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亮
有人曾這樣評價李白: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李白一直抱有“濟蒼生”“安社稷”的志向,雖兩入長安,但最終被“賜金放還”??穹排c浪漫的天性,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李白愛酒成為一種必然。從李白寫酒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張揚的個性,浪漫的情懷;感受到他的灑脫樂觀,他的孤獨寂寞……但細細品味,在李白的酒杯中總能品出滿滿的愁緒。
“酒”與“愁”在他的千古名篇《將進酒》更是貫穿始終。循著這兩條線,我們可以用兩個問題把整首詩的內容和情感貫穿起來:
1.面對美酒,李白舉杯___飲。
2.高舉酒杯,詩人借酒_____。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李白的酒喝得酣暢淋漓,縱情恣意。
面對美酒,李白舉杯__飲。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此次宴飲,李白是和好友岑勛、元丹丘一起的。岑勛雖生平不詳,但李白在《送岑征君歸鳴皋山》稱他“岑公相門子,雅望歸安石”,可見對他的評價之高;在《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說“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可見兩人感情之深。元丹丘更是李白的至交,據統(tǒng)計《李太白全集》中寫給他的詩有11 首之多,“疇昔在嵩陽,同衾臥羲皇”(《聞丹丘子營石門山幽居》),兩人還曾一起歸隱過。好友相聚,正是得意之時,怎能不舉杯歡飲?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p>
李白善用數字來表現夸張,并且用到了極致,“白發(fā)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飛流直下三千尺”“爾來四萬八千歲”“天臺一萬八千丈”……本來平常的數字,在李白的筆下卻變得極其的神奇。寫物,極盡其形;寫情,直擊人心。詩中“三百杯”也并非確數,數字與夸張再度完美融合,極力寫飲酒之多,李白性情之豪爽、氣度之豪放、氣魄之豪邁展現無遺。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p>
詩歌是生活的詩意,更是詩意的生活。酒至酣處,必然相互勸酒。李白不僅喜歡喝酒,而且擅長勸酒,在他的詩《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就有這樣的句子:“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痹娙苏蔷o緊抓住了勸酒這一細節(jié),以點帶面,把當時宴飲的場景含蓄卻又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透過這區(qū)區(qū)12 字,我們可以想象,詩人與朋友推杯換盞,開懷暢飲的場景;可以想象他醉意朦朧,舉杯勸酒,呼朋引伴的畫面;可以體會他酒至酣處,以至于放聲高歌的心境。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p>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本坪蟮睦畎撞攀钦嬲睦畎?,詩人放蕩不羈的個性展露無遺。什么高妙的音樂,什么精美的食品,在此時的李白看來,都不值得珍惜。他只愿痛飲眼前的杯中美酒,長久地醉去不再醒來。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詩人由“飲者”聯想到曹植。兩人是何其的相似?同樣的才高八斗,同樣的滿身俠氣,同樣的遭遇坎坷……詩句化用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壯斗十千”兩句,希望自己可以效仿曹植,縱情飲酒,盡情歡樂。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如此好的酒興怎能容忍主人“言少錢”來煞風景。他反客為主:先把酒買來,喝個痛快再說,于是便呼喚童仆,將自己的五色駿馬,千金的皮裘,拿將出來換做美酒。此時詩人已近癲狂,忘掉了一切世俗的約束。之前還對友人以“君”“夫子”相稱,此時已經“忘形到爾汝”了。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奔毤毱肺?,這一杯杯酒中卻蘊含著詩人復雜的情感。
高舉酒杯,詩人借酒____。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從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漢樂府中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從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滔滔江水,面對時間的流逝,人們總會感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李白也不例外,面對從“天”而來的黃河之水,想到明鏡前的“高堂”“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悲意頓生?!俺薄澳骸庇么竽懙目鋸埿稳萑松虝海讶松杀瘜懙綐O致。
據清代黃錫珪考證,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已經51 歲,昔日“高堂”明鏡中的白發(fā)已經布滿了他的兩鬢。想到自己當初滿懷雄心壯志來長安尋求功名,如今卻功業(yè)無成。詩人內心淤積的情緒如黃河之水噴薄而出。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p>
酒酣之時,李白暫時忘卻了一切的煩惱,得到了片刻的歡愉。這種歡愉之情,既來自摯友相伴,美酒滿杯,互訴衷腸;更來自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自信。就算是處境艱難,他仍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仍然相信“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仍然相信會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一天。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p>
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么樣》中曾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這句話可以說是李白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酒只能換來片刻的麻醉,“借酒消愁”的結果只能是“愁更愁”。
胸懷大志,兩入長安,卻被讒人離間,最終被“賜金放還”,此時的李白在現實中似乎看不到一點的希望,于是他發(fā)出了“但愿長醉不復醒”的感慨?!扒锶f歲名,寂寞身后事”,此時的李白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寂寞,無人理解,無人懂得。因此,他便以古人自慰:自古賢者不都是寂寞的嗎?能夠留名后世的不都是那些醉酒的“飲者”嗎?當然,這只是李白的激憤之語。于是,他想到了曹植,一個和他有著諸多的共同之處的少年才俊。李白對曹植的描寫,選擇的是曹植行獵歸來,歡宴行樂的場景——“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為的是借曹植當年一擲千金宴飲買醉的豪情尋求一絲安慰。當然,李白也深深地明白,他與曹植更大的相似之處是境遇的的失落:一個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個是“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詩人復雜的情感的最終的落腳點是愁,全詩以愁開始,以愁作結,可以說是句句含愁,字字含愁,“愁”將整首詩中各種情緒的凝結為一體,貫穿始終。
他雖有豪情壯志,但無奈白發(fā)已生,他愁人生易老;他雖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但無奈自己正是失意之時,他愁生不逢時;他雖然寄情于眼前的美酒,但無奈金樽已空,酒杯已停,他愁酒難盡興;他雖然自信自己才華橫溢,但無奈自己無人賞識,他愁懷才不遇;他雖然慷慨大方,一擲千金,但無奈千金散去難復來,他愁人生無常;他雖然渴望長醉夢境不復醒來,但無奈夢境易醒,他愁解脫不得;他雖明白古來圣賢均飽嘗寂寞,但無奈自己更是難有人懂,他愁知音難覓;他雖羨慕陳王曹植縱飲歡謔,但無奈他卻不能,他愁宣泄無門……
附:《將進酒》脈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