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的現(xiàn)代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博物館的重要作用不是獲得經濟利益,而是實現(xiàn)人類文明的全社會開放,進一步保護、傳承以及傳播人類文明。博物館是給參觀者提供參與教育的重要場所。數字時代博物館內部運行和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不僅能充分地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巨大優(yōu)勢,而且能不斷地完善博物館教育傳播的渠道以及方式。
關鍵詞:數字時代;博物館;教育功能
博物館屬于社會教育組織中關鍵性的組成部分,其教育形式主要以實物為主,科學地研究各個藏品,組織藏品陳列與展覽,使參觀者能通過觀察、閱讀以及觸摸等活動接收文物文化以及相關的知識。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可以運用現(xiàn)代化數字技術使參觀者從感官體驗深入心理體驗,進而實現(xiàn)教育的最終目的。
1 數字時代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創(chuàng)新改變
首先,數字時代博物館教育更具趣味性。博物館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能夠營造出真實的場景以及虛擬空間,激發(fā)參觀者視覺以及聽覺等感官的深入體驗,增強參觀者的體驗感;讓參觀者能身臨其境,激發(fā)參觀者的參觀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同時,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還能開發(fā)出有關于教育的小游戲,調動參觀者的積極性。如各大科技博物館的科技體驗活動以及歷史博物館開展的考古探險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少年、兒童對博物館的參觀興趣,還豐富了少年、兒童的知識體系。
其次,數字時代博物館教育更具個性化。博物館實現(xiàn)教育功能的過程中利用數字技術,可以滿足各個階段參觀者探索的需求。其能按照參觀者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要參觀的方式、路線以及互動活動等內容。數字化博物館與網絡展示平臺的構建能給參觀者提供個性化參觀服務,人們不會受到時間以及空間等方面的制約,在數字終端上便可以參觀各個博物館。
再次,數字時代博物館教育更具開放性。現(xiàn)代化的數字技術讓博物館在發(fā)揮教育功能時,其教育方式、教育途徑、教育內容等各個方面更具開放性。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能為大眾隨時隨地提供所需的教育項目,還可以隨時隨地引導參觀者融到相關教育項目中,不受時間以及空間等方面的局限。改變了傳統(tǒng)博物館內部通過文物藏品的陳列展覽、講解以及知識講座等教育方式,經由特色化的教育項目,如小游戲以及網絡問答等吸引參觀者參與到博物館的教育體驗當中。
最后,數字時代博物館教育更具互動性。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離不開互動。博物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中,博物館與參觀者的互動渠道單一,就是利用實踐活動進行互動。而利用數字技術則可以實現(xiàn)博物館教育體驗互動方式的多元化,參觀者可以經由觸摸屏、傳感器等和博物館內部教育人員、文物等建立互動聯(lián)系。通過QQ、微信以及微博等各類社交媒體,和各個參觀者建立溝通的橋梁,不斷地擴大博物館教育活動覆蓋的深度與廣度。
2 傳統(tǒng)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存在的問題
博物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博物館內部開展文物藏品的展覽,利用講解員相關講解使博物館的參觀者可以了解及掌握各個文化知識。講解員主要針對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典故,引導參觀者深入地了解、掌握藏品的信息,讓參觀者能夠有身臨其境之感。盡管博物館內部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能夠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在實際的教育講解活動中,因為各個博物館文物藏品的解說以及說明都帶有極強的專業(yè)性,而受眾卻并不是專家學者,主要群體還是普通大眾,受眾群體對于專業(yè)性較強的知識沒有較高的接受以及理解能力,進而導致其在接受以及掌握講解知識的過程當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博物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藏品展示以及講解員講解)與參觀者的互動較少,甚至是沒有,這嚴重地影響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此外,由于教育者與受眾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導致雙方欠缺交流,使游客參觀博物館的興趣與積極性較低,進而影響到博物館的日常參觀客流量。
3 數字時代下博物館教育功能實現(xiàn)的創(chuàng)新途徑
3.1 優(yōu)化組織管理結構,增強教育功能
博物館應當充分地考慮數字時代發(fā)展的特點,積極地優(yōu)化組織管理結構,增強自身的教育功能,重視人才隊伍的建立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由展示與社會教育服務相融合的全新管理理念,在收藏、陳列、展覽以及宣傳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全面地實現(xiàn)教育功能,將博物館教育功能放在博物館運營的首位。此外,博物館應當了解以及掌握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積極地開展創(chuàng)新型的博物館教育體驗活動,用展覽以及各種教育體驗活動促進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充分地滿足社會大眾的教育需求,激發(fā)社會大眾對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整合博物館內部歷史、自然、藝術以及科技等各個種類的資源,為社會大眾提供綜合性的教育平臺,倡導自主教育與學習方式。博物館定期組織參觀、講解以及體驗或是巡演等各種教育活動,構建“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互動結構,確保在時代發(fā)展背景下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博物館應當以教育服務為宗旨,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構建博物館和學校聯(lián)合的機制
