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并不是簡單地和孩子一起玩,而是把自己放在跟孩子真正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的思考和表達。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成為孩子真正的朋友。
在教育和引導(dǎo)孩子的方式上,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我們要和孩子做朋友,但是什么叫和孩子做朋友呢?可能很多家長并沒有非常透徹地去思考過這個問題,反而我看到了一些變形的做法,比如,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有些家長嘴上說著“和孩子做朋友”,卻在處理一些實際問題時,仍然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這最多不過是在“遷就”孩子,根本就不能稱
之為和孩子做朋友。
1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思考和表達
和孩子做朋友,家長首先要把自己放在跟孩子真正平等的位置上,但這個平等并不意味著放棄對孩子的引導(dǎo)。引導(dǎo)是家長非常重要的職責(zé),但是在引導(dǎo)的同時,要尊重孩子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向孩子提問的時候,問題必須是開放性的,更不能預(yù)設(shè)答案,也就是說,必須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孩子的思考和問答感興趣,而不是引導(dǎo)甚至引誘孩子說出家長心中預(yù)設(shè)的答案。
我在給小學(xué)低年級的孩子上課的時候,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專門增加了很多互動問答環(huán)節(jié),比如在講《大黑狗》這本繪本的時候,我先講了前半段的故事:隨著爸爸、媽媽、姐姐、哥哥依次起床,看到窗外的大黑狗變得越來越大了,我會問孩子們:“為什么這只狗會不斷地變大?”
孩子們給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答案:可能這只狗剛開始是蹲著的,后來逐漸站起來了,所以看起來就越來越高大了;可能爸爸、媽媽、姐姐、哥哥是按照身高從高到低排列的,越矮小的人看到的大黑狗相對就越高大;可能是近大遠小,大黑狗從遠處逐步走近......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回答,現(xiàn)場高高舉起的小手,就像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小樹林。如果家長也愿意如此把問題開放給孩子,而且不帶任何預(yù)設(shè)地聽孩子講述自己的奇思妙想,他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新創(chuàng)造。
當(dāng)我跟孩子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向孩子們強調(diào),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跟大家一樣,都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這就是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并不因為我是老師,我的看法就一定比孩子的更高明;在課堂上我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且用我的看法繼續(xù)講下去,只是為了向大家呈現(xiàn)更多的內(nèi)容。
做到這一點,并不是我刻意為之,這也是我特別想提醒家長的:如果假裝對孩子感興趣,他是能夠察覺到的,而且刻意偽裝也不是真正的平等,而是變成了我前面提到的遷就。
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平等呢?答案就是要有真正的好奇心。我每次提問的時候,都會非常好奇,對孩子出乎意料的答案也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到驚喜。這種好奇和驚喜就是我的真實反應(yīng)。不管是從孩子們,還是從成年人或從書本中了解到新鮮、有趣的想法,都會讓我有同樣美好的感受,然后把這種美好再傳遞出去。
2對孩子感興趣,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和孩子做朋友”更深的層次就是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我們也真心地感到有趣。這并不是說,對孩子感興趣的所有事情都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所以家長只需要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展現(xiàn)出真誠就好,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但是,家長的確也可以讓自己的好奇心更強烈一些,興趣更寬廣一些,更多地把自己放到孩子的視角去看事情,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成年人或父母的視角。
我有個學(xué)生寫了篇作文,記錄在自然科學(xué)課上做實驗的故事,實驗中有一個步驟是把食鹽溶化在水中,老師剛開始說:“不要偷偷地嘗......”底下已經(jīng)有小朋友大叫:“好咸!”他把這個細(xì)節(jié)記錄下來了。后來,他媽媽拿著作文來問我:孩子說這是一堂“好玩的自然科學(xué)課”,我怎么看不出好玩在哪里?
這的確很好玩!我讓這位家長想一想,自己小時候有沒有做過類似的糗事?她后來回想起,自己5歲時看到一個裝得滿滿的可樂瓶,忍不住就偷偷喝了一大口,結(jié)果瓶子里裝的其實是醬油!說到這兒她就樂了,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孩子會覺得小朋友偷吃實驗用的鹽很好玩,這就是我說的怎樣去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這不僅能夠跟孩子成為朋友,也一定會收獲意料之外的驚喜。
3跳出家長身份,成為孩子的伙伴
我經(jīng)常說自己心里住著一個孩子,所以跟孩子在一起時很自在,能很自然地融入他們的活動,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其實,家長也不必拘泥于家長的身份中,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變成孩子的伙伴,跟他一起嬉戲玩鬧,生活會更加有趣。
我有個男性朋友來問我:我兒子昨天說了“我爸爸就知道打我”,該怎么回應(yīng)呢?我的回答是:不必在意,就當(dāng)是小男生之間的“打架”好了,今天打完,明天就和好了。說不定,等會兒一起吃個零食、交換個玩具,他就會說:“我爸爸是天下第一的爸爸呢!”
成為孩子的伙伴就能很好地化解矛盾,這也是和孩子做朋友的一種方式,而且能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也是會生氣的,甚至有時候會耍個小無賴,就跟自己一樣。只不過,當(dāng)爸爸媽媽意識到自己錯了,會承認(rèn)和道歉。同時,家長也希望孩子以同樣的、平等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如果家長能夠收起家長的架勢,以這樣的心態(tài)跟孩子交流,孩子自然就會拿你當(dāng)朋友。就像我在給孩子上課的過程中,能漸漸地感覺到,自己融入了孩子中間,跟他們共振、共鳴,可以體會到他們的情緒起伏——就像窗外的風(fēng)和陽光,自有一種內(nèi)在的節(jié)律,那樣的時光是如此的美好!
袁堅
文學(xué)博士、早教專家、潛水員、專欄作者,出版有《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聯(lián)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chuàng)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創(chuàng)作“山海經(jīng)”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