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目標是姜白石的文學作品與現存音樂,以其詞調藝術特色、創(chuàng)作內容和背景作為切入點,對《揚州慢》和《杏花天影》等作品加以研究,進而研究在宋詞音樂方面做出的貢獻,同時與現代音樂特點相結合,對詞調音樂和我國現代音樂加以創(chuàng)新,借助流行傳播媒介加以創(chuàng)新,促使詩詞音樂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研究姜白石詞調音樂,并深入發(fā)掘發(fā)展現狀,分析在大眾文化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從研究姜白石詞調音樂,分析現代詩詞音樂發(fā)展的過程中,對美學價值進行充分挖掘,與現代音樂相結合,利用網絡等媒體進行傳播
【關鍵詞】姜白石;詞調歌曲;文化內涵;演唱研究
【中圖分類號】G27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236-01
【本文著錄格式】董朋朋.南宋姜白石詞調歌曲的音樂文化內涵和演唱研究[J].北方音樂,2020,03(05):236,238.
前言
通過研究姜白石的詞調,可以幫助相關人員演唱、分析姜白石的音樂作品。幫助學習者對姜白石的曲調進一步了解,充分發(fā)揚其美學價值和藝術思想,促進我國古典音樂的發(fā)展。對其詞調歌曲和當代音樂進行有機結合,并對音樂演繹方式加以創(chuàng)新,能夠充分推動古詩詞音樂傳播[1]。
李香的《姜夔美學思想初探》與《論姜夔的“風雅美學觀”》,王譞的《姜夔琴歌審美特點之管窺》等對姜夔的美學思想進行了研究。張舒在南宋姜夔詞調歌曲的音樂文化內涵和演唱研究》中對演唱情緒、歌詞聲韻、以及曲調發(fā)展等方面進行簡單研究。肖陽、趙韡的《姜夔詞作心理解讀》,李碧華的《朱彝尊對姜夔詞作觀繼承之管窺》等文章對姜白石的文學詞作進行了簡單研究。
一、姜白石詞調音樂文化內涵
《大樂議》中,姜白石對朝廷雅樂的演奏失和、唱詩失和等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進策略,對雅俗音樂進行正確權衡;只能使用十二宮表演雅樂,嚴禁采用胡部,并對黃鐘宮音的作用進行強調,五音對應五行;祭祀詩歌盡量簡化等。體現出姜白石中正平衡的音樂觀。并且姜白石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積極踐行此種音樂觀,比如,《圣宋鐃歌鼓吹曲》,一共14首歌詞,充分體現出通過作鼓吹曲對祖宗功德進行歌頌的踐行?!豆旁埂泛汀对骄鸥琛返润w現出其復古音樂的意識,而《白石道人歌曲》則是抒發(fā)個人感情,也是雅俗結合的代表。作為一介布衣,姜白石沒有機會通過《九議》等形式參與國事,僅僅可以利用自身音樂天賦與才能,借助宮廷音樂整理以及雅樂修訂等,來實現樂和政通的目標[2]。
二、姜白石詞調演唱研究
(一)《揚州慢》
該曲小組對作者創(chuàng)作時間、創(chuàng)作地點、創(chuàng)作緣由等作了交代,姜白石在淳熙三年冬天路過揚州,看到景色蕭條的景象而引發(fā)感慨,進而創(chuàng)作出《揚州慢》。
以結構角度分析,該曲調壓平聲韻,上闋起韻為程,下闋結韻為城;下闋起韻為驚,結韻為生,都是主音“do”。并且上闋與下闋都是四均,為雙調慢曲,音階為七聲音階。該曲雖然存在上闋和下闋的區(qū)分,但是在曲調發(fā)展與節(jié)奏組合方面存在較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變化幅度較大,與一般詞調的上闋和下闋存在一定差異,下闋基本上使強調、充分上闋內容,上闋主要描寫凄景,下闋主要抒發(fā)情感。旋律走向和語調傾訴較為接近,姜白石此種創(chuàng)作安排,主要是與歌曲詞情能夠緊密結合。
以旋律角度分析,通過大六度進行突然下跳處理,使曲調不穩(wěn)定色彩更加濃郁,比如在十四橋人在,蕩心波,冷月無聲中,為了將冷月無聲通過“蕩”字充分襯托出來,將六度下跌應用于“蕩”字中。通過運用變微音,使曲調不協和感更加豐富,比如在自胡馬窺江而去,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曲調通過變微音實現波浪式上升目標,同時達到高八度,之后下行。此種曲調的轉折,能夠將姜白石惆悵之情充分表達出來。
