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既需要政治、經濟體制等“硬件”建設,亦需要倫理文化、思想道德等“軟件”建設。針對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理念方面存在的“天人之爭”、“物必盡其用”、“以己度物”等錯誤生態(tài)理念,莊子“萬物同源、物無貴賤”的生態(tài)價值平等觀、“知足知止、無用之用”的生態(tài)資源利用觀以及“與天同樂、順物自然”的生態(tài)情懷有利于構建更加平衡互利、謹慎靈活以及和諧美好的新時代生態(tài)理念。
[關鍵詞]生態(tài)文明理念 新時代 莊子生態(tài)倫理觀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4245(2020)01-0037-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0.01.007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要實現這一“千年大計”不僅需要相關法律、政策等“硬件”建設,更需要倫理文化、思想道德等“軟件”建設,從人的理念和心態(tài)出發(fā),以促進相關“硬件”的發(fā)展,共同構建新時代的生態(tài)文明,而道家莊子的生態(tài)倫理觀蘊含的活性因素至今依然對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可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文化倫理支撐。
一、莊子生態(tài)倫理觀內涵
道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影響深遠,莊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畢生致力于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其哲學思想蘊含了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并擁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生態(tài)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萬物同源”、“物無貴賤”的生態(tài)價值平等觀
1.萬物同源?!疤斓嘏c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贝司涫恰肚f子·齊物論》的點題之句,意在向世人闡述天地萬物與人是一種同源共生的關系??梢砸瓿鋈伺c自然界的萬物都是宇宙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并不是獨立存在于自然界的抽象事物,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資都源于自然,人類離不開自然萬物,若將自身與天地萬物隔開,只能自取滅亡。在莊子看來人間的“至德”與“至樂”之世便是“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禽獸可系羈而游,烏鵲之巢可攀援而窺”(《馬蹄》),即與同源共生的自然萬物和睦相處,實現人與自然的渾然一體,親密無間,反對用人力去破壞自然來實現人類的自身利益。
2.物無貴賤。莊子認為所謂的“貴賤”之分是人們因成心作祟區(qū)分出來的,“成心”,出自《齊物論》:“夫隨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清代林云銘注釋:“成心,謂人心之所至,邊有成見在胸中,牢不可破,無知愚皆然?!盵1]即偏見,成見,一種定勢的先驗觀念、范疇,將自己的主觀認知當作無可辨駁的絕對客觀普遍的真理,實際不過受著主觀心理定勢的支配,而不是帶著“純粹”的“無”即謙虛容納的心理來認識事物。正是因為世人的“成心”所在,世間萬物才會分崩離析,有了高低貴賤,分離出了“外物”。世人從自身成心出發(fā),將自然萬物排列出高低貴賤的等級,卻不知“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天道》)自然界中的萬物自生自滅,自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而這種價值與意義不因為人單方面的判斷標準而被抹殺,并且人亦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與支配者, “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保ā肚锼罚┟鎸V袤無垠的自然天地,人不過如同泰山腳下的小石頭小木枝一般,因此面對自然,人應該自謙敬畏,樹立起與自然為友,尊重自然的平等觀念,實現真正的天人合一。
(二)“知足知止”與“無用之用”的資源利用觀
1.“知足知止”?!苞匉嵆灿谏盍?,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保ā跺羞b游》)莊子認為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基本的生存需求沒有想象的那么多,容易滿足,亂人心智的是那些非人類生存所必要的需求。因而他在《盜跖》中提出“平為福,有余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的有關物欲的主張,即對于人類的欲望而言,最適度的狀態(tài)便是“平”,其余的均為有害之物。而何為“平”呢?“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保ā兜鲁浞罚┘匆环N極端靜止,不多亦不少的狀態(tài),如同水靜靜地停留在容器里的狀況,內部保持平靜而外部也不震蕩的平衡。引申到生態(tài)而言實為一種健康的生態(tài)平衡觀,有利于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除此之外莊子在《齊物論》也提出了“知止其所不知”的觀點,即面對人類未知的一切,有時不必過度求索,強求得出最終的確切結果,適時停止求索,保留未知,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饋贈。正如中國山水畫中所特有的技法一般——留白,只有適當的空白才能描繪出山水的形狀,營造出幽遠縹緲的意境,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對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亦是如此,以知止保持未知,而面對未知人方會謹慎,不肆意妄為讓自身過度的欲望越過自然的承受底線,亦能讓自然生態(tài)在人的常態(tài)索取下留下恢復與探索的空間。
