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胡適“科學”觀念的現(xiàn)代性反思

      2020-04-18 13:16:32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胡適現(xiàn)代性科學

      內(nèi)容提要:胡適“簡約化”地接受了杜威的實用(驗)主義哲學,將其“升華”為囊括一切真知灼見的“普遍真理”。他深信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西方機械科技已窮盡“自然界的秘密”,主張以“實驗室研究的思考態(tài)度和技術”為基礎形成“科學的人生觀”,然而在現(xiàn)實中卻難免導向以“成器”“成材”“成功”為核心的精英主義人才(教育)理念。胡適代表了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中最基本的經(jīng)驗理性——“科學現(xiàn)代性”建構層面。當今中國既應走出“唯科學主義”的偏狹,又亟須一種超越民族國家觀念的“人類”意識,并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科學”與“民主”觀念的輸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之一。新文化運動雖然引進了各種西方文化思潮,但陳獨秀的“德先生”“賽先生”之說最終以言簡意賅又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成為“新文化和新文學倡導的‘理想類型’的理想表述”。1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民主”“科學”已然是現(xiàn)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標簽”,而“科學”一詞更被賦予某種不可質(zhì)疑的神圣意味。然而當“科學”被擬人化為“賽先生”之后,一方面它被樹立為高高在上的理想“范型”,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各種正面的價值和肯定的理念都往科學概念上黏附”,從而造成“科學”這一概念的“蔓延”和變異,甚至與真正意義的科學精神背離。2這在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急先鋒的胡適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胡適的“科學”觀以其終生踐行并鼓吹的“科學方法(論)”為基礎,并由此生發(fā)而成“科學的人生觀”,對百年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然而正因如此,也有進一步反思的必要。

      一 “科學方法”論與“科學至上”論

      “科學方法”論是胡適科學觀念的核心內(nèi)容。所謂“科學方法”,用胡適自己的話說就是一種與“客觀的評判的態(tài)度”相輔相成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驗主義方法。3在胡適看來,這種方法應以“適當?shù)闹亲R學問為依據(jù)”,“他不容許偏見和個人的利益來影響他的判斷,和左右他的觀點”。4而是以經(jīng)驗理性為指導,通過實驗、實證的方式“重新評估一切價值”?!翱茖W方法”既是胡適輸入西方現(xiàn)代學理、實現(xiàn)“再造文明”的手段,也是他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原則,乃至衡量一切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尺度。

      胡適的“科學方法”脫胎于他在美國留學時的導師杜威的實用(驗)主義哲學理念,但他對杜威哲學理論的接受卻存在一種簡約化甚至“肢解化”傾向。余英時曾指出,胡適思想中有一種明顯的“化約論”(reductionism)傾向,他善于把一切學術思想乃至整個文化都化約為一種簡單明了的“方法”,他所重視的主要是某家某派之學術和思想背后的方法、態(tài)度與精神,而非具體的實際內(nèi)容。5胡適將實用主義哲學抽象化(“簡約化”)為一種具有普世性的“科學方法”。這一“方法”包含“歷史的方法”“實驗的方法”兩方面內(nèi)容。前者側重于從具體的歷史背景出發(fā)對某一學說和人物、某一社會現(xiàn)象加以評判,并對其抱有“歷史的同情的”態(tài)度;后者強調(diào)具體的實驗和實踐才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6然而正像有論者指出,胡適本人既對杜威哲學的理論譜系缺乏追根溯源的興趣,對其師的思想學說并未以“歷史的方法”進行研討;同時他又將“實驗的方法”擴大至對一切社會問題的應用解決,“不曾區(qū)分中西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把此種方法作為最新最完善的‘科學方法’”,“本身即是對‘實驗精神’的違背”。7

