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慧玲 曹輝
內(nèi)容摘要:康德對審美的考察是從鑒賞力的概念入手的,由鑒賞力到反思性判斷力,最終到情感。在康德看來,審美鑒賞力是一種完全感性的能力,是按照質(zhì)、量、關系、模態(tài)四大類范疇,從四大類范疇中康德分別推出對美的認識。當前我國美育教材適用性不強、教學內(nèi)容抽象,以康德美學認識論為基礎,引發(fā)對當前美育實踐問題的思考,我們可以通過寓美于境,培養(yǎng)學生的共通感;通過寓美于情,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以此提升學生對“美”感知力。
關鍵詞:審美鑒賞力 審美情感 認識論結(jié)構(gòu)
康德美學思想是西方第一個有體系的美學思想??档禄谇叭说囊恍┟缹W研究,由對審美判斷進行界定、將崇高理論體系化、闡述藝術論這一美學研究過程,形成他對美學完整的理解系統(tǒng)。康德從無利害感共通感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三個方面對審美判斷進行了界定。在無利害感問題上,康德將審美愉快看成感官快適與善的愉悅的矛盾統(tǒng)一;康德把無利害感思想系統(tǒng)化、理論化了;在共通感問題上,康德從合目的性原則出發(fā),從先驗的角度對共通感進行系統(tǒng)把握,將想象力與知解力的協(xié)調(diào)作為共通感的心理基礎。通過合目的性的原則,康德將符合質(zhì)的規(guī)定性的美稱為純粹美,奠定在真和善基礎上的美稱為依存美,而美的理想正體現(xiàn)在真善美的高度統(tǒng)一之中??档抡J為美的最高理想是人的自然形態(tài)的理想與道德理想的高度統(tǒng)一。
一.關于康德美學
康德的美學思想中包含先天原則思想以及著名的二律背反思想,這些都是康德美學中優(yōu)秀的成果,當然康德的美學成果不是憑空產(chǎn)生,他也借鑒了許多前人的優(yōu)秀理念??档孪忍煸瓌t思想受笛卡爾理性論的影響,康德認可笛卡爾“人的思維是獨立的思維要想最終準確把握對象必須從天賦觀念處罰,要經(jīng)過嚴謹?shù)倪壿嬐扑悴趴色@得知識”這一“思維獨立性”思想。同時,康德反對笛卡爾理性論思想中對知識來源的認知,在康德看來,獲得知識的途徑只有將普遍性與必然性的形式和經(jīng)驗材料結(jié)合。康德認為笛卡爾主張的“天賦觀念”雖然是從先天觀念出發(fā),使用了分析和演繹推理的論證方法,獲得的知識固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笛卡爾沒有考慮到感性經(jīng)驗的重要性??档抡J為靠純粹理性去獲得知識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純粹理性本身只是一種工具,是實踐理性和判斷力的評判范式,這并不能成為我們獲取知識的唯一依據(jù)。
其次,康德自由二律背反思想受到休謨的啟發(fā),康德認為理性在探求超越經(jīng)驗之外的問題時,會根據(jù)兩個同樣被普遍承認的原則互相矛盾的論斷,這就是二律背反。康德認為,審美判斷必然要聯(lián)系到任何一概念上,否則就不能對每個人普遍有效。但是,審美判斷又不應該從一個確定的概念來論證。因為確定的概念是知性概念,而不確定的概念才是超越感性界的先驗理性概念。這種矛盾,就是二律背反在康德美學思想上的體現(xiàn)??档聦τ诿赖姆治龅闹饕獌?nèi)容“四個契機”就是二律背反的具體表現(xiàn)。二律背反作為一種辯證法,前人對此已有研究。赫拉利特曾用“一切皆流”“最美的旋律是由互相排斥的東西結(jié)合在一起產(chǎn)生”來表達他對于二律背反的理解;智者派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兩個相對立的、無分真假的道理”,這就是二律背反的雛形。但是這種對于二律背反的論斷,由于是建立在感覺論之上,所以缺乏必然性論證,最終導致人走入懷疑論和詭辯論的誤區(qū)??档略谇叭嘶A上,對于二律背反提出自己的新主張,康德的二律背反認可近代強調(diào)理性,但同時他并不贊同無限制夸大理性的作用,康德把二律背反看作是屬于理性自身的活動、必然結(jié)果和表現(xiàn),是一種對理性的限制結(jié)果。
