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摘? ? 要: 語文既是學習、工作、生活的工具,又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當成純粹的工具課來上,而應在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積極探索文道融合的途徑,以文化人。本文探討文道融合的途徑,使學生樹立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正確鮮明的主流價值觀,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鑄就勇敢堅毅的生活品格,促使其人格成長。
關(guān)鍵詞: 民族文化自信? ? 主流價值觀? ? 人生態(tài)度? ? 生活品格? 內(nèi)在人格成長
語文教育專家于漪老師說:“教書,說到底就是三個字,培育人?!盵1]此言道出了教育的本質(zhì)——育人。那么,育怎樣的人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彼€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lǐng)、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由此可見,我們所育之人不僅要有才華本領(lǐng),更要有“德”、有“魂”,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拍茏觥绊斕炝⒌氐闹袊恕盵2],才能做好自己、國家和民族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能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盵3]語文是直接指向人的學科,在“人”的構(gòu)建中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語文是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guān)的學科,在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方面具有超越課程的價值。雖說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有教育性,但語文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相應承擔著更重大的責任。語文教師不能只把語文當成純粹的工具課上,而應既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積極探索文道融合的途徑,讓學生在習得語文能力的同時,把蘊藏其中的文化基因、高尚德行植入血脈,“促進其靈魂發(fā)育,精神成長”[4],為其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基。在日常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做,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作品滋養(yǎng),夯實精神根基,樹立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
樓宇烈曾說:“對傳統(tǒng)文化缺乏認識,仿佛懷揣珠玉卻沿街乞討?!盵5]民族文化底蘊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賴以存在的根基和靈魂,如果缺乏對自己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就勢必缺乏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容易被移性。當今青少年追逐時尚,喜過洋節(jié),喜用洋名,不分辨其文化內(nèi)涵就盲目追風,就是一種缺乏民族根性的表現(xiàn)?!芭囵B(yǎng)學生熱愛中華文明”“增加文化自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6]是語文學科課程目標之一。語文老師有責任借助課程內(nèi)容優(yōu)勢,向?qū)W生傳播中華文明之光,深厚其根,覺醒其魂,讓他們的精神扎根在中華文化肥沃豐饒的土地上,自信從容地面對世界各種文化思潮的挑戰(zhàn)。
在教學中,尤其在講授古代詩詞和優(yōu)美的古典散文時,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品析語言,借助播放音頻、視頻材料強化效果,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語言形象優(yōu)美、含蓄蘊藉、深入淺出、豐富細膩、雅俗共賞的民族風格,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鑒賞和運用民族語言的能力,真正喜歡上自己民族的語言。
在講授漢字知識時,給學生介紹中華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史,講解六種造字法,制作課件展示各種書體模本,并選擇書法大家的藝術(shù)作品讓學生欣賞,領(lǐng)略不同書體的特點與韻致,感受中華漢字“形美悅目,音美悅耳,意美悅心”的特點,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上端方典雅的中國字,產(chǎn)生寫好漢字的渴望,積極傳承并光大中華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