      胡適不僅把杜威的實驗主義哲學方法視為整個人類文明發(fā)展最新潮、最先進的思想成果,還認定這一哲學理念“也曾適用或?qū)⑦m用于其他一切社會”。8而他所謂“客觀的評判的態(tài)度”則常常簡化為對“是與非、好與壞”的“重新評定”,這種經(jīng)驗主義、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顯然不足以反映“歷史運動自身的曲折性、復雜性”。在今天的一些學者看來,“胡適的這一弱點,也是他們這一代啟蒙思想家或強或弱共有的弱點”。9可見無論是胡適的歷史貢獻還是其未能克服的“歷史缺陷”,都已在當今學術界凝聚為共識。而胡適等文化先驅(qū)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西化”與“本土”之間的種種復雜糾結和奇妙“轉換”,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復雜文化心理人格,卻是更值得探討的。

      事實上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對胡適文化心理人格的形塑,要比他本人宣稱的杜威、赫胥黎等人對其思想的影響更具決定意義。學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在尚未“歸宗”杜威等人的實用主義哲學之前,胡適的學術觀點和思想傾向就已十分接近于實用主義的思想方法了。10胡適本人則坦言程頤等人的“學源于思,思起于疑”之主張,正是自己貫穿一生受益匪淺的治學原則。胡適對本土文化傳統(tǒng)既有“顛覆”和“超越”,更有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轉化”,其審時度勢、調(diào)和中西的智慧策略和淡定平和的理性態(tài)度均令人嘆服。

      西方文明始終有一種源遠流長的二元理性主義哲學傳統(tǒng),從而為經(jīng)驗事實、邏輯關系、推導命題之外的信仰、意識、價值、理念等“留下了地盤”。11但傳統(tǒng)中國的整體性、模糊性和一元論思維,卻促使“科學”概念傳入中國時發(fā)生了整體性的改造和變異。古代漢語與science勉強對應的詞匯,應是出自《禮記·大學》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格致”一詞。而將science翻譯為“科學”,則是由日本學界傳入中國的。日本學人之所以把science譯為“科學”,是因為他們注意到西方實證主義科學首先是一種“分科之學”。他們所使用的“科學”一詞乃“分科之學”的簡稱。相對于“無分科則無科學”之“科學常識”,國人心中的“科學”觀念更容易擴展為一種獨立存在的價值體系,并上升至無與倫比的權威地位。相較于“民主”“自由”等概念,“科學”還可與某種特定政治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定距離,因而在現(xiàn)代中國“有幸成為流傳最為普遍、所受阻力最小的一種觀念”。12

      “科學至上”“科學萬能”觀念一旦形成并固化為思維“原型”,就會進一步“蔓延”至社會人生的各個領域。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胡適甚至倡導“頭腦受過訓練”的大學生在離開學校、步入社會之后,要努力將其學到的“實驗室研究的思考態(tài)度和技術”貫穿到“他日常思想、生活和各種活動上去”13,可謂是將“科學”無限蔓延的典型例證,但在當時,胡適倡導的“科學方法”和“科學哲學”卻廣為風行。

      二 “科學的人生觀”與精英人才(教育)觀

      自歐洲工業(yè)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科學主義(scientism)思潮也一度盛行。但二元理性主義文化傳統(tǒng)并沒有因為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型而中斷或發(fā)生實質(zhì)性改變,西方的人文主義和宗教理論家則對科學崇拜進行過激烈批判,甚至攻擊其為“偶像崇拜”。14相對而言,scientism在中國又被翻譯為“唯科學主義”,令人遺憾的是,以胡適為代表的五四文化先驅(qū)所認定的恰恰是“科學(方法)”的唯一性、普適性、絕對性和不可更易性,從而陷入唯科學主義的窠臼而不自知。