為能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實現(xiàn)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博物館應當積極主動地和學校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博物館和學校合作,能夠相互補充且相互促進,將學校課堂教育中的概念知識在博物館當中不斷地深化。博物館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當中,通過不斷強化兩者合作渠道的方式,利用各種參觀教育活動,組織學校的學生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生通過參觀文物、了解藏品,能增強自身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在講解員詳細的講解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獲得課堂以外的知識,還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博物館藏品以及文物所蘊含的文化氣息,進而得到文化熏陶。這樣有利于學生民族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將學生的學習場所擴展到博物館當中。此外,還應當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及趣味比賽,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到博物館組織的教育活動中,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有關于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動中,調動學生參觀博物館的積極性,不斷地完善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學校應當積極地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施開放型的教育機制,讓學生能在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高效的結合,加深其對知識的接受以及理解。在針對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開展教學活動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長。
3.3 基于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展品展覽模式
在互聯(lián)網技術迅速發(fā)展的當下,博物館應當充分地考慮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積極主動地和互聯(lián)網進行高度融合。在針對博物館內部實體展品進行陳列設計以及互聯(lián)網平臺中展品陳列的相關設計當中,應充分滿足參觀者的實際心理需求,充分展現(xiàn)博物館藏品文物的風貌,不斷地突出各個展品的亮點,根據實際情況使用相應的展覽陳列方式。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還能夠潛移默化地達成民族精神與歷史文化的傳播、教育目的。數字博物館的日常運行中,應重視互聯(lián)網展示平臺中網頁頁面與展覽窗口等方面的設計,使參觀頁面能充分滿足參觀者的審美需求,設計吸引目光的參觀窗口。此外,陳列窗口應當抓住重點,重點展示重要展品,使參觀者能重視重要展品的觀賞;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品的描述以及說明,使參觀者能夠全面且立體化地體會到展品的文化魅力。在線下博物館展示展品的過程中,應當利用現(xiàn)代化的先進技術手段,提升博物館的現(xiàn)代化水平。線下博物館應當將固定展覽和流動展覽進行有機結合,確保展覽的多元化。組織主題性的展覽活動,吸引游客進入博物館中進行實地參觀。通過各種主題性的博物館展覽活動,讓參觀者能在展品講解以及介紹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科技發(fā)展、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重要性。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時代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博物館為了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育功能,工作人員首先應當不斷地了解、掌握時代發(fā)展對博物館教育功能提出的全新要求與目標,進而實現(xiàn)博物館整體教育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不斷地與學校建立合作機制,建立數字化博物館以及網絡博物館,以此來不斷地擴大博物館教育覆蓋范圍的廣度與深度,促進博物館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鳳華.高職公共英語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及應用研究[J].高教學刊,2018(3):181-183.
[2]朱慶.基于數字時代廣播電視無線發(fā)射技術的相關問題探析[J].數字通信世界,2019(5):123.
[3]曾蕾,王曉光,范煒.圖檔博領域的智慧數據及其在數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1):17-34.
【作者簡介】王曉航(1985—),男,漢族,本科,助理館員,任職于駐馬店市博物館保衛(wèi)科,研究方向:博物館宣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