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實行中小學午餐供應(yīng),其意義不僅在于解決了家長上班、接送孩子難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溫尼科特曾經(jīng)提出一個“恰到好處的挫折”的概念。簡言之,一個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很好地照顧他,嬰兒就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外部世界是由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在這種錯覺下,嬰兒會有一種無所不能的夸大感受(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這種夸大感受很快就會過去,嬰兒很快就會遇到挫折——比如媽媽沒有及時喂奶或換尿布。如果嬰兒遭受挫折(比如照顧者短暫離開)的時間在X(比如三個小時)以內(nèi),對嬰兒的自體感受僅僅是損傷,而這種損傷可以幫助嬰兒破除全能的感受——這個世界不會以我為中心,我應(yīng)該來適應(yīng)這個世界——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去認識外部世界。這就是“恰到好處的挫折”(如果照顧者讓嬰兒遭受的挫折超過了他能承受的范圍,就會成為創(chuàng)傷,在此不做贅述)。
目前的情況是,家長要么事無巨細地愛護孩子,孩子自己無須付出任何努力,就能擁有所有,甚至認為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摹2簧偃苏J為,好家長就應(yīng)該保護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事實上,對孩子過度保護,會剝奪孩子產(chǎn)生對自己的信念——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
因此,實行中小學午餐供應(yīng),不僅僅解決了家長上班、孩子無人接送等現(xiàn)實問題,還可以讓學生短暫地離開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在集體生活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去面對挫折,在挫折中感悟怎樣成為一個有合作能力的人。班主任溫和而堅定地指導學生就餐、清掃就餐場地;在學生發(fā)生沖突、出現(xiàn)問題后,及時引導學生討論,并做出正確選擇,使學生體驗到了平等、寬容、被尊重,產(chǎn)生并發(fā)展出一種信念——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如是,他們會更加自信、自立、自強。
當然,這樣的挫折因為有老師創(chuàng)造的保護環(huán)境,會給學生一定的安全感,同時又能在晚上就見到家長,不至于造成“自體夸大的創(chuàng)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這就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恰到好處的挫折”。
耳聞目睹同學們在就餐中發(fā)生的故事,我想到了《窗邊的小豆豆》里“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那是多么富有詩意的情景:既有“食不言、寢不語”的鍛煉,更有和諧有序、一起就餐的溫馨,還可以避免孩子挑食。
最重要的是,這可能成為學生將來成年后的回憶里,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