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
《經(jīng)濟學人·商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消極情緒也許和身體疼痛一樣具有進化意義,比如在追求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時感到的痛苦和悲傷,會提醒人們停止付出無謂的努力,避免損害自身繁殖的機會。這個觀點引發(fā)讀者關注,因為長久以來的通俗理解中,我們往往把消極情緒的作用視為負面一類,以避免和克服消極情緒為目標,但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誤會。
在中國,也有學者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為消極情緒正名。湖南大學鄒竹林在其論文《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情緒管理》中寫道:“消極情緒具有適應意義,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抵御外來威脅時產(chǎn)生的適應行為?!编u竹林繼續(xù)說明,在進化心理學視角下,“憤怒是個體為了增強生存能力,促使個體快速做出攻擊行為而產(chǎn)生的;厭惡是為了使個體利益不受侵害,促使個體快速做出驅(qū)逐行為而產(chǎn)生的;恐懼是個體在面臨威脅時為了生存所需,促使個體做出逃跑行為而產(chǎn)生的?!币簿褪钦f,這些消極情緒釋放人類面對威脅又必須離開威脅的信號。
如果說,消極情緒的產(chǎn)生源于我們的祖先面對威脅時的自我保護,那么積極情緒是來自我們后天的發(fā)展需要。遼寧師范大學董光恒在其論文《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啟動對沖動控制影響的差異研究》中,介紹了一位學者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從進化的角度說,積極情緒不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而是為了解決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問題:積極情緒具有更長遠利益上的適應意義。”
據(jù)董光恒的解釋,當個體處在消極情緒狀態(tài)時,思維會變得越來越狹窄,往往“聚焦于引起消極情緒的事件或情境,心態(tài)變得警惕而緊張,肢體血流加速,以備隨時的‘爭斗或逃離”。而處于積極情緒狀態(tài)時,“個體思維開闊、心態(tài)積極而放松,更容易發(fā)現(xiàn)事件的積極意義”,從而產(chǎn)生探求更廣泛事物的想法和行動。
到底是哪個腦半球支配哪種情緒,學界一直存有爭論,其中向量假說理論認為,人類大腦右半球處理消極情緒,而左半球處理積極情緒。學者對大腦半球差異的原因解釋,或可幫助讀者了解這兩種不同的情緒控制。有學者認為,右半球負責分析感官信息的早期成分,負責防御性行為,因此通常暗示著消極情緒;而左半球則分析隨后成分,與探索、趨近和人際交流相關,通常暗示積極情緒。
此外,損傷研究也為這種情緒控制差別提供力證。“大量的損傷研究表明,右半球在對情緒的感知和理解方面都有更大的加工優(yōu)勢。研究發(fā)現(xiàn)右半球腦損傷的被試者比左半球腦損傷的被試者更難完成表情再認任務?!倍夂銛⑹隽艘晃粚W者在1998年的一項研究成果。而在更早之前的1980年,便有另外兩位學者發(fā)現(xiàn),“積極情緒面孔在左半球呈現(xiàn)時比悲傷面孔會感知得更迅速。所以,左半球感知積極情緒,而右半球感知消極情緒”。
盡管消極情緒具有如此深遠的進化意義,并且具有充分的存在理由,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放任消極情緒不管。在消極情緒下,我們的行為往往是逃避,而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逃避大多數(shù)時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會制造更大的困難,從而導致消極情緒的循環(huán)。
在漫長的人類進化史中,個體的存在渺小且短暫,與其以消極來逃避,不如以積極來面對。在一個愉悅向上的情緒狀態(tài)下,我們更容易發(fā)現(xiàn)那些潛在的可能性,從而獲得成就感,因為就真正的心理感覺而言,還是積極情緒更讓人舒適。
摘自《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