      發(fā)生在五四運動高潮之后的“科玄”之爭,以胡適等人的“科學的人生觀”取得“全面勝利”,“玄學派”走向潰敗而結束。但正像一些學者指出的,思想的孰是孰非卻常常不以一時的“勝負”而論定,“玄學派”雖然在理論上較為幼稚,“但他們的問題卻不失為深刻”,時至今日,科學與人生的關系“依然如幽靈般糾纏著我們”15。胡適等人的“科學的人生觀”在當時及此后的現(xiàn)代中國社會暢行無阻,甚至發(fā)展為人皆共知且不容置疑的唯一“正確人生觀”。這對于科學常識、科學方法在現(xiàn)代中國的推廣普及雖然發(fā)揮了積極影響,但也加劇了整個社會走向?qū)嵱弥髁x和過于功利主義的傾向。而我們在今天重溫那篇胡適為《科學與人生觀》一書撰寫的著名序言,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科學的人生觀”所界定的十條具體內(nèi)容,既包括近代西方科學的淺見常識,也不乏一知半解的偏頗和謬見。最明顯的是第五條:“根據(jù)于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知識,叫人知道人不過是動物的一種,他和別種動物只有程度的差異,并無種類的區(qū)別?!?6事實上人類固然是動物的“一種”,但如果說人類與其他低級動物之間只有“程度的差異”、沒有“種類的區(qū)別”,豈不既違背了自然科學的基本常識,也不符合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人文主義主流傳統(tǒng)?

      筆者完全同意這樣的觀點:“評價一個思想家的觀點在片言只語上糾纏沒有多少意思,重要的是必須弄清楚他的基本主張。”17但由于胡適的某些“片言只語”自“五四”以來流傳甚廣,對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學子影響甚大,那么其“不良影響”也就不容低估。胡適宣稱“要根據(jù)更堅固的證據(jù)和更健全的推理為基礎”,重新建立起一種能夠使人“確切相信”的信仰體系。18在《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tài)度》一文中,胡適還引用一位西方現(xiàn)代詩人的詩句無比豪邁地暢想道:“我們現(xiàn)在不妄想什么天堂天國了,我們要在這個世界上建造‘人的樂國’?!?9然而胡適先生顯然太過樂觀了,這種試圖以現(xiàn)代“科學”斬斷與傳統(tǒng)文化觀念乃至傳統(tǒng)宗教文明之聯(lián)系的想法,未免操之過急且不無簡單化。在1928年所作的一篇演講中,胡適甚至鼓吹一種現(xiàn)代社會的“新宗教趨勢”:“天國不在天上,也不在人心里,是在人間世”,他號召大家一起努力,“要使天國在人世實現(xiàn)”。20站在21世紀的歷史制高點重新反觀這些觀點,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絕對未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20世紀的“人間世”曾出現(xiàn)多個打造人間“樂國”抑或“天國”的實驗,無不以失敗而告終,有的甚至異化為臭名昭著的人間地獄。

      胡適所說的“根據(jù)于生物學的科學知識,叫人知道生物界的生存競爭的浪費與慘酷——因此,叫人更可以明白那‘有好生之德’的主宰的假設是不能成立的”21也未免失之武斷。在五四運動已過去百年的今天,人們不僅早已熟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于牛頓等人建構的經(jīng)典物理學的挑戰(zhàn),更了解伽達默爾的認知論對于所謂唯一正確“科學方法”的質(zhì)疑和批判。如果我們還對當年胡適等人的“科學萬能論”堅持一種抱殘守缺的態(tài)度,難免會陷入古人刻舟求劍式故步自封的愚蠢境地。

      胡適依照自己“科學的人生觀”向青年們發(fā)出號召:與其終日苦想人生的意義幾何,不如發(fā)憤圖強積極行動起來創(chuàng)造自己生命的意義,這當然很有道理。但胡適以近乎斬釘截鐵的語氣認定“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22卻難掩其從根本上否定人類生命之終極意義的偏狹傾向。他甚至提出從“生物學的事實”出發(fā),質(zhì)疑“生一個人與一只貓,一只狗,有什么分別”?23與前文引述的胡適所認為的人類與普通動物之間沒有“種類的區(qū)別”一脈相承,這種混淆或抹殺人類與畜類、禽類、猿類等高級動物之種類界限的觀點,筆者認為隱含的危險傾向不容小覷——它很可能使得原本身為“目的”的人類(個體),被(群體性地)物化或異化為所謂“主人”們的單純“工具”。

