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譜
摘要:宗教現(xiàn)象作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受到經(jīng)濟基礎和社會形式的影響。前仰韶文化時期,依照女系一方確定親屬關系是全世界蒙昧人社會的通例,最先出現(xiàn)的是母系氏族;仰韶、紅山文化時期是母系氏族時期向父系氏族的過渡期;后仰韶文化時期,男性權力地位上升,父系氏族建立。這三個時期正好對應了三種史前信仰形式,即:白音長汗遺址石雕人像、莪溝北崗遺址陶人頭等代表的前仰韶文化時期女性崇拜;牛河梁遺址女性像、洪山廟遺址甕棺男根紋等代表的仰韶、紅山文化過渡期男、女生殖崇拜共存;篩子綾羅遺址等地區(qū)陶祖為代表的后仰韶文化時期男性生殖崇拜。
關鍵詞:北方地區(qū);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宗教現(xiàn)象
中圖分類號:K2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1-0085-03
宗教現(xiàn)象作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受經(jīng)濟基礎和社會形式的影響。對于新石器時期的氏族性質(zhì)變化,學術界已有較多成果,如劉俊男、邱方利先生的《從白音長汗等遺址看西遼河地區(qū)史前家族組織的演進》、劉俊男、王華東《從地下遺存看秦安大地灣遺址男權社會的演進》等文章,但主要是通過房址、墓葬反映的所有制、男女地位等社會聚落情況對某地區(qū)或某遺址的氏族社會性質(zhì)進行演變研究,另外,部分學者是單獨對宗教現(xiàn)象進行研究,而忽略與其社會演進相結合。筆者旨在通過氏族社會轉變過程中對其宗教現(xiàn)象進行研究,探討兩者是否具有同步性。
一、前仰韶文化時期的女性崇拜
馬克思在其《古代社會史筆記》中摘要寫道,依照女系一方確定親屬關系是全世界蒙昧人社會的通例。據(jù)劉俊男、邱方利先生在《從白音長汗等遺址看西遼河地區(qū)史前家族組織的演進》一文中統(tǒng)計,興隆洼文化查海遺址M7為母子三人合葬墓等現(xiàn)象說明當時以母親為尊,小河西與興隆洼文化時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中原裴李崗遺址墓地中女性墓葬的陪葬品平均達到了男性墓葬大約2到3倍,說明該時期應當是處于母系氏族時期,以女為尊,朱延平先生研究裴李崗墓地后也認為該時期是處于母系氏族階段。
白音長汗遺址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林西縣,其距今7215±110年的二期乙類遺存中在中央火塘處發(fā)現(xiàn)AF19②:4石雕人像;AF19②:1蛙形石雕;AT27②:7、AF14①:5人面形蚌飾。裴李崗文化莪溝北崗遺址位于新密市莪溝村北崗,在該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黃河流域年代最早的陶人頭H35:1,該陶人像泥質(zhì)淺灰陶,頸部以下殘缺,是一個正面的塑像,扁頭平頂狀。賈湖遺址二期發(fā)現(xiàn)有一個女性墓M330中隨葬有刻符柄形器M330:2。
在白音長汗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石雕人像,根據(jù)其乳房、腹部特征判斷應當是為女性,其下部成一錐形,王曉婷先生在其研究中認為,石雕人像的下肢都雕成榫頭狀,歐洲史前女性人物也有此類錐形的下肢,兩者的作用可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插入泥土之中使用以求豐收。在原始先民的觀念中,人類和自然的生殖力是可以相互傳染的。人類在自然界中找尋生殖力的同時,也將自身的生殖力寄托于生產(chǎn)上。如此處將人像石雕底部塑造為錐形,就是插于大地上,吸收大地的生殖力用于繁衍或者是賦予大地生殖力用于生產(chǎn)。但筆者認為該石雕像可能是表現(xiàn)祖先崇拜的偶像,與裴李崗文化莪溝北崗遺址中的老婦形象陶人像都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女性祖先像(朱存明先生還認為可能為女巫像),興隆洼文化處于母系氏族時期,在AF14中的人像就在火塘旁,對著門道,插在地上就與現(xiàn)在宗祠中的祖先靈位相似了,所以它應該主要是祖先偶像,其次才有可能是豐產(chǎn)生殖的功能,而同屋出土的蛙石雕可能是多子豐產(chǎn)生殖崇拜的體現(xiàn)。