2.“無用之用”。在《逍遙游》中莊子與惠子曾經因為大瓠與大樗爭論過“有用無用”的問題,惠子認為大瓠與大樗大而無用,大瓠雖大卻因為外殼太脆不能盛水,大樗雖大卻因根上長滿了疙瘩而無法打墨線,樹枝彎曲而無法用尺子測量,不能作為有用之才。莊子以宋人的“不龜手之藥”1反駁惠子不會“用大”,發(fā)出了“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的感慨,勸解惠子無須執(zhí)著于事物單方面的“有用無用”,不以特定的規(guī)范標準來衡量事物或是人生的價值意義,并且“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 “無用之用”非無用,而是有其獨特的用處,只是人因成心作祟無法認識到。自然萬物在人出現之前就存在于世上了,在沒有人類干預前,它們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生存、變化,只是在人出現之后,無法被人利用,帶來效益,于是便被打上“無用”的標簽,但這種“無用”具有暫時性與片面性,應以長遠的、全局的眼光來看待那些暫時“無用”的自然資源,去開發(fā)其真正的用處。
(三)“與天同樂”、“順物自然”的美好生態(tài)情懷
1.與天同樂。天,這里指自然,莊子親近自然,熱愛山林之樂。文章之中經常出現鳥獸蟲魚,奇木名山等自然之物,例如鰷魚、蟪蛄、蜉蝣,蝴蝶、櫟社樹、姑射山等,并匠心獨運將其融入進文學意境之中,甚至將其設置為某些方面遠超人類極限的存在,造就了許多經典的美麗物象,例如“莊周夢蝶”中的蝴蝶,“濠梁之辯”中的鰷魚,《逍遙游》中的鯤鵬與大椿等。在他眼中,自然之物不是低于人的存在,是其領悟大道,探求生命本源的媒體,與之相親可以獲得難以言喻的快樂,在這樣的情懷中,人可以放下世俗的束縛,輕松自如地釋放自我;同時這些自然之物甚至可以轉化為具有人格意味和充滿情感的個體,可以是人生知己又或是寄寓了道德理想,例如寓言“櫟社之言”中的櫟社樹與“莊周夢蝶”中蝴蝶,既可砥礪人們在道德上不斷完善,又可舒絡和撫慰人們在塵世受創(chuàng)的靈魂。莊子“與天同樂”的生態(tài)情懷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親密無間,正如霍爾姆斯所言:“人們走向派生意義上的生態(tài)倫理還可能是迫于對他們周圍這個世界的恐懼,但他們走向根本意義上的生態(tài)倫理只能是處于對自然的熱愛?!盵2]
2.順物自然。莊子眼中的萬物皆有其靈性,似乎都是具備人格意義的存在,因而在與自然的親密相處中莊子認為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特殊性,順應自然萬物的成毀規(guī)律。這種“順物自然”的生態(tài)思想并不是要求人在對待自然或是生態(tài)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時毫無作為,人需要從自然界獲得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莊子也并不否定人類的基本物欲,而是倡導在尊重萬物的固有天性和內在規(guī)律的前提條件下順勢而為,在不傷害自然底線的條件下實現人類自身的發(fā)展。如同莊子在《人間世》中所言:“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此段話是蘧伯玉教給顏闔的為師之道,也是莊子理想的處世之道。即若想與人友好相處,至少要在順應對方性格的條件下,潛移默化,不可操之過急,以己度人。雖然其初衷討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但在對待自然萬物時亦應如此,自然萬物的成與毀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強行以人類自身的意志去扭轉生物的特性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二、新時期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發(fā)展現狀與問題
(一)“天人對立”的生態(tài)價值理念依然存在
道家的“天”主要指自然,“天人對立”即人與自然的斗爭,是將人的生存發(fā)展與自然宇宙自身的運轉對立起來的生態(tài)價值觀。近現代人們意識到了環(huán)境危機帶來的嚴重后果,開始注重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經過多年努力,諸多環(huán)境危機得以好轉,但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僵局,即人類即使已經意識到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因自身的發(fā)展需要仍不斷在向自然索取。根據有關學者研究,新時代中國生態(tài)文明理念存在著“兩極分化”的現象,即在發(fā)達地區(qū),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正進入自信和自覺階段,而在欠發(fā)達中西部地區(qū),一些地方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認識還不到位,在公開場合大講特講環(huán)境保護,背后則大力推行區(qū)域經濟排名,認為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強調環(huán)境保護,將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與人類的生存利益對立起來。[3]可見即使在大力倡導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新時代,這種老舊的生態(tài)價值觀依然存在。
(二)“物必盡其用”的生態(tài)資源利用觀難以扭轉