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除挖掘課本中歷史文化名人身上的家國情懷和文化品格熏陶教育外,還將文化典籍《論語》、選修課本《先秦諸子選讀》作為主講教材,著意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智慧,讓學生在領(lǐng)略我國古代各派文化大師風采的同時,對民族文化特點有切身的感受與認識。比如,引導學生從儒學大師孔子“當仁,不讓于師”和孟子“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傳承中,明了中國文人積極入世的價值觀和關(guān)注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文化傳統(tǒng),感受中國知識分子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讓學生從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師的為人、為政的主張中,了解中國人注重“尊道守身”“誠信守諾”“明辨篤行”的民族性格,以及中華文化“崇尚和諧”、追求“和合大美“境界的特點;讓學生從孔子的“攻乎異端,斯害也矣”與墨子的“兼愛”“非攻”的主張中認識到中華文化在思想領(lǐng)域內(nèi)體現(xiàn)出的極強的包容性與自信,懂得求同存異、兼容并包的傳統(tǒng)讓我中華文化博大雍容,傳承千年而不衰;讓學生從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的主張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辨與高遠;從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東海之大樂”的追求中感受中國人勤學修德的特點和不斷超越自身局限追求人生大格局的自強不息的品質(zhì);從莊子的“尊生”主張中體味中國人珍重生命的人文情懷……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與我們民族傳統(tǒng)的道德追求、價值觀念、理想人格作比較,進行反思與評判,將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接骨連筋”。
二、借助高考復習素材,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民生,樹立正確鮮明的主流價值觀。
近兩年的語文高考試題,尤其是高考作文試題的選材上,具有“顯性”的時代特色,主題宏大,素材時鮮,形式豐富,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新時代風貌,巧妙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極好的“立德樹人”的素材。我抓住高三復習之機,巧妙運用試題素材,育化學生。比如,利用“論述類文本”與“實用類文本”有關(guān)現(xiàn)實和未來發(fā)展的新聞素材,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發(fā)展現(xiàn)狀,關(guān)注我國社會、經(jīng)濟、科技等領(lǐng)域內(nèi)存在的發(fā)展危機與短板,讓學生從國家、社會、企業(yè)、個人多個角度尋找解決的方法,尤其強調(diào)作為社會公民和未來建設(shè)者應有的擔當,喚起他們在民族復興大背景下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將個人成長和祖國發(fā)展緊密相連;針對高考作文話題材料多元、思辨的特點,引導學生對關(guān)系到社會、民生、個人發(fā)展的大是大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諸如“法治與人情”“繼承與創(chuàng)新”“網(wǎng)絡(luò)言論自由與道德良知”“靈活變通與誠信為人”等話題,讓學生辨明是非,匡正“三觀”,擁有正確的決斷和選擇,積極追求“詩與遠方”;在積累素材方面,引導學生關(guān)注航空航天、深海蛟龍、扶貧報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重大題材,了解諸如行家里手、感動中國人物、大國工匠、環(huán)保衛(wèi)士等知名人士的事跡,既擴大他們的視野與胸襟,又讓他們從時代楷模身上學到應有的擔當情懷和精益求精、刻苦自勵的鉆研精神。
三、以優(yōu)秀的革命文化作品熏陶,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鑄就勇敢堅毅的生活品格。
當今,部分中學生甚至大學生患有“精神軟骨癥”,他們或胸無大志,或意志品質(zhì)薄弱,缺乏必要的擔當意識和抗壓能力,生活中碰到點困難或波折,就會一蹶不振。這樣的孩子既難以托起自己的未來,又難以擔起家庭的責任,更難以負起國家民族復興的大任。教育者必須正視現(xiàn)實,積極尋找良方醫(yī)治這種精神疾患。我認為,毛澤東同志的詩詞可算得上一劑良藥。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培養(yǎng)了革命樂觀主義與英雄主義的偉大人格。他的詩詞大多是革命斗爭生活和革命家胸襟的結(jié)晶,樂觀豪邁,催人奮進,加之對詩詞藝術(shù)有深厚的修養(yǎng),寫就的詩詞思想性、藝術(shù)性兼具,是很好的對學生進行藝術(shù)熏陶和思想感染的素材。我精選優(yōu)秀篇目開發(fā)成校本教材,引導學生學習,汲取其中的藝術(shù)尤其是精神的養(yǎng)分,強健精神,激發(fā)斗志,促其成為敢想、敢做、有魄力、有擔當?shù)奈磥斫ㄔO(shè)者。
為了強化教育效果,我常將精神內(nèi)涵相同的詩篇放在一起,以相關(guān)的音頻、視頻背景材料輔助,在品讀中熏陶感染。如將《沁園春·長沙》《減字·木蘭花》《菩薩蠻·黃鶴樓》放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品“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等詩句感受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和其同仁胸懷祖國、心憂天下的情懷,從他們積極投身革命拯救國家命運的舉動中感受革命者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及立遠志、做大事的豪氣與擔當意識;將《七律·長征》《西江月·井岡山》《清平樂·六盤山》等詞放在一起,品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等詩句,觀看長征剪輯影片,感受毛澤東同志在巨大的自然困難和強大的敵人面前時的樂觀堅強與舉重若輕,讓學生在與自身對比中明白樂觀堅強、百折不撓的氣概對成就事業(yè)的重要性;美讀《水調(diào)歌頭·游泳》《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引導學生從毛澤東同志暢游長江的舉動中、把“宏圖”變?yōu)楝F(xiàn)實的挑戰(zhàn)中,以及“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期許與“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自信中,感受他堅忍的意志、勇于挑戰(zhàn)與敢于實踐的氣魄,啟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新情況、新事物時有這樣的膽魄,才可披荊斬棘實現(xiàn)目標。