      除了使人類本質(zhì)趨向于物化和異化的危險之外,胡適的“科學的人生觀”在社會實踐中還極易滑向狹隘功利主義的境地。作為“青年導師”和“成功人士”的胡適多次引用易卜生的話,向年輕學子灌輸這樣的信念:“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24;“你們的母校眼睜睜地要看你們十年之后成什么器?!?5在胡適眼中,若一個人成不了“材”或“器”,甚至連為國“犧牲”的資格都沒有了:“自己還不能成器,哪里能夠改造社會,即使犧牲,也不能夠救國”26,胡適主張青年人不要任憑“愛國”熱情的泛濫而盲目犧牲,應該說極其可貴,但他立論的基礎卻是強調(diào)“成器”與“成材”,從中難免折射出精英主義理念的傲慢和狹隘。如果人生的意義僅僅限定在“成材”和“成功”一條路上,當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都集中于所謂“成材”和“成功”者的身上時,很難不造成價值觀的扭曲和社會多元創(chuàng)新元素的喪失。

      三 “科學”觀念與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

      作為文化先驅(qū)的胡適對于新文化運動和現(xiàn)代學術事業(yè)的巨大貢獻早已有目共睹,筆者無意當然也不可能予以任何形式的否定。尤其是胡適對自由主義的認知既全面又深刻,晚年的他更在西方思想家的影響下,宣揚和傳播“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文化哲學理念,一度走在中國思想史的前列。本文集中探討胡適對西方“科學”觀念的認知、引進和傳播,通過這一“科學”觀念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進而反思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百年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中的得失和偏頗。

      現(xiàn)代性可以解釋為“現(xiàn)代”的本質(zhì)特性。英語中的“現(xiàn)代”(modern)一詞來自拉丁語的“Modernus”等詞匯,最早可追溯至東羅馬帝國將基督教國教化的公元5世紀。此詞乃基督徒所謂“新紀元”(new age)而“優(yōu)位于異教徒的古代世界”,其核心要義乃是“面向耶穌許諾的未來千禧年天國前進的時間程序與歷史感”,27后來經(jīng)過歐洲工業(yè)革命、文藝復興尤其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新教倫理”促使新興資本主義的崛起和全球擴張,“現(xiàn)代”這一觀念遂與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生產(chǎn)方式、啟蒙理性,以及人們對塵世幸福生活的自由追求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以這一“現(xiàn)代性”視角重新觀照歐洲歷史,則被劃分為古典、中世紀和資本主義興起之后的“現(xiàn)代”三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時代”?,F(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征被界定為生產(chǎn)方式的工業(yè)化、機器化,以及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崇尚理性、反對迷信等。不過現(xiàn)代科技不僅能造福人類,也可能危害乃至毀滅人類。正因如此,一種以批判工業(yè)和社會現(xiàn)代性為己任,帶有“論戰(zhàn)”性質(zhì)的“審美現(xiàn)代性”便應運而生。美國學者馬泰·卡林內(nèi)斯庫將“現(xiàn)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和“媚俗藝術”稱為(審美)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在他看來,這兩種現(xiàn)代性之間既發(fā)生了“無法彌合的分裂”,又相互影響和依存,共同造就了異彩紛呈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28

      依照不同的標準,現(xiàn)代性可劃分為種種不同類型:“社會(國家)現(xiàn)代性”“制度現(xiàn)代性”“文化現(xiàn)代性”“生活(日常)現(xiàn)代性”等。從人類文化整體角度少不了“物質(zhì)現(xiàn)代性”和“精神現(xiàn)代性”之分。當代學者楊春時先生將“精神現(xiàn)代性”概括為“一種推動現(xiàn)代化的精神力量”,它具有三個層面,“感性層面、理性層面和反思—超越層面,這與人類一般精神的三個層面是一致的”。29在楊春時看來,19世紀中期以降中國對西方現(xiàn)代性的引進,在“新民救國”的召喚下特別重視的是“理性現(xiàn)代性”,而“感性現(xiàn)代性”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也就是說國人的“現(xiàn)代性”日常體驗明顯不足:人們對“現(xiàn)代”理念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應該如此”的理性召喚層面,缺乏具體的感知和明確的把握;至于中國現(xiàn)代性的“超越”層面更是非常薄弱。五四新文化運動消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圣化光圈”,卻不幸也連帶取消了中國文化的超越功能,同時對西方文化的引進也是不全面的,僅限于“科學”和“民主”等形而下層面,從而導致了中國現(xiàn)代性的片面性。30“五四”之后更一度興起“以經(jīng)驗反對超驗、以知識反對信仰”的思想運動,進一步使得國人的信仰發(fā)生斷層和“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化”。31這一論斷為我們重新審視胡適所踐行和倡導的“科學”觀念,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啟蒙“得失”,提供了一個可貴的理論視角。