“物必盡其用”的生態(tài)資源利用觀是人們在“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引導下,將自然當作私有財產,如同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息壤一般,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物欲,而對自然界中某種價值巨大的“有用”資源進行掠奪性的和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和開采。這種資源利用觀通常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對“有用”的自然資源無節(jié)制掠奪,造成某種自然資源的逐漸枯竭與自然生物的滅亡,例如需求量逐年上升的石油、天然氣、鐵、銅、鋁等不可再生資源;二是利用相關的科技大肆人工培植或開采對人類“有用”的自然資源,污染、占用、破壞其他“無用”生態(tài)資源的生存空間,造成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失衡,形成難以恢復的生態(tài)危機,例如2010年發(fā)生的中石油大連海域污染事件,此次事件導致大連海域污染約430公里,對當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海洋生物都產生了短時間內難以恢復的威脅和影響,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方能恢復如初。
(三)“以己度物”的生態(tài)情懷開始滋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十九大報告指出人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物質文明,對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現代人在物質生活得到一定滿足的背后,付出的是快節(jié)奏生活帶來的高度的精神壓力與疲倦的身體狀態(tài),因而對山林之樂、自然之樂產生了向往,這是新時期人們生態(tài)意識的一種自覺覺醒,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開始更多地關心和關注自然。但這種生態(tài)意識覺醒的背后也存在著一定隱患,那便是“以己度物”的錯誤生態(tài)情懷滋生,以人自身的意識盲目地對自然進行改造與干擾,打破生態(tài)平衡,造成新的生態(tài)危機。產生這種情懷的初衷是美好的,但過程與后果對自然而言卻不一定美好。例如近年來屢禁不止的由跨國寵物與違法放生造成的生物入侵事件。“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已成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國家之一,入侵物種達到529種。其中大面積發(fā)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對中國生物多樣性、農牧業(yè)生產等構成巨大威脅?!盵4]相比過去主要考慮生存與溫飽的艱難時期,新時期人們生態(tài)倫理情懷的自覺覺醒在令人欣喜的同時也應防范其隱患,需要正確的生態(tài)理念來進行引導。
三、莊子生態(tài)倫理觀對新時代生態(tài)理念的啟示
(一)緩和“天人對立”的僵局,樹立平衡互利的生態(tài)價值觀
自然與人類的矛盾一直存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受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影響,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主宰與中心,將自身視為“天地之性最貴者”,而其余的自然萬物都是人類的附庸,并未將其放置于與自身平等的地位上。二是人類從基本生存需要的角度出發(fā),需要從自然界不斷地獲取資源以保證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更甚者認為“自然界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作為一種生存資源,由人們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用來滿足自身的欲望”[5]。
莊子“萬物齊一”生態(tài)價值觀中萬物同源的觀點向人們闡明了自然萬物與人類的正確關系:人類與萬物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于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的,兩者共榮共生,共同構建了這個多樣的世界。正如同莊子在“罔兩與景”的故事中的論述一般: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其所以然?惡識其所以不然?”(《逍遙游》)“罔兩”是影外微影,即影子的影子,“景”即影子,兩者相互依存,都有“所待”,共同依附于“形體”。人類與萬物的關系亦是如此,人類就如同“罔兩”一般需要依附于“景”而生,“景”則如同除人以外的自然萬物,兩者的生存都離不開實體化的“形體”即自然整體而存在。而“物無貴賤”的思想則可以破除“人類中心主義”中以人為貴的偏見,《知北游》曾記載莊子與東郭子論道,莊子對其說“道”無所不在,可在螻蟻,亦可在稊稗、瓦甓甚至是屎溺??此苹闹?,實則莊子是在用生動風趣的言語告誡世人,只要合乎“道”的事物,都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絕無高低貴賤之分。又如其在《秋水》中所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貴賤”之分只是在于人們看問題的立場與角度,事物若從自己的立場與價值標準去衡量周圍的事物,就會產生“以物(萬物本身)觀之,自貴而相賤”的結果,除了自我價值或是對自己有利的事物價值外,看不到或是無法公平看待其他事物的真正價值與意義;而若跳出雙方對立的迷局,以世俗的立場來看,事物的貴賤實則并不能由事物本身決定。因而“天人對立”這種單純從自我成心的角度出發(fā)將自然界萬物區(qū)分出高低貴賤等級的生態(tài)價值觀,無疑是片面的。
針對新時代依然存在的“天人對立”的生態(tài)價值觀,莊子“萬物齊一”的生態(tài)價值觀勘破了人與自然的彼此依存,共榮共生深層關系,在破除人類對自然萬物偏見的同時,充分考慮了自然萬物本身價值的存在,可以緩和長久以來人類與自然形成的僵局,表達了他對人與自然萬物一視同仁的基本生態(tài)觀,更有利于實現人類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友好相處與互利發(fā)展,亦有益于對自然生態(tài)平衡的保護。