裴李崗遺址陶人像為老婦的形象是符合裴李崗文化為母系氏族時期的社會背景的,可能是該母系氏族的一名女性老長老,而這個陶人像是母系氏族時期對于女性家長的一種懷念,即偶像或祖先崇拜。馬克思認為,以進行祖先崇拜為墓地而塑造的偶像主要為人形,最開始的偶像就是死者的雕像,用于后人進行祭祀。該陶人像為黃河流域最早的人像陶塑,寫實風格,沒有進行夸張的神格化,應當反映的是該時期對于一個母系祖先的思念和崇拜,并開始從祖先崇拜觀念衍生出了偶像的崇拜。賈湖遺址的刻符柄形器有契刻符號一行,殘長有7.6厘米,最寬8.6厘米,柄部的直徑為4.7厘米。關于柄形器的性質(zhì),《舞陽賈湖》認為是類似于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引導靈魂的法器或是澳大利亞原住民阿蘭達人的宗教法杖,刻劃符號可能為圖騰,女墓主為女巫。筆者認為在母系氏族的社會背景下,這個女性墓主還有可能是一個該氏族的女性族長,這個柄形器是她的法杖,刻劃符號可能是原始的記事符合。
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家長地位較高,上述的人像即是在這種社會性質(zhì)下對女性祖先的崇拜衍生出了偶像的崇拜。
二、仰韶、紅山文化過渡期
裴李崗文化晚期出現(xiàn)了男性墓主的大型墓葬,而且在地區(qū)相近的賈湖遺址二期五段開始,男性墓葬的隨葬品開始多于女性,反映出裴李崗文化晚期該地區(qū)男性地位的上升,可能母系氏族已經(jīng)開始向父系氏族轉變。學術界關于仰韶文化氏族性質(zhì)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較多,聶玉海先生在《淺析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氏族制度》一文中,通過對對偶家庭、男女合葬和私有財富等方面證明仰韶文化中期母系氏族衰落、父系氏族產(chǎn)生壯大。葉萬松等先生甚至認為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是父系氏族社會。筆者贊成聶玉海先生關于仰韶文化中后期是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過渡期的觀點,但我們通過宗教現(xiàn)象認為這個過渡期應當包含裴李崗晚期如水泉遺址三期遺存時期。據(jù)《從白音長汗等遺址看西遼河地區(qū)史前家族組織的演進》一文中統(tǒng)計,白音長汗遺址二期乙類晚段M2為一座男女雙人合葬墓,男性屈膝葬式而且面向女性,說明女性仍然地位較高,且女性墓三分之二都有隨葬品,男性墓的三分之二無隨葬品。所以興隆洼文化至紅山文化早、中期開始出現(xiàn)對偶制階段,但是女性社會地位依然高于男性。而到牛河梁第二地點晚期墓葬等紅山文化晚期遺存,男性大墓出現(xiàn),且居于墓葬區(qū)中央,但牛河梁遺址等地也有女性崇拜因素出現(xiàn),故紅山文化時期處于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過渡期。
水泉遺址位于河南郟縣水泉寨村,該遺址的三期遺存(屬裴李崗文化晚期)H32中發(fā)現(xiàn)了陶祖2件,其中較大的H32:1長約10.3厘米;較小者H32:2長約7.2厘米。仰韶文化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浐河東岸,時代大約距今6700年,是一處聚落遺址。發(fā)現(xiàn)有一件人頭雕塑P.1660,方形人面,扁平狀頭部,耳部穿刺兩孔可能為耳洞,無性別特征,頭頂?shù)筋i部是一個孔徑。另外在該時期的半坡遺址、姜寨遺址、北首嶺遺址的陶器上都有大量魚紋、人面魚紋出現(xiàn)。半坡遺址還有典型陶器類型葫蘆形器。距今5485±110年的紅山文化東山嘴遺址位于朝陽市東山嘴屯,G1祭壇南部圓臺址附近有兩件小型孕婦陶塑像TD9②:7和TD8②:5,這兩個標本都為裸體立像,腹部凸起,臀部肥大,有表現(xiàn)陰部的記號。牛河梁遺址V地點2號冢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陶制裸體女性小像,“女神廟”有女性頭像、其中還有因年齡不同而發(fā)育差異的乳房陶塑殘塊。
