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寫作體系里,最強調(diào)的技法之一就是打開五感,用視聽嗅味觸描述感知到的世界。而在二階和四階課程里,通感是關(guān)鍵的寫作技法,能把文章質(zhì)量提升一個大臺階。錢鐘書曾經(jīng)總結(jié)過什么是通感。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lǐng)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最著名的通感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里面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明明是在形容嗅覺感知到的氣味,結(jié)果用了一個聽覺上的聲音來描述,歌聲和清香,共同點是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在古詩里也有用這招的,比如“風隨柳轉(zhuǎn)聲皆綠”和“風來花底鳥語香”。和風拂柳,那聲音都是綠色的。風從花下吹來,連鳥的叫聲都是香的。兩個感覺看似并不搭界,但是放在一起意外地能說通而且有美感。
以幾首學生寫的小詩中的通感為例,比如《貓咪》(二階學員 張書瑤)黑色的貓咪/靜靜地趴在書房窗前/凝望星空。/忽然它轉(zhuǎn)過身/一個閃閃的“喵”/從它口中掉出/竟是夜空中的一顆星。貓咪在窗前呆看了一會兒天空,然后轉(zhuǎn)頭朝你叫了一聲。這個場景很家常普通,但是妙就妙在最后三句,叫出的那聲“喵”,從口中掉落在地上,發(fā)現(xiàn)那是夜空中的一枚星星。聲音可以掉落么?可以??梢杂行螤钣袑嶓w么?當然。順著這個思路,氣味有顏色嗎?它會跳舞嗎?那股空氣是怎么鉆進你的身體里的?它繞過桌上的水杯,飄過花瓶,躲過你的筆筒,被一尊小雕像打散又重新聚攏,隨著你的呼吸,鉆進了鼻腔,滲透進了血液。再想想,那氣味會有節(jié)奏嗎?如果有,是滔滔不絕,還是時斷時續(xù)?氣味像不像尖銳的高音,或者舒緩的樂曲?氣味是安靜的,還是喧鬧的?那氣味又是什么形狀的?像錐子、棒槌,還是球?或者像液體一樣,粘稠嗎?它冰涼還是火辣?氣味會在你的鼻子里碰撞嗎?這幾個方向的描述都會幫助你寫出不錯的通感。
再舉幾個精彩的例子:《藝術(shù)香皂》(二階學員 權(quán)斌)你一定/見過香皂/上面大多/都有圖案/如果沒有/就找/一只啄木鳥/雕刻出/一個自然的圖案/再捕捉蟲鳴/放在上面/做裝飾。這首詩的前面讀起來平平,后半部分一個突轉(zhuǎn),有了妙處。沒有圖案的香皂太簡單,可怎么是好呢?不如找來一只啄木鳥雕刻,如果還嫌圖案不夠好,就來點裝飾,用來做裝飾的是什么呢?居然是蟲子的叫聲。裝飾,順接著上面的圖案,明顯是個視覺的元素,是眼睛看到的,最后卻突轉(zhuǎn)成聲音,而且是和啄木鳥這個意象高度相關(guān)的蟲子的聲音,這就讓整首詩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思路和這首相似的,還有這首《秋風》(深圳學員 劉怡婷)秋風在原野上歡叫著/迎面撲來/竟有一絲黃土色的香味兒。/卷起一片片枯葉/為那傍晚的夕陽涂上鳥鳴。這首的趣味也來自于通感,秋風有聲音、有氣味、有顏色,這都是可以想到的,是情理之中的描寫,但最后一句為夕陽涂上鳥鳴,就相當于在香皂上刻上蟲鳴,意料之外,卻格外美好。
幾種感覺之間的互通給詩歌增加了趣味,尤其是其他感覺和視覺的通感,會給詩歌帶來很強的畫面感。不過有時候還可以倒過來,讓畫面感變成其他的感覺,比如這首《寂靜》(上海學員 陳子嫣)天邊那一抹淡橙色/是空中唯一的光/如一首即將結(jié)束的/小提琴獨奏曲/最后一個微酸的音符。黃昏時那最后的陽光像什么呢?是不是和小提琴獨奏曲的最后一個音符的地位差不多?而且別忘了,這個聲音還有味道叫做“微酸”,這是一次復(fù)雜的三種感覺的互通,微酸得特別有道理——白日將盡,樂曲將停,淡淡不舍的酸楚后,要迎來漫長的黑暗和寂靜,還很扣題。
再附送一招,其實還可以利用五感寫抽象的感受和概念,調(diào)動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給抽象的事物以顏色形狀等屬性,讓“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事物呈現(xiàn)出可以感知的狀態(tài)。舉個簡單的例子,經(jīng)過這一技法的處理,“知識”這個抽象概念它可以有“海藍色/有口琴和弦的好聽/它身上很滑,抓不緊就飛了/留下微甜的清香”。建議大家這樣試試看。
(未完待續(xù),本文將分三期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