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時要小心,不要成為最糟糕的讀者。
最糟糕的讀者,就好像不斷掠奪的士兵。他們隨意翻閱著書本,用竊賊的眼光掃視著書頁,尋找對自己有益的、能立刻用得上的東西。他們將能夠變成有用道具的東西偷出來,占為己有。
接著,他們將自己偷來的東西(他們唯一能夠理解的東西)當作整本書的全部,大肆宣揚。這不僅導(dǎo)致書完全變了味,還污蔑了整本書與作者。
(當春風摘自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一書)
我問過許多朋友:“太陽與月亮,你到底喜歡哪一個?”他們多數(shù)的答案是月亮,原因是太陽并非一直可愛,它可能帶來酷熱難熬的天氣甚至可怕的旱災(zāi),而有月亮的晚上,多半很有情調(diào)。但是當我說二者只能選擇其一的時候,他們則毫不猶豫地要太陽了。
同樣的道理,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我們往往比較喜歡那些好行小惠、善于逢迎的人,唯有到緊要關(guān)頭,才會深切地感覺那些真正默默照顧我們,并且不時教訓(xùn)我們的人重要。
(若 子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螢窗小語》一書)
區(qū)別善言與善行之人,就如同區(qū)別你的朋友是看重你本身,還是看重你的地位。有惡言,即使無惡行,也已經(jīng)很惡劣了;但如果是無惡言而有惡行,則更加令人不齒。言語就像過眼云煙一樣,不能使我們果腹。禮儀也只是文雅的裝飾,我們不能依靠其度日。用鏡子來捕捉鳥雀,只不過是一個美妙的幻想。只有那些虛榮之人才會滿足于空泛的言辭。言語要實現(xiàn)其價值,就必須進行實踐。那些沒有樹心的樹木只長樹葉而不結(jié)果實。人們要分清哪些樹能夠結(jié)出果實,哪些樹只能用來遮陰。
(辛 夷摘自中信出版社《智慧書》一書)
一開始,信心只在絕對需要的時候才移動山頭,因此,風景千年不變地留存在那里。
當信心開始為自己廣為宣傳時,人們才開始覺得移山這個念頭很有趣。但人們只是改變位置而不去移山,并且越來越難發(fā)現(xiàn)前一晚人們到底把自己移至何處。于是,問題變得越來越難以解決。
后來,人們寧愿放棄信心,因此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山,一般都固定在原來的地方。
有一回,道路發(fā)生山崩,壓死了幾個旅人。這時,有些人仿佛遠在天邊,又仿佛近在眼前,人們竟感受到一種輕微的信心。
(若 子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黑羊》一書)
我曾想看風的形狀,可它形無定式來去無蹤;我也曾想捕捉風的味道,可是,風靜隱于虛無之中,風動,帶來的卻是別處的味道;我還曾琢磨過風的聲音,才知道風本無聲,只是有許多聲音都被風一路帶來,又一路帶走……雖然風的形狀不可見,但是風過之處,總有從靜到動的提示。草倒葉飛、云轉(zhuǎn)幡動,這都是風在說它來了??赡茱L還在遠處,我們就遠遠地發(fā)現(xiàn)了風的腳印。在鄉(xiāng)下,站在木格窗子背后,看到對面青山上的樹在搖擺,山路上的雨衣在飄動,瓦房上的炊煙在扭腰,這些都是在說,那就是風。
(米 粒摘自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瓦下聽風》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