      胡適代表了現(xiàn)代國人尤其是先進知識分子在現(xiàn)代性追求中最基礎、最基本的層面,即對于“科學現(xiàn)代性”的建構,它主要集中于現(xiàn)代性建構中的經(jīng)驗理性層面。事實上沒有“超驗”之前提,所謂“經(jīng)驗”往往會限定在狹隘的牢籠之中難以“翻新”。就胡適一再借用赫胥黎所宣稱的“拿證據(jù)來”這一“科學方法”而言,雖然看似極有道理,但在具體實踐中并非都能行得通。對于那些根本不相信“科學方法”的人,即使你利用顯微鏡讓他們看到生活之中無所不在的細菌等微生物,他們也未必完全相信。同樣地,如果人類在終極超驗層面喪失了反思——超越精神,那么某些具體“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也常常會身不由己地陷入一種循環(huán)往復、無休無止的“重復”之中,與真正意義的科學創(chuàng)新漸行漸遠。

      21世紀的未來中國社會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科學觀”?這既是一個基礎性的“學術問題”,也是一個重大而迫切的現(xiàn)實問題。如果走不出急功近利的狹隘功利主義和唯科學主義觀念的束縛,那么打著“科學”旗幟行違反科學精神之實的個人言行和社會狂熱運動就不會絕跡??茖W首先是“分科之學”,無論是某一學科的知識體系還是抽象化的科學方法、科學理性,都有其具體的適用范圍和“認識裝置”;而人類理性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自覺”并反省理性自身的先天局限,從而對“支撐”宇宙人生之自然規(guī)律乃至大自然本身產(chǎn)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走出狹隘的自我中心和盲目的自負自大。

      此外,如何從“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這一現(xiàn)實維度出發(fā),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因素并加以“現(xiàn)代性改造”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對于當今中國學界同樣是一個重大的時代命題。一個悲哀的事實是:作為現(xiàn)代性資源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西方從來就是難以切割的文化整體,但輸入到中國后卻常常被生硬地割裂開來。在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時代危機中,西方的“科學”“民主”觀念曾被當作挽救民族危亡的“靈丹妙藥”;但民族屈辱感的刺激又使得來自西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主義傳統(tǒng)遭到排斥。另外,五四文化先驅(qū)要向本國民眾“啟蒙”現(xiàn)代觀念,必然會走向本土“傳統(tǒng)”的反面,站到“反傳統(tǒng)”的立場上;但民族危亡和由此激發(fā)的民族主義情緒又會促使他們對來自西方的現(xiàn)代性產(chǎn)生抵觸,并產(chǎn)生“回歸傳統(tǒng)”的心理訴求。李澤厚等學者多年前就提出“救亡壓倒啟蒙”之論,并在學界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筆者認為時至今日若仍糾纏于“救亡”是否“壓倒啟蒙”一類論爭并無太大意義,需要反省的是我們對文化啟蒙所采取的過于實用主義的立場和態(tài)度。作為拯救民族救亡之手段的現(xiàn)代性,在實踐中常常被迫發(fā)生游離,“只要能救亡,不管是現(xiàn)代性還是反現(xiàn)代性,都可以用。”32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社會發(fā)生的諸多變革、動蕩乃至反復,都與人們對“現(xiàn)代性”的這種極端實用主義態(tài)度不無關系。如果在21世紀依然采取類似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對其隨意加以取舍和“閹割”,那么難免不重蹈過去的歷史教訓。