以演唱角度分析,曲調中去聲字有著明顯作用。由于去字聲發(fā)音明晰、高亢激越特點較為明顯,因此,在詞義轉折以及令頭發(fā)調等方面的應用較為廣泛,比如,在算而今,重到須驚中,算字是領字。過春風十里、漸黃昏中“過”與即“漸”是詞義轉折。在譯譜過程中,“過”與“漸”等字均采取八分休止符進行占前處理,對詞意加以強調。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以及縱豆蔻詞工中,“廢”“厭”以及“豆蔻”進行去聲字下降腔格配置。在演唱中,需要集合譜畫,充分強調去字聲特點。曲調中,姜白石對上升與去聲合用較為注重,比如在解鞍少住初程中,“少駐”即為上聲和去聲的合用。為了對格律平仄進行充分配合,姜白石以曲折旋律發(fā)展為主。
(二)《杏花天影》
該曲調為雙調小令,并且四均處即為四韻處。以宮調系統(tǒng)角度分析,所有押韻處的音與歌曲宮調存在較大聯系,在作曲手法中表現為充分遵守起調畢曲理論,也是姜白石住聲的體現。調畢曲理論,主要是指在雅樂創(chuàng)作的調式起音和調式結音必須采用調式主音。在曲調中,上闋結韻“駐”與下闋結韻“處”,起韻“舞”的主音是“La”,與起韻“浦”對應的音是“Mi”,與宮調徵起相似。這種作曲手法,充分表現出姜白石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非常精思細酌,不僅符合調式布局要求,又突破“體重不足”限制。
以節(jié)拍角度分析,姜白石采用了3種延長符號,分別為大住“少”以及小住“リ”與“フ”。曲調上去通壓,比如起韻“浦”,中韻“苦”與“墓”,結韻“處”等位置均通過延長音進行,并且押韻位置的起韻、尾韻以及句中韻等一般為打“板”位置,韻必逢拍,曲拍即為均拍。結合歌曲腔詞關系,對于關鍵節(jié)奏“拍”的位置,需要保證詞的葉韻和曲的布韻。在演唱過程種,需要充分體現拍位,并將大頓處進行拖長處理,小頓處略短。
以演唱技巧角度分析,姜白石將“ㄅ”作為裝飾音符號。曲調三音下行中“人”與“時”兩個位置使用該符號;三音上行種“少”與“甚”使用該符號。在一鋪過程種均需要進行附點十六分與八分音符處理。用法不僅有裝飾音和一字配一音兩種形式,還有“拽”音的用法,姜白寫作“丿”。在“成”與“春”兩處有所體現,演唱過程中保證本音較長、裝飾音較短,以得到以氣帶聲的目的,通過一唱三嘆的形式,將“悠悠”效果充分體現出來。
需要將所有字的頭、腹以及尾位置演唱清楚,保證收字歸音足夠有力、干凈,中間行腔需要體現起伏變化、圓潤和曲折。在想桃葉當時喚渡中,主要表現姜白石和戀人的過往,在進行“想”字演唱時,需要保證“x、i、ang”足夠清楚。而“x、i”演唱時值較短,并且“x”需要進行噴口處理,保證“ang”收束利落,在行腔過程中發(fā)“ang”音,能夠有效提高元音發(fā)聲效果,提高了行腔質量,渲染了憂傷情緒。在日暮,更移舟,向甚處中,“暮”是延長音,體現出太陽西下的蕭瑟,需要對“m”進行引長處理,之后將歸韻劃分到“u”中,“處”字應該漸弱,以實現聲斷氣不斷的目的。以三拍子為基礎,進行四拍子、五拍子等延長處理,充分表達了姜白石對前景的無奈以及相思的凄苦。
三、結語
古曲演唱對“韻味”較為重視,雖然“韻味”主要通過演唱者藝術修養(yǎng)來實現,但學習者可以借助昆曲“轉喉”演唱技巧直接體現出“韻味”,在歌曲大頓位置進行裝飾音設置,可以表現出轉音若絲韻味。并且,姜白石的曲調具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構精煉的特點,完全掙脫宋詞上闋和下闋相同的格局,使兩闕的對比得到充分強化,對比中十分注重在大原則下進行統(tǒng)一處理,藝術表現力較高。因此,在演唱過程中,需要盡量達到身臨其境和以心會心的層次,積極進行自我感受,對姜白石曲調中的深意進行充分挖掘,將曲調中自然高妙的特點充分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楊力耕.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內涵及演唱研究[J].中國音樂,2017(4):181-185.
[2]王學仲.彌足珍貴的“油印本”——楊蔭瀏《白石道人歌曲研究》[J].音樂生活,2016,522(3):58-59.
作者簡介:董朋朋(1998—),男,漢族,河北保定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