二.康德美學的認識論結(jié)構(gòu)
康德對美的分析具體通過“審美判斷”表現(xiàn),審美判斷可以稱之為康德美學的核心思想。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用被理解力所包含的質(zhì)、量、關系、模態(tài)這四項知性范疇來對審美判斷進行考察,這也是康德美學認識論的漸進過程。從第一契機中推出美是無利害感的愉快。康德繼承了夏夫茲別的靜觀看法:“審美心態(tài)不同于功利心態(tài),審美判斷僅僅是靜觀的”??档峦瞥?,審美本身只是依據(jù)個人的感性體驗,是一種很純粹的反省或直觀判斷。人們對于事物美的判斷是不對對象本身產(chǎn)生偏愛感,只有通過這種審美心態(tài),主體才能在鑒賞中做一個評判者。審美無利害感意味著美感與實際欲望是不同的,不夾雜利害關系純粹的欣賞判斷才是審美,這種審美不是從某一事物的實際存在中找出,而是主體自身由內(nèi)心從這個表象中看出的??档抡J為一切利害關系是以需要為前提,我們渴望得到某物是對它存在偏愛或是受到理性規(guī)律的驅(qū)使,當我們的這種需求得到滿足從而獲得一種感官快適,這種感官快適并不是審美愉快,因為我們不處于自由的狀態(tài),對對象的審美判斷也不是自由的,不是運用我們自身的想象力獲得的自由感受,不屬于活生生的心中之悅,真正的審美愉快是無利害感和自由的。
從第二個契機推出的美是沒有概念、普遍令人喜歡的東西。從邏輯的“量”考量美,對于美的判斷都是單一的判斷。感性審美判斷與邏輯判斷的區(qū)別,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鑒賞判斷贊揚一朵玫瑰花是美的,這時的審美判斷是一種純粹感性的審美判斷;當我們通過對許多單個玫瑰花進行鑒賞的時候,發(fā)現(xiàn)玫瑰花都很美,于是我們得出一個結(jié)論“玫瑰花一般是美的”,我們在得出這樣的審美判斷的時候,就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感性審美判斷了,因為這時我們的鑒賞判斷發(fā)揮了人的邏輯思維。我們對于美的體驗是基于情感,這種情感是具有每個人的特性,但是這種審美判斷是蘊含情感的普遍性,能夠引發(fā)人們情感的共鳴。人的審美判斷是出于自己的眼光之下,沒有人任何依據(jù)要求其他人產(chǎn)生和我們一樣的情感體驗,人們在心理上希望其他人贊同自己的這種眼光,但這只是價值觀上的“應該”,而非現(xiàn)實意義上的“必然”。由此可見,審美判斷只是人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是主體運用想象力的自由感受,不應被一種特定的概念界定以實現(xiàn)情感的普遍傳達。但是基于不同主體對于同一客體認知存在協(xié)和一致性,即某一客體引發(fā)不同主體的情感共鳴,所以審美判斷可以被普遍傳達。
從第三個契機推出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的性”形式。我們之所以要求一件事、一個行動、一個客體當做是合目的的,是因為我們按照需要用一種規(guī)則作為他們合理存在的依據(jù)。但其實,合目的性可以是無目的的,因為當我們帶有目的的去看待美,那么我們判斷對象的情感就不純粹,就總帶有利害。審美通過合目的的思維方式,將自由、自然收入自己的領地。合目的性即包含對象的合目的性也包含主體的合目的性,主體的合目的性在于主體通過情感將知解力與想象力協(xié)調(diào),是一種特定的心意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許多不同的自然現(xiàn)象被主體歸于一個先驗的自然整體。由第三契機推出對美的認知,審美判斷是一種主觀判斷,看似有目的,實則是無法用具體目的來表述。由自然向人生成的歷史長河中,人們所擁有得到審美判斷不過是一種過渡。通過對文化、道德的論證,康德表明人的生成是一種合目的性的運動,而審美起到協(xié)調(diào)作用以促進人目的的實現(xiàn),所以我們可以說,審美的目的最終服務于道德的目的,為人類走向自由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