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陸小曼《芭蕉仕女圖》的作品賞析,從仕女、芭蕉葉、野菊花的角度,結(jié)合陸小曼的多幅《仕女圖》及相關(guān)文獻,分析其在創(chuàng)作這幅《芭蕉仕女圖》時的藝術(shù)手法、背景因素,感嘆其傳奇一生。
關(guān)鍵詞:陸小曼;仕女;芭蕉葉;野菊花
陸小曼,名眉,1903年11月生于江蘇常州,近代女畫家。郁達夫評她是“一位曾震動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藝界的普羅米修斯”;胡適評她為“一個不可不看的風景”;徐志摩評她為“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眼光里蕩起心泉的秘密”。她精通英法語言,喜愛文學、戲曲等。陸小曼最擅長中國畫,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曾參加新中國第一、二次全國美展,晚年被吸收為上海畫院專職畫師。陸小曼的山水、人物、花鳥畫無所不精。她的工筆花卉和淡墨山水頗見宋人院本地傳統(tǒng)。陸小曼一生大約畫了300多幅作品,其中有100多幅作品收藏于各地博物館,但大部分流落在民間。
1 賞《芭蕉仕女圖》(見圖1)。
此畫作系立軸,設(shè)色紙本,原裝裱,93×48厘米。畫中,一大片沾滿泥濘且殘破的芭蕉葉位于中央,且占據(jù)了整個畫面的四分之三部分。在芭蕉葉下,還生長著幾株瘦弱的野菊花。在畫作的右上角,一位仕女扶在洞窗上,注視著這一大片殘破的芭蕉葉。仕女工筆,眉目清秀,心思凝重。
畫右上邊題款“媼綿好眉自,閑麗美人身。凝膚皎若雪,明凈色如蓮。季清先生屬正。小曼陸眉于海上曼廬”。印鑒為“陸小曼”(白文)。
在已知的陸小曼的畫作里,不管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畫,都是工筆作畫,且都是宋人畫風格,尤其是在陸小曼已繪的幾幅有芭蕉葉的作品中,其芭蕉葉畫法都是工筆,中規(guī)中矩,莖葉茂盛,色彩純正,布局合理。而這幅《芭蕉仕女圖》,與陸小曼所有畫作的風格迥異,尤其是在芭蕉葉的布局和繪畫風格上。這無不讓筆者對這幅畫作產(chǎn)生了諸多疑惑。陸小曼為什么要把一大片(畫面的四分之三)殘破的芭蕉葉作為主體,讓它先入為主的放在畫面的中央?陸小曼善工筆寫實,為什么不采工筆法畫好這一大片芭蕉葉?筆者帶著這些疑惑,查閱了關(guān)于陸小曼的畫作、傳記等有關(guān)資料。最后得知,這是陸小曼的故意為之,是創(chuàng)作的需要,是陸小曼釋放其內(nèi)心情感所進行的藝術(shù)創(chuàng)新。
1.1 仕女
陸小曼本人畫款題“媼綿好眉自,閑麗美人身。凝膚皎若雪,明凈色如蓮”,這是陸小曼選自南宋詩人鮑照《學古》詩中“嬛綿好眉目,閑麗美腰身。凝膚皎白雪,明凈色如蓮”。在這里,陸小曼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將《學古》詩第一句中的“嬛”改為了“媼”,將“眉目”改為了“眉自”;第二句中的“美腰身”改為了“美人身”。將“嬛”改為“媼”,是因為“媼”泛指老女人,作此畫時陸小曼已年逾四十五左右(此畫應(yīng)創(chuàng)作于1946-1949年間,后述),故她稱呼自己為老女人。將“眉目”改為“眉自”,“眉”,即陸小曼的名,“自”,即自己,故"眉自”就是指陸小曼自己。由此可見,畫中的仕女就是陸小曼本人。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陸小曼所創(chuàng)作的20多幅《仕女圖》中,好多都是畫的陸小曼自己本人。在仕女的繪畫上,陸小曼采取了宋畫工筆。畫中,仕女手持紈扇,身穿粉紅色寬袖長裙,裙領(lǐng)和裙袖上的花紋刻畫得十分精細。人物線條用鐵線勾描,勁挺流暢,衣紋細致飄灑。在色彩的應(yīng)用上,以黑、粉紅兩色為主,彰顯素雅;以頭簪、扇把和頂三處配淺藍色,頭發(fā)、裙領(lǐng)和袖三處配黑色點綴,形成了整個仕女像的柔和與協(xié)調(diào)。仕女發(fā)髻高聳,青絲如墨而順暢,細眉長眼,臉龐稍顯豐圓,看上去是位上了年紀的女子。仕女五官端正,膚色粉白,面部表情凝重,愁云微露,雙眼注視著洞窗外面。可以看出,陸小曼在此幅仕女的繪畫上,一改以往面部嬌俏、身材婀娜的小家碧玉,為中年女士特有的溫文雅致和成熟穩(wěn)重的韻味。
