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心
崔杼弒君和驪姬之亂是《左傳》文本中卜筮模式貫穿時間段較長且具有卜筮解說典型性的兩個事件。本文從《左傳》敘事片段“崔杼弒君”和“驪姬之亂”出發(fā),從卜筮當事人、被卜筮之事、卜筮者等諸多角度分別剖析兩個事件的發(fā)生過程,并且比較卜筮因素在兩個事件敘事模式上的相似性,以此呈現(xiàn)卜筮這一形式化工具在《左傳》歷史敘事中的性質(zhì)和作用,審視中國早期史學秩序井然的敘事傳統(tǒng)。
《左傳》中存在大量的卜筮環(huán)節(jié),是早期史學敘事傳統(tǒng)的重要體現(xiàn)。其中崔杼弒君和驪姬之亂兩個事件,不像其他大多數(shù)事件把卜筮作為小事件片段化呈現(xiàn),而是個人的卜筮結果影響著國家的命運,在相對較長的歷史時段將卜筮模式完整、充分地呈現(xiàn)出來。
一、崔杼弒君
崔杼弒君事件中卜筮環(huán)節(jié)的出現(xiàn),是與棠姜的丈夫齊國棠公的死亡分不開的,根據(jù)《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記載,崔杼見棠姜貌美就想娶她,但由于“同姓不婚”禁忌的存在,崔杼(即崔武子)為娶棠姜之事進行筮占,筮占的結果是“遇困之大過”。史官認為筮占的結果是吉,陳文子認為是兇。從《左傳》的描述來看,很顯然陳文子的解釋是正確的。崔杼想娶棠姜為妻,違背了“同姓不婚”的禮制。“同姓不婚”自西周時代就被提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亦有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作為史官,本有義務去規(guī)勸當權者。君臣關系和“同姓不婚”都屬于先秦禮俗下的內(nèi)容,而在娶棠姜一事上,史官的態(tài)度或許代表了專掌卜筮者對于掌權者的妥協(xié)。《左傳》整理者在對待史官的解釋和貴族依據(jù)《周易》作出解釋的權威性問題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判斷,是很值得稱贊的。
陳文子的解釋預示了崔杼的結局?!蹲髠鳌は骞吣辍酚涊d,崔杼娶棠姜的后續(xù)事件的發(fā)展,不論是對崔杼,還是對其家族而言都是不幸的。該事件的發(fā)展和結局,正好應驗了陳文子的預言,崔杼不但自己陷入困境,而且慘遭滅門,崔杼真的變成了“無所歸”。
二、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事件的開端,記述的也是晉獻公和卜人就卜筮的結果產(chǎn)生分歧。
在晉獻公就立驪姬為夫人一事進行卜筮前,從《國語》記載可知,在晉獻公伐驪戎的時候,史蘇已經(jīng)有過占卜。“獻公卜伐驪戎,史蘇占之,曰:‘勝而不吉。公曰:‘何謂也?對曰:‘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為猾,戎、夏交捽。交捽,是交勝也,臣故云。且懼有口,民,國移心焉。公曰:‘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誰敢興之?對曰:‘茍可以,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公弗聽,遂伐驪戎,克之,獲驪姬以歸?!睍x獻公攻打驪戎的時候,已經(jīng)占卜過戰(zhàn)爭的結果無論勝負,都對晉國發(fā)展不利。但是晉獻公并沒有聽從史蘇的勸告。而本文所分析的卜筮環(huán)節(jié)是發(fā)生在史蘇之后的,是俘獲驪姬之后為決定是否立驪姬為夫人而進行的占卜。
《左傳·僖公四年》記載,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而占卜。龜卜不吉,進行筮占,筮占為吉。晉獻公決定遵從筮占的結果。卜人為此勸說道,“筮短龜長”,應該要服從龜卜?!绑叨听旈L”是從龜卜和筮占的歷史悠久程度、重要性和效力來進行判斷的。 “筮短龜長”強調(diào)的是要傾向于龜卜的選擇。
卜人更相信龜卜的效力。為增強說服力,卜人又加入了一些類似如果采用筮占的結果,未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將會如何的預言?!扒移漪碓唬簩V澹凉|,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在現(xiàn)存的《周易》相關文獻中并沒有找到類似話語,我們暫且認為是卜人借助易理進行的道德勸說。卜人的回答正面否定了晉獻公作出的決定,然而晉獻公沒有聽從卜人的建議。晉獻公立驪姬為夫人后,驪姬生育了奚齊。晉獻公所擁有的世俗權力在此和卜人所具有的解讀卜筮的神秘主義的權力產(chǎn)生沖突,從選擇上來看,似乎是世俗權力的勝出,但是建立在違背權威的龜卜結果的基礎之上。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獻公看似小小的決定,卻引發(fā)了長達十多年的晉國的內(nèi)亂。
在《左傳》的記載中,驪姬想立其子奚齊為太子,于是賄賂了晉獻公近臣梁五與東閞嬖五,讓他們以曲沃、蒲與二屈作為宗邑地位的重要性的理由去勸說晉獻公?!笆勾笞泳忧?,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在鄙”,如此晉獻公的兒子們都遠離了權力中心,只有驪姬的兒子和她妹妹的兒子在國都。驪姬又聯(lián)合梁五與東閞嬖五誣陷群公子,成功使得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死后,奚齊、卓子在內(nèi)斗中相繼被殺,直到晉成公即位,晉一直處于無公族的狀態(tài)。晉文公流亡回來后才基本平定了晉國內(nèi)部的王位爭斗。這些都驗證了最初卜人話語的合理性,晉獻公娶驪姬給晉國帶來的長期內(nèi)亂,確實是“十年尚猶有臭”的結局。
三、作為架構歷史敘事的卜筮
根據(jù)以上敘述,可以得知,崔杼與陳文子、晉獻公與卜人之間在卜筮結果的解釋上產(chǎn)生了矛盾,從《左傳》敘事的結果來看,陳文子和卜人的預言都應驗了。對于卜筮結果的解釋作為構架敘事的工具似乎主導了事件的走向?!蹲髠鳌贰按掼虖s君”和“驪姬之亂”兩個典型案例中,卜筮模式被較為完整地呈現(xiàn),卜筮環(huán)節(jié)被詳盡描寫,卜筮話語與事件發(fā)展、結局高度吻合。
在《左傳》整個系統(tǒng)里,以卜筮為工具來構架歷史書寫,基本上可以說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從事理來講,周易里的卦辭并不是和實際發(fā)生的事件完全對應,運用與否和運用卜筮以及爻辭的哪一種更多地取決于詮釋卜筮的人。也許真實歷史事件的展開并不取決于當事人是否遵守卜筮的規(guī)則或者結果,但《左傳》的書寫卻體現(xiàn)了這樣的邏輯。
卜筮環(huán)節(jié)在歷史事件展開過程中的作用,筆者傾向于認為是一種程式化的敘事工具。借用卜筮,《左傳》的編纂者不但有效地設計了故事的有序敘述,把紛亂的事件放進一個可預言的封閉框架里來講述,而且賦予事件以道德倫理色彩。
(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