      當今中國社會正積極倡導并努力進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既離不開對包括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在內(nèi)的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和弘揚,同時又需“與時俱進”地借鑒和吸收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各種成就,包括自然、社會和人文各領域的最新探索。正如古人所說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那么摒棄對某一科學流派和科學知識體系的單一教條化理念,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同樣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這一宏闊視域出發(fā),對于超越民族國家觀念的人類意識和“人類”眼光的呼喚,筆者認為也是非常必要的。

      注釋:

      1 2 朱壽桐:《漢語新文學的科學因素》,《學術月刊》2013年第3期。

      3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胡適文選·自序》,見《胡適文選》,上海亞東圖書館1930年版,第1頁。

      4 胡適:《知識的準備》,原文系胡適于1941年6月中旬在美國普渡大學畢業(yè)典禮上的講演,見《胡適全集》第2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頁。

      5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見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1冊,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4年版,第40~41頁。

      6 胡適:《杜威先生與中國》,《東方雜志》第18卷第13號,1921年7月10日。

      7 章清:《胡適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63頁。

      8 [美]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頁。

      9 姜義華:《〈胡適評傳〉序》,見章清《胡適評傳》,第4頁。

      10 參見章清《胡適評傳》,第60頁。

      11 12 劉大勝:《當科學主義籠罩一切》,《河北學刊》2019年第2期。

      13 18 胡適:《知識的準備》,《胡適全集》第2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198頁。

      14 [美]郭穎頤:《中國現(xiàn)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頁。

      15 高端泉:《〈科學與人生觀〉出版說明》,張君勱等著《科學與人生觀》,黃山書社2008年版,第6頁。

      16 21 胡適:《科學與人生觀序》,張君勱等著《科學與人生觀》,黃山書社2008年版,第22頁。

      17 袁偉時:《胡適與所謂“中國意識的危機”》,見謝泳編《胡適還是魯迅》,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頁。

      19 胡適:《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tài)度》,《現(xiàn)代評論》第4卷第83期,1926年7月10日。

      20 胡適:《祝賀女青年會》,《胡適全集》第3卷,第837頁。

      22 23 胡適:《人生有何意義》,《生活周刊》第3卷第38期,1928年8月5日。

      24 25 胡適:《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yè)贈言》(原載1929年7月《中國公學畢業(yè)紀念冊》),見《胡適全集》第3卷,第826頁。

      26 胡適:《我們所應走的路》,見沈衛(wèi)威編選《胡適論人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頁。

      27 尤西林:《“母親時間”與“父親時間”》,《上海文化》2019年第2期。

      28 [美]馬泰·卡林內(nèi)斯庫:《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顧愛彬、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48頁。

      29 30 31 楊春時:《現(xiàn)代性與中國》,見楊春時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潮史》(上),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8、8頁。

      32 參見楊春時《現(xiàn)代性與中國》,見楊春時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潮史》(上),第12~13頁。

      猜你喜歡
      胡適現(xiàn)代性科學
      《胡適》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復雜現(xiàn)代性與中國發(fā)展之道
      淺空間的現(xiàn)代性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由現(xiàn)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科學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
      尊經(jīng)或貶經(jīng)?——胡適等人對“六經(jīng)皆史”的不同解讀
      淺談夢窗詞之現(xiàn)代性
      科學拔牙
      桓台县| 沁阳市| 临安市| 阿拉善右旗| 连城县| 湟源县| 二连浩特市| 隆德县| 九江市| 白玉县| 抚顺县| 揭阳市| 玉门市| 辽阳市| 定陶县| 丰顺县| 松江区| 松溪县| 蒙阴县| 鹤山市| 咸丰县| 泾阳县| 武定县| 石阡县| 蓬安县| 清新县| 安乡县| 蒙阴县| 印江| 柯坪县| 山丹县| 波密县| 隆回县| 巍山| 大关县| 汝州市| 陈巴尔虎旗| 喀喇沁旗| 元朗区| 甘洛县|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