仰韶文化河南汝州洪山廟遺址中發(fā)現(xiàn)一甕棺群墓地M1,適齡生育的女性墓葬中的隨葬陶器上,如W10:1和W116,有男根紋的發(fā)現(xiàn)。另外《汝州洪山廟》記載有裸體人像W39:1,陶繪彎曲的兩腿間用泥條塑有男性的生殖器。而近年來發(fā)掘的廟底溝文化楊家寨遺址也發(fā)現(xiàn)了大型陶祖。
關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人面魚紋和魚紋性質(zhì)問題,學術界仍然存在著爭論,張光直等先生認為這些人面魚紋應當是一種佩戴祭祀裝扮的“巫師”形象,而王宜濤等先生則認為這些魚紋紋飾就是一種原始宗教的圖騰意識。托卡列夫先生認為部落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他們因此所從事的主要經(jīng)濟活動據(jù)定了以什么物體作為其氏族圖騰。仰韶文化時期,渭河流域等地區(qū)水產(chǎn)豐盛,魚或蛙是一種常見的食物,也就是該氏族將日常經(jīng)常食用、賴以生存的魚作為了自己的圖騰神加以崇拜,并在日常所用的陶器上繪畫出來。其中的人面、人面魚紋可能是這一氏族人頭魚身的祖先形象。
但是筆者更加認同李荊林、李井巖等先生將半坡類型的人面魚紋和魚紋看作一種母系生殖崇拜的觀點。李荊林先生將人面魚紋看作“原始嬰兒出生圖”,兩瓣魚紋象征女陰,其中出來的人面便是象征正在出生的小孩。李井巖先生則認為姜寨遺址魚蛙紋深腹彩陶盆表現(xiàn)的是躺著的嬰兒或者是蛙紋,是一種蛙崇拜的體現(xiàn)。筆者認為魚作為多子多福的象征、蛙為卵生,生育繁多,都是體現(xiàn)了一種蛙的豐產(chǎn),魚紋(蛙紋)、人面紋都是一種祈求生殖繁衍的母系生殖崇拜的體現(xiàn),這在同為半坡類型的何家灣遺址中得到更加明確的證明,何家灣遺址陶器除常見的魚紋、人面紋、幼魚紋和蛙紋外,標本H242:4紋飾“其內(nèi)壁原來應該是繪有四個相互對稱的人面紋……僅存一個呈圓形,其頭頂左側有一個牛角狀的飾物,或為發(fā)式?!卑l(fā)掘者稱為人面紋,但筆者認為此紋飾應當是蛙的幼體,即蝌蚪,是蛙崇拜生殖因素的明確體現(xiàn)。葫蘆形器應當也是女性生殖崇拜的體現(xiàn)之一,我國西南如彝族、傣族等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葫蘆與人類起源、繁衍的傳說,聞一多先生認為“女媧”原意也是葫蘆。
洪山廟遺址在女性的甕棺上繪有男根紋飾,廟底溝文化楊家寨遺址的大型陶祖明顯就是一種對男性的生殖崇拜,而在此時期同時出現(xiàn)了半坡類型人面魚紋和魚紋以及紅山文化孕婦陶塑像等女性崇拜的遺物,符合了當時處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的背景。
三、后仰韶文化的男性崇拜
仰韶、紅山文化時期之后,如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規(guī)模增大,慢輪修整普遍,快輪修整出現(xiàn),處于專偶制家庭階段,男性權力地位上升,父系氏族建立。
該時期男性崇拜現(xiàn)象在父系氏族逐步建立之后開始頻繁發(fā)現(xiàn),如龍山文化游邀類型篩子綾羅遺址發(fā)現(xiàn)有陶祖,尉遲寺二期文化尉遲寺遺址有陶祖T2102H1:1,王灣三期類型新密古城寨城址有陶祖1件。
大地灣四期遺存中有3件陶祖出土。同時該遺址四期晚段的房址F411中發(fā)現(xiàn)一幅地畫于嘉芳、安立華等先生分析這幅地畫中間為一男子,貼身握有一棒狀的根部,此棒狀物是男性生殖器的夸大表現(xiàn),左側人物也是類似狀況,而方框中的形象當作兩個仰臥屈肢的女性,體現(xiàn)了對男性生殖的崇拜。我們贊成于嘉芳、安立華先生的觀點,認為這是體現(xiàn)的對男性的生殖崇拜,反映了該聚落的男性地位的上升。
四、游牧地帶的女性崇拜
距今3880年孔雀河古墓溝遺址,發(fā)現(xiàn)有五件木雕人像,都是半身像。除一件外,都明顯具有胸部豐隆,臀部肥大的女性形象,還出土一件石雕女像。據(jù)此不遠的小河墓地遺址發(fā)現(xiàn)有象征男根和女陰的立木。俄國東西伯利亞孔東遺址第3號房子上出土一件可能是氏族女神的陶制女像。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的遺存常見有女性生殖特征的雕像。