(二)扭轉“物必盡其用”的執(zhí)念,樹立謹慎靈活的資源利用觀
造成“物必盡其用”生態(tài)資源利用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人類多余的私欲,人類從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出發(fā)對自然進行索取,這種常態(tài)性的基本需求一般不會超越自然的承受底線,但當下人類生產力遠勝從前,對于物質的欲望亦然,瘋狂推進的物質供應,導致的社會大消費,在物質的消費中追求快樂,已然成為當下眾人的生活哲學,從而導致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制索取。二是依然僵化落后的思想束縛,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歷史悠久,當從某種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中獲取了巨大利益之后,容易陷入既得利益帶來的思想樊籠,忽視其他自然資源的存在價值。
針對人類多余的私欲,莊子主張節(jié)制欲望,提出“知足知止”的資源利用觀。人類的衣食住行都來自自然界,為了生存人不得不對自然界進行開發(fā)和利用,而知足可以讓人們在滿足自身基本物欲的同時,不陷入多余的物欲之中,徹底為物欲所掌控?!爸阒埂睂崬橐环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利用觀,而莊子之所以堅持這種觀念,是因為他認為“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人間世》)這句話原本是指不要隨意改變使命,也不要強求事情成功,凡事過度了就容易敗事,如今放在人類與自然萬物的關系上,亦是如此,歷史上因為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而消失的生物與文明不在少數,而知足方能有余,有利于人類生存的延續(xù)與生態(tài)平衡的維持,亦可以避免因人類多余物欲造成的不良后果,適度地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fā)和利用,并將開發(fā)自然資源與保護自然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外人類天生便有著極強的求知欲與探索欲,對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亦是如此。對未知的探索,其后果具有兩面性,既可能對人類有利,也可能給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帶來危險。對此莊子主張人類應“知止其所不知”,這種觀點是樹立在“人生有涯”的基本思想上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為生命載體的個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絕對的能力去認識和改變自然固有的一切,而人類亦沒有必要去認識和改造一切,正如蘇格蘭作家喬治·麥克唐納德所言“to keep to that which is known, and leave the rest”。[6]此話原本意在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保留未知,以留下寶貴的想象空間,在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方面,其積極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當人類承認并保留了對自然生態(tài)的未知,才會小心謹慎,不至于肆意妄動,為欲望所驅使,而為所欲為,給自然生態(tài)帶來災禍,同時亦能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給自然生態(tài)帶來喘息恢復的空間。因此相較于“物必盡其用”的極端生態(tài)資源利用觀,莊子“知足知止”的觀點更加合理謹慎,有利于人類與自然的長遠發(fā)展。
對于人類從既得利益中陷入的有關自然資源利用的僵化思想束縛,莊子“無用之用”的辯證思想可以幫助人類突破“有用”的執(zhí)著,打破“無用”到“有用”的壁壘。例如習近平生態(tài)思想中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就體現了莊子“無用之用”的生態(tài)資源辯證轉化思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便提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fā)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7]在中國過去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經濟的發(fā)展是首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被放置到了次要的位置,甚至存在兩者相互對立的思想,生態(tài)環(huán)境類似惠子眼中的“大瓠”與“大樗”,大而無用,無法給人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用。但正如習近平“兩山論”中所說的過去“無用”的“綠水青山”亦是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而轉化關鍵在于人,在于人的思路,莊子的思想可以激活人類關于“無用”自然資源的進一步探索,放下固有的偏見,突破時空的局限性,以發(fā)展的眼光重新思考其他自然資源的價值所在,樹立更加和諧、靈活的生態(tài)資源利用觀。
(三)走出“以己度物”的思想誤區(qū),樹立和諧美好的生態(tài)情懷
“以己度物”的思想與新時代人們生態(tài)理念的自覺覺醒有關,自覺覺醒的生態(tài)理念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極易陷入“以己度物”的誤區(qū),對自然生態(tài)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與人們的初衷南轅北轍。莊子的生態(tài)情懷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與天同樂”,二是“順物自然”, 前者是最終目的,后者是前提條件,兩者缺一不可,可以引導當下人們的生態(tài)理念,樹立和諧美好的生態(tài)情懷。