此外,讓學生在課余自行學習《毛澤東詩詞選集》,朗誦、摘抄、評品優(yōu)秀篇章,在不斷涵泳中將偉人的樂觀、堅韌、擔當內(nèi)化于心,凝化為魂,陪伴他們成長。
四、有選擇地品讀中外經(jīng)典文學作品,豐富人生閱歷,拓展文化視野,促其人格成長。
青少年的價值觀是在人格成長中逐漸形成的,有了人格上的成長,才能在成人后有擔當、成大器。周國平說:“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的旺盛期,也是一個人閱讀趣味和精神品位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因此,若能從中學開始起走近經(jīng)典,閱讀經(jīng)典……必將受益終身?!盵7]溫儒敏說:“年輕時多讀一些經(jīng)典,可以為精神成長打底子?!盵8]由于環(huán)境所限,中學生生活簡單、閱歷單薄、視野狹窄,這些會限制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甚至會影響到三觀的樹立。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可以向人們展示豐富而復雜的人生、永恒而多變的人性、波瀾壯闊而又世事無常的社會,閱讀它們既可以獲得高級的審美體驗,又可以開闊視野、滌蕩心胸,促進內(nèi)在人格成長。
學生的閱讀時間有限,閱讀的作品必須精心挑選。一定要是文質(zhì)兼美,具有巨大的人道主義力量,能引起學生強烈共鳴,激發(fā)他們向真、向善、向美、積極奮發(fā)的。
在勵志方面,選擇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的《擺渡人》。作品主人公的年齡跟學生相仿,其經(jīng)歷能喚起強烈共鳴,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與激勵。學生每每被孫少平善良、仁愛、自強不息的人格力量和迪倫勇敢堅強、執(zhí)著追求、果決行動的精神所打動。為強化教育效果,可設(shè)置討論問題深化,如:我們要像孫少平一樣活著,還是要像王滿銀一樣活著?從迪倫的重生經(jīng)歷看,誰才是我們?nèi)松嬲臄[渡人?學生說:過像孫少平那樣奮斗的人生才有尊嚴、有意義;人生的擺渡者只能是自己,只有自己足夠堅強勇敢果決才能完成自我救贖。
在“立德”方面,沈從文的《邊城》和雨果的《悲慘世界》是首選。這兩部作品風格不同但內(nèi)質(zhì)相似,《邊城》寫“美麗的地方”的“美麗的人”,《悲慘世界》寫“苦難的世界”的“美麗的人”?!哆叧恰芬孕沱惖淖匀伙L光和淳樸的民風感染、熏陶,使學生感受到淳樸善良心性的可愛、真誠友愛人情的可貴,自覺繼承這種傳統(tǒng)美德?!侗瘧K世界》思辨色彩極強,其中有靈魂與救贖、貧窮與愚昧、法律與道德、盡責與寬恕的沖突與碰撞,讓學生對復雜的人性有了更多的理解。主人公冉阿讓在遭遇了巨大磨難和社會不公之下仍然以仁愛對待弱者和“敵人”,其善良、仁慈、博愛的人道主義光輝會映照到每一個閱讀者的心上,讓其明白:人不能僅為自己活,還要跳出自我狹小的空間去關(guān)注他人和社會,以悲憫的情懷和擔當?shù)淖鳛閷Υ??!暗铝⒍偕茝闹盵9],以此類經(jīng)典感染、教育學生,讓他們心存善念、心有良知,讓善良成為生命的底色,他們才會讓仁愛的芳香芬芳整個世界。
通過閱讀房龍的《寬容》、哈珀·李的《殺死一只知更鳥》和卡勒德.胡賽的《追風箏的人》拓寬文化視野、豐富理性認知?!秾捜荨纷寣W生看到狹隘、自私的可怕,明白文明的進步需要我們以包容的胸懷對待跟我們觀點、立場不同的人;《殺死一只知更鳥》教給學生珍愛生命、尊重他人的道理,學會理性對待“法”與“情”,還會從阿迪克斯身上感受到堅守良知、勇敢捍衛(wèi)公平正義的可貴與必要;《追風箏的人》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戰(zhàn)爭的可惡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懂得祖國的獨立和強大對于每一個國民的意義……
林語堂說:“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謙虛,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zhí)?!盵10]經(jīng)典作品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育化閱讀者,滋養(yǎng)其精神、健全其人格、拓展其胸襟,并對其人生產(chǎn)生久遠的影響。
顧之川先生在《語文工具論》中說:“語文既是學習、工作、生活的工具,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渠道。學語文同時學做人是中華民族歷久不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盵11]如何將“教中國語文”與“育高品質(zhì)的中國人”有機融合,還需不斷探索,語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于漪.劉軼琳《對話改革先鋒:于漪》[EB/OL].東方網(wǎng),http://sh.eastday.com/m/20181229/u1ai12122952.html,2018. 12.29.
[2][11]顧之川.語文工具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8(9).
[3]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于漪.語文的尊嚴[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8).
[5]樓宇烈.中國的品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4).
[6]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周國平.周國平論教育[A].“社科經(jīng)典輕松讀”系列圖書總序[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第1版.
[8]溫儒敏.信息時代的讀書生活[N].光明日報:山東大學演講稿,2017-4-23.
[9]楊時.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林語堂,陳子善.林語堂書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課題立項號為GS〔2019〕GHB1815、課題名稱為“有質(zhì)有量地開展‘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研究”的相關(guān)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