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龍
吳伯舉知蘇州,官聲不錯。其時也,蔡京落難,正在蘇州賦閑,吳公對蔡京照顧得蠻好的。某次一起相約游山玩水,突降大雨,吳伯舉半邊身淋雨中,卻把傘全罩了蔡京。及至后來,蔡京帶病提拔,坐到宰相位,第一時間便把吳伯舉提拔了。“入相首薦其材,三遷中書舍人”。三遷者,連升三級也,那是破格中的破格,重用中的重用了。
但這位吳公很有點意思。蔡京落了難,他并不補一腳;蔡京喬作衙,他也不拍馬屁。對于蔡京的一些無恥行徑、齷齪勾當,吳公或斷然拒絕或委婉勸阻。如此種種,讓蔡京層累地郁積了怒氣。彼時又有一件礦難事故,死了蠻多礦工,追責要追到蔡京八大姑身上來,蔡京叫吳公去秘密處理,吳公抵死不肯。這事便成了蔡京情緒火藥桶的導火線,把他貶謫到揚州去了。
外人看來,吳既是蔡京心腹,如何遭了貶謫?看不懂。有人不懂就問,“客或有以為言者”,蔡京則怒氣沖沖:“既做官,又要做好人,兩者可兼得耶?”這話按梁紹壬先生評論,是“喪心語”。別說酒后吐真言,怒后也吐潛規(guī)則。
將做人與做官嚴重對立,算蔡京的理論貢獻。貢獻是貢獻,是為誰做理論貢獻呢?肯定的,不是為循吏做的,是為奸臣做的。奸臣是要做官,不做人。什么禮義廉恥,什么忠信孝悌,他們都不要,要的是財以肥己,位以抬己,威以加己。好官與壞官區(qū)別在:公與私也,人與己也,家與國也。好官是為公的,為人的;壞官是為私的,為己的。做好官就是做好人,做好人才能做好官。公門,掌握了很多資源,這資源是普惠蒼生還是單惠自身?這便是好官與壞官之所分。
做官首先一條是德才兼?zhèn)?,若說做人是德,做官是才,那么所謂德才兼?zhèn)?,是須把做官與做人合一而論的。真到了“不可得兼”的時候,是做人還是做官?貪官污吏如蔡京者,選擇是做官;清官廉吏如吳公者,選擇是做人又做官,做好人又做好官。
摘自《北京日報》202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