此畫作雖然沒有落年款,但筆者從近100幅陸小曼畫作及題款風格來看,此畫應(yīng)為陸小曼1946-1949年間所作。上款人季清先生,何許人也?筆者通過查閱上海市民國時期相關(guān)資料,得知其為上海市立樹基小學校長沈季清。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秋,抗戰(zhàn)勝利后,湖社小學校長沈季清依市教育局令,重新恢復(fù)了樹基小學,并任校長多年。陸小曼作此畫時,雖年逾四十有五,但仍不減當年美色。大畫家傅抱石曾評價晚年時的陸小曼時說,“陸小曼真是名不虛傳,堪稱東方才女,雖年過半百,但風采依舊”。畫中,陸小曼把自己描給成一個“皎白如雪、凈色如蓮”的美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2 芭蕉葉
芭蕉,是一種傳統(tǒng)的觀賞植物。但芭蕉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不一樣的寓意。芭蕉果葉同莖,象征著友愛;芭蕉莖直、葉大且茂盛,象征著品德高尚、家大業(yè)(葉)大,可照護終生。同時,芭蕉也有愁思與凄涼的寓意。宋代詩人李清照就有“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的詩句,把傷心、愁悶全怪罪在芭蕉上。自古以來,芭蕉更是無數(shù)畫家筆下用來舒發(fā)自身情感的題材。在此幅畫作中,陸小曼就把一大片殘破不堪、沾滿泥濘的芭蕉葉作為主體,放在了畫面的中央,先入為主,使視覺沖擊力極強。毫無疑問,這些滿目瘡痍的芭蕉葉,或是遭受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的沖打,或是遭受了嚴冬霜寒的冰凍,使本來茂盛寬大的芭蕉葉失去了往日的高貴與尊嚴?!岸昝硷A不展,蕉心比儂心”。此時此刻,扶在洞窗前、多情善感的“陸小曼”看到眼前的這一切,無不觸景生情,思緒萬千,一種憂傷、凄涼、無助的感覺油然而生……想當年,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丈夫徐志摩在世時,每月提供500-600大洋供自己花費,把自己這個美人嬌妻捧在掌心,關(guān)愛有加。徐志摩就是曾經(jīng)那一片茂盛寬大的芭蕉葉,照護著自己,呵護著自己,讓自己在徐志摩這片芭蕉蔭下,過著衣食無憂、大家閨秀的甜美日子。但如今,徐志摩1931年飛機失事、機毀人亡,陸小曼這種無憂無慮的甜美日子一去不復(fù)返了,她的生活就象眼前這片被狂風暴雨或嚴冬酷寒凌辱后的芭蕉葉一樣,“滿目傷痕,破爛不堪”,這讓陸小曼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一番“霜打芭蕉殘”的凄涼和"身陷泥潭、孤立無援”的絕望。? ? ? ? ? ? ? ? ? ?在這里,筆者想起了唐朝詩人白居易《琵琶行》描寫的潯陽江頭孤舟里的琵琶女??梢哉f,此時的陸小曼何嘗不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憐落人”呢?曾經(jīng)“細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的琵琶女,不也一下子變成了“門前冷落鞍馬稀,老人嫁作商人婦”的凄涼處境了嗎?一曲《琵琶行》能使“江州司馬青衫濕”,同樣,陸小曼這幅《芭蕉仕女圖》也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使之催人淚下,唏噓不已。
在這片芭蕉葉的繪畫上,真正體現(xiàn)出了陸小曼一代繪畫大師的藝術(shù)功底。芭蕉葉的繪畫,采用意筆手法,用粗獷的線條勾出莖和葉筋,其用筆極其隨心、自然、生動流暢,再加上墨色、綠色的變化和褐色的參入,枯筆的運用,把一大片芭蕉葉畫成了“殘”、“破”、“亂”、“臟”,從而使芭蕉葉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恰到好處,達到了陸小曼此刻想要的、與此刻內(nèi)心情感共鳴的一種“身臨其境”和“感同身受”的絕佳效果。這樣的藝術(shù)創(chuàng)新與展現(xiàn),無不讓人稱絕。一個多年臨摹明代仇英人物畫、清代沈銓花鳥畫的陸小曼,在同一幅畫作里,既表現(xiàn)工筆細膩的仕女形象,又能表現(xiàn)寫意粗獷的殘破芭蕉場景,這就是陸小曼的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高明所在。