莊子“與天同樂”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與自然感同身受,悲樂相通的生態(tài)審美情懷。在莊子看來,人類只要親近自然,向自然學習,熱愛自然,便可獲得“天樂”?!芭c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保ā短斓馈罚┏尚⑹瑁骸案┩瑝m俗,且適人世之歡;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盵8]即與人和諧相處,是人間塵世之歡;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自然之樂。自然之樂便是與天地萬物融合的一種渾然天成的狀態(tài),是自然之道在人心中的延續(xù)。而“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天道》)能夠體會天樂之人,可與萬物一體而遨游天地,忘卻自身的渺小與短暫,不受榮辱得失之禍。人類可以感受與自然的相處之樂,是因在莊子眼中,大自然是具有人格意義的存在,是與人類命運交織在一起的同伴,可與人同喜同樂。這種思想也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比起西方文化,中華民族更能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悲痛情感,以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游自在。大自然既可以作為人類情感的寄托,安撫人生失意、仕途坎坷的文人政客以及艱難困苦的普通百姓,又可給予人們精神與現實生活上的轉換空間,即身心在“山林”與“廟堂”之間的轉換。新時代人們對于生態(tài)觀念的自覺覺醒,實則亦是對莊子“與天同樂”的生態(tài)審美情懷的延續(xù)。
但是這種情懷有必要的前提,即“順物自然”,否則便會陷入“魯侯養(yǎng)鳥”的困境,“魯侯養(yǎng)鳥”出自《莊子·至樂》,講的是魯國的國君得到一只珍貴的海鳥,非常愛惜,便用“人間至禮”,即美好的音樂和精致的食物來豢養(yǎng)海鳥,然而不出三日,海鳥便死了。魯侯用自身的方式去豢養(yǎng)海鳥的生態(tài)情懷,實為“以己度物”,卻忽視了海鳥的天性,死亡的結局在這樣的豢養(yǎng)方式下是必然的。因而在莊子的生態(tài)情懷中“順物自然”是一切的前提,只有在尊重自然萬物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條件下才可以真正達到“與天同樂”的目的,因為莊子認為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的生死與成長都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常人所言的“天性”。所謂“天性”,莊子在“混沌之死”的寓言中有所解釋1,此則寓言意在告誡世人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天地萬物,正如不能因為“人皆有七竅”這樣的世俗理由來判定混沌渾然一體的固有狀態(tài)不正常,更不能因為一人或普世的標準去扼殺天地眾生的獨特性,毀掉自然萬物的多樣性。所以人們若是想真正回歸與保護自然,就應當尊重自然萬物的天性,順物自然,尤其對于新時代人們自覺覺醒的生態(tài)意識而言,莊子“順物自然”的思想可以引導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往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避免陷入“以己度物”的誤區(qū),樹立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態(tài)情懷。
[參考文獻]
[1]林云銘.莊子因[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5](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楊舒,葉樂峰,詹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專家、代表熱議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J].資源與人居環(huán)境,2017(10):19-21.
[4]萬方浩,張桂芬. 外來有害生物入侵農林,咋防范[N]. 光明日報,2019-03-23(005).
[6]George MacDonald. A Dish Of Orts[M].Biblio Life,2008.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論述編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8](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上海:中華書局,1961.
責任編輯:顧 松
[作者簡介]毛笛(1988— ),重慶秀山人,中共重慶市涪陵區(qū)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理論、莊子思想研究。
1“不龜手之藥”, 出自《莊子·內篇·逍遙游》,宋國有善于制作防止皮膚凍裂的藥的人,世世代代都用來在水中漂洗棉絮為業(yè)。外人聽說之后,用百金買下其藥方,用來說服吳王。后越國入侵吳國,吳王讓他統(tǒng)帥軍隊,冬天和越軍進行水戰(zhàn),吳國軍隊涂了他的藥,不生凍瘡,大敗越國。吳王因此賞賜了他一塊封地。同樣的藥,因使用方式不同,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賞,而有的人卻世世代代用來替人漂布。
1“混沌之死”出自《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痹⒀灾匈俊⒑龆蹫榱藞蠡煦绲纳拼?,出于好心想為混沌鑿出世人皆有的七竅,以用來看、聽、飲食和呼吸,然而七日后混沌卻因此而死。為何?皆因混沌本身并不需要七竅,混沌本意就有純樸自然之意,并不需要外界刻意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