堂內為學生創(chuàng)設“仿真”的英語環(huán)境[6]。用英語創(chuàng)境,以最簡單、最直接的語言使學生迅速進入情境。
表1是針對理工科浸入式全英文課程課堂討論難點的問卷調查結果。表1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口語交流問題與專業(yè)詞匯不熟悉是實現流暢課堂討論的最大障礙。因此,考慮到理工科專業(yè)英語詞匯很少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為方便學生進入語境,教師首先應在課前整理一部分專業(yè)英語詞匯,提供給學生預習;也可以將這些專業(yè)詞匯及其對應的中文釋義寫在黑板上,或者放在課程PPT中[5]。其次,創(chuàng)設理工科專業(yè)的教學情境,可以通過在課堂設置儀器等實物,進行必要的課堂實驗或PPT展示。筆者在講授“光電子學”時,堅持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展示光電子學主要儀器設備,再現或模擬多種光電子學的實驗和現象,以此增加學生置身專業(yè)情境的感受。針對理工科應用性較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對分課堂[7]、實驗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言語互動式的教學情境。在互動中,通過加大英語輸入,刺激學生的英語輸出?;忧榫持?推薦任課教師在課堂講授的同時,針對理工科知識點中的難點,由教師設立主題、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演講、分組討論等方式[8],加深對難點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必須盡量參與每組討論,這樣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采用英語交流,由學生將自己對具體知識點的理解分享給其他同學;另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程難點,讓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升英語水平。
以下我們就有關浸入式教學課堂討論難點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問題1您在“光電子學”浸入式教學的課堂討論中,覺得最大的難點在哪里?
A.知識點未能掌握
B.口語交流有難度
C.組內成員觀點難以達成一致
D.專業(yè)詞匯不夠熟悉
表1 課堂討論難點
理工科浸入式教學需要用英語將復雜的核心原理、工程技能、專業(yè)詞匯傳達給學生,課堂容量較大、難度較高,教師最好具有一定的研究背景或產學研經驗。教師首先必須充分備課,確保教學質量。備課要有深度和廣度,備課的時候要對教材進行縱向、橫向的深入研究。在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設計出科學的英語教學方案。備課尤其要考慮到當代理工科發(fā)展迅猛、前沿內容更新較快的特點,及時將新知識列進教案。其次,必須布置和督促學生做好預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對非母語課程內容存在較大的理解偏差,必須認真細化課程的重點難點,以清晰易懂的英語口語表達其專業(yè)含義,堅持課內多與學生交流,實時獲取學生認知反饋,確保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理解的準確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例如結合對照圖片,觀看錄像、利用實例加強形象記憶等,豐富課堂內容,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保證授課過程豐富有趣[9-10]。針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參差不齊的特點,在運用課堂討論與課堂提問手段時,教師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英語運用程度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討論主題、合適的內容和合適的對象來進行。提問過程應該采用循序漸進啟發(fā)式對話。教師尤其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學手段,整合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聲像效果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程;利用多媒體擴大教學信息容量,多方面介紹本學科最新研究動態(tài)、最新研究成果,提高教學質量。
良好的課外學習習慣是理工科學生提高浸入式全英文學習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浸入式教學僅僅依靠課堂時間效果有限,教師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應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外學習習慣。學校首先應在校園范圍內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的大語言環(huán)境。理想的校園大英語環(huán)境應該是學校創(chuàng)建,專業(yè)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英語自然語言環(huán)境,是實施浸入式英語教育的重要場所。其組成部分應該包括圖書館、實驗室、自習室、宿舍、校園英語角、校園英語廣播、校報英語版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預習、復習放在課外學習第一位置[11]。表2中,多數學生認為,在浸入式全英文教學模式中,學生每周課外需要抽出8小時左右用于預習、復習。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學生課后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較少,對浸入式全英文教學的預習、復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自覺性有待提高。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課堂學習結束后從四個方面推動、督促學生預習、復習:一是科學地布置預習、復習的壓力性任務;二是保障學生預習、復習的必要時間;三是教給學生預習、復習的正確方法;四是教師要鼓勵學生接受各種英語環(huán)境的熏陶和訓練。教師應要求學生每晚利用半小時時間,收聽英文廣播、參加校園英語角交流等,并組織相應的語言類活動與比賽。同時,學校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引入他國留學生,鼓勵中外學生進行課外交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以下我們就課程同學習時間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問題2針對每周3學時的課程“光電子學”,您課后每星期大約花多少時間來鞏固學習知識?
A.1~3小時 B.4~7小時 C.8~11小時 D.11小時以上
表2 課后學習時間
科學的學生成績評定方法能給予教育主體合理的正反饋,從而讓教育主體把正確的事情堅持下來,形成良好習慣[5]。對于理工科浸入式教學來說,必須選擇更有針對性的學生成績評定方法,從而向學生輸入強化專業(yè)知識學習、堅持英語交流的習慣。理工科浸入式教學,包含了專業(yè)知識學習與英語學術交流兩個方面。因此,具體的考評方法應該綜合考評學生在這兩方面取得的成績。筆試是一種最能體現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考查形式。筆試推薦全英文試卷與全英文答題,其優(yōu)點在考核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檢驗學生的英文閱讀與書面表達能力。筆試在考察工程設計以及物理原理等專業(yè)內容方面,需要輔以相應的計算訓練與考核。這樣就能在筆試中結合概念類、計算類、設計類題型,從不同角度給予學生專業(yè)知識及英語掌握程度的公正評價。對于理工科浸入式教學課程,單純的筆試考核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相應的專業(yè)知識英語面試,考核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教師在專業(yè)知識英語面試時,可以提供幾個特定的學術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擅長的方向選擇其一回答并展開討論。面試時,教師盡量選擇方便展開的話題,例如,筆者所講授的“光電子學”針對發(fā)光二極管(LED)這個知識點的提問為:“Please lis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ED and LD.”(你知道哪些發(fā)光二極管與激光二極管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或者“Please design one new instrument by using LED.”(請采用發(fā)光二極管為核心元件設計儀器)這類沒有固定答案卻又容易展開的主題。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英語表達專業(yè)知識的主動性。面試的討論過程中,可通過與學生對話或者提問等方式,考察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及學術交流能力,所提問題盡量由淺入深。在進行浸入式課程選擇何種學生成績評定方法的問卷調查中,大多數學生(45.8%)認為“筆試+面試”的考評方式更為合理(見表3),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筆者的觀點。
以下我們就評估模式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表3 評估模式
問題3針對每周3學時的課程“光電子學”,您認為浸入式課程采用何種學生成績評定方法最合理?
A.面試 B.筆試+面試 C.筆試+小論文 D.筆試
浸入式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既要比雙語教學更進一步,又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接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務必明確教學目的,理工科知識是教學內容,浸入式教學是教學手段,兩者是一個相互結合的有機整體。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理工科浸入式教學,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英語表達能力以及較強的專業(yè)知識水平。近年來,很多國內高校在理工科新教師引進方面,均要求博士學位,同時越來越多的海歸博士、博士后也逐漸加入了高校教師隊伍。因此,目前在小范圍內開展理工科浸入式教學是可行的。我們相信,只要精心鉆研,努力做好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定能為未來“中國制造”培養(yǎng)所需的具專業(yè)知識背景的國際化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