1.3 野菊花
陸小曼的信心和勇氣畫作中,在大片的芭蕉葉下,生長著幾株瘦弱的野菊花。野菊花畫法工筆帶寫,干凈利索。陸小曼筆下的野菊花雖纖細弱小,但也精神頑強。唐朝白居易有《詠梅》詩,“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蘺菊,金粟初開曉更新”。陸小曼在這幅畫作中正是把自己比喻成了這幾株瘦弱的野菊花,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當深秋霜天來臨、芭蕉葉折斷衰敗之后,殘破的芭蕉葉再也無法照護“腋”下的野菊花了?!安删諙|蘺下,悠然見南山”,唯有這瘦弱的野菊花,不畏嚴寒,不屈不撓,堅韌不倒,頑強生成,“誓與嚴寒戰(zhàn)一場”。徐志摩的離去,徹底斷了陸小曼唯一的物資支持,陸小曼迫不得已,鼓足了勇氣,一改以往的作風,拒絕了社交場所,遣散了家中的傭人,從此深入簡出,只著素衣,不再香艷,閉門謝客,專心繪畫和編輯《徐志摩文集》。她在《哭志摩》一文中說,“我要做一個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種人,我決心做人,我決心做一點認真的事業(yè)”。從此,陸小曼重操舊業(yè),臥薪嘗膽,潛心學習作畫。她拜賀天健為師學習山水,拜陳半丁為師學習花鳥。拜師時,賀天健為防陸小曼偷懶,還約法三章:“老師上門,雜事丟開;專心學畫,學有所成;每月50大洋,中途不得輟學”。功夫不負有心人。陸小曼后來在國畫上造詣很高,她的畫甚至可以和當時的大師們相媲美,并在繪畫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36年,她加入了中國女子書畫學會;1949年、1955年兩次入選全國美展;1956年,陳毅市長安排她為上海文史館館員;1958年,成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yè)畫師,并加入了上海藝術(shù)家協(xié)會;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還兩次被全國美協(xié)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陸小曼非常感激新社會。她說,我是一個無牽無掛、家徒四壁的孤寡老人,是新社會救了我。我要感謝共產(chǎn)黨。1965年4月,陸小曼在上海華東醫(yī)院病逝,至此六十二載,走完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2 結(jié)語
陸小曼是一個聰明絕頂、多才多藝的女性,也是一個未盡其才、令人抱憾的一個傳奇人物。她的固執(zhí)與任性、太天真和太不理性,坑害了她本應(yīng)該是美好的一生。她寫得一手好字但未能成為一名書法家;她有嫻熟的英、法語言但未能成為一名翻譯家;她涉獵文學創(chuàng)作,縱然小說、詩歌、散文和劇本等,但未能成為一名文學家。她唯獨在繪畫上取得了成功,建樹非凡。劉海粟在評價她的畫作時,說她“落筆成趣,潑墨有情”。是的,陸小曼在創(chuàng)作這幅《芭蕉仕女圖》上,能自然地傾注自己的真情實感,使作品帶著一種真實的、淡淡的哀思與思考??梢哉f,這幅《芭蕉仕女圖》,是陸小曼人生的真實寫照,是陸小曼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是陸小曼傳奇人生的濃縮。同樣,她的每幅作品都和這幅《芭蕉仕女圖》一樣,是一首凄美的詩,讓人久久回味,不能忘懷。她的畫就如她的整個人生一樣,似慧星般的光彩奪目,并留下一個個深深的遺憾。但對于陸小曼而言,對于藝術(shù)而言,她那發(fā)自她心靈深處的最美的東西,才是我們最值得永遠地去珍惜,去懷念,去贊美的。
參考文獻
[1]《美術(shù)文獻》2017.04 總第126期 ISSN1673-4858 CN42-1756/J
作者簡介
周琴(1988-),女,漢族,湖北人,碩士,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美術(shù)系,研究方向:藝術(sh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