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利
摘 要:根據(jù)當前教育改革工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進展情況來看,其課堂教學模式中還具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下文通過對多元化教學中的一些教學方式進行討論,從教學實踐情況入手分析了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合理應用與成果,提出了語文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的幾條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方式;課堂創(chuàng)造
目前,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單一的聽說讀寫授課模式還很常見,教學內容過于強調“模板化”,學生的思維逐漸呈現(xiàn)固化,教師進行課文講解時也只是照本宣科,對學生的思維更加缺少刺激性,課堂內容缺乏新意,為了改變現(xiàn)在,教師應進行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嘗試與創(chuàng)新,進而使學生和語文課堂學習產生共鳴,提高積極性,充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水準。本文中強調了多元化教學方法在語文學科中的積極推動作用,針對其運用進行了幾點分析。
一、從教學氛圍入手,注重課堂語境的創(chuàng)造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氛圍的創(chuàng)設是十分重要的,要注重對語境的創(chuàng)造,在課文引導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將自己與作者產生共鳴,把自己代入到文中角色中去,在特定語境下感受特定的情感,認真品味文章中的思想。
例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該課篇幅較長,是學生自讀的篇目,創(chuàng)設語境就更加重要,教師可以先用《月下獨酌》、《秋夜獨坐》等,均是描述作者孤獨一人在景色中的感受,創(chuàng)造一種孤寂的語境,接著引導學生把自己代入到課文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在閱讀中仿佛“身臨其境”,代入情感式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情緒變化,明白孤獨之旅其實更是成長之旅的道理。
二、從教學方式入手,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
學生處于初中時期,介于小學與高中間,通常具備較跳躍的思維能力和較強學習能力。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進而使學生發(fā)揮盡可能大的潛能,尤其是在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模式里,可通過設置引導性提問的方法,來協(xié)助學生有層次地把握文章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寫作時所蘊含的豐富情感,這也對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提出了高質量的要求,語文教師在該要求下,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的解讀,還要依據(jù)初中學生思維能力及想象能力較強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內容。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有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層次存在的差異性,充分使用“點撥式”的提問方法,要以能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為設計問題的前提,通過具有拓展學生思維方式的提問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強對于課文的深層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中《故鄉(xiāng)》一課,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通過詢問同學們“你們對兒時的故鄉(xiāng)有什么印象嗎?”、“兒時的伙伴現(xiàn)在還有聯(lián)系嗎?”等問題,引導學生自主發(fā)言,引起學生興趣。接著在文中可以通過“閏土的有哪些變化讓作者感到悲哀?”“楊二嫂的變化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作者一共描繪了幾個的故鄉(xiāng)?”等等問題,引導學生投身到文章故事中,有層次得理解作者想要表達想要看到舊社會做出改變的急切和對新生活的渴望。
三、從教學內容入手,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
語文課本是教學中的主要工具,然而其不是唯一的教學素材來源。初中語文的內容同時具備工具性和實踐性,其內容來源于生活,升華于生活,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關,語文教師不能偏向重視“升華性”教學,導致教學與真實生活脫軌,學生學習就找不到突破點,出現(xiàn)教學矛盾。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善于結合生活材料,進行生活化教學,賦予語文教材中系統(tǒng)性理論知識一些生活氣息,常運用學生在生活中可以常常見到的、感興趣的以及容易理解的材料內容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在具備生活氣息的學習內容中找到興趣點與共鳴點,找到和語文課程內容學習的互通點,不斷提高自身語文學科素養(yǎng)。初中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具備生活氣息的學習學習氛圍,推動學生自主性準備和學習內容有關的素材,從而提升自己和語文學科的關聯(lián)性,鍛煉自身的語文能力。
四、從課下任務入手,設置豐富的實踐活動
初中語文老師可以合理地設置一些課后任務,使學生知識面得到擴展,進行豐富的生活實踐,利用課下的空閑時間,結合課堂內容與課堂效果設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或是實踐性的活動,從而能夠使學生在進行課下活動式可以投身生活中找到相應的知識體現(xiàn),找到其中的樂趣。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增加其與生活的互動,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掌握的知識進行深化理解,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作用,整體上提高其學科素養(yǎng)與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吆喝》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我是街道小記者”的活動,讓學生在回家后通過自己在街道上觀察或是“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是爸爸媽媽關于舊時候街道上的多種多樣的吆喝聲,聽取長輩們對舊時光的分享,感受其中具備的生活魅力,再對比感受一下文中專屬于“京城胡同”中京白吆喝聲,在這種“角色代入式”的知識擴展,更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樂于帶著知識觀察、了解生活。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要集中精力投身于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及時轉換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分別從教學氛圍、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課下任務等方面入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潛移默化下推動初中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牛強.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83+87.
[2]楊作新.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7):42.
[3]張聘南.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運用[J].學周刊,2019(32):87.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襄南學校,甘肅 定西 74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