游牧地區(qū)在新石器晚期仍存在有較明顯的女性生殖崇拜或與男性生殖崇拜并存,應當是女性地位在游牧性質(zhì)經(jīng)濟生活的地位是有相關性的。如林歡先生在《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婦女的社會地位》一文中通過歷史記載的婚禮儀式反映唐代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婦女社會地位較高;連新先生認為古代蒙古族游牧經(jīng)濟下開放、流動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使得蒙古族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地位較高。綜上可以得出新疆、東西伯利亞等地新石器晚期仍存在明顯的女性生殖崇拜主要源于游牧性的生活對女性社會地位的影響。
五、結語
在新石器時期氏族建立初期,依照女系一方確定親屬關系是全世界蒙昧人社會的通例,最先出現(xiàn)的是母系氏族,在母系氏族中,存在有女性氏族大家長,所以在死后最開始受到懷念和想象,最終衍生出來崇拜的偶像和抽象化的紋飾圖騰;在農(nóng)業(yè)發(fā)展等經(jīng)濟因素開始變化之后,女性地位開始降低,男性地位開始升高,在仰韶、紅山文化時期時出現(xiàn)一個過渡期,各地由于環(huán)境生活發(fā)展水平的不同,存在有男女生殖崇拜并存的情況;仰韶、紅山文化之后,由于父系氏族的廣泛建立,男性生殖崇拜開始大量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長汗:新古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賈湖[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北首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4]中國科學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5]馮恩學.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考古[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洪山廟[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7]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灣[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8]楊肇清.河南密縣莪溝北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J].河南文博通訊,1979(3).
[9]鄭乃武.河南郟縣水泉裴李崗文化遺址[J].考古學報, 1995(1).
[10]郭大順,張克舉.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筑群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11).
[11]王煒林,張鵬程,袁明,張偉,郭小寧,馬明志,李明,丁巖,孫偉剛,王東,劉思哲,劉君幸,張明惠.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6).
[12]孔哲生,張文軍,陳雍.一九七九年蔚縣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主要收獲[J].考古,1981(2).
[13]吳加安,梁中合,鹿俊倜.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4(1).
[14]蔡全法,馬俊才,李玉山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龍山文化城址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