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燕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重新看待教育的意義。
人是自然的存在,學會敬畏生命
有一本兒童讀物,上了熱搜,因為它是這樣介紹果子貍的:“果子貍全身都是寶,肉可吃,屬于山珍,皮毛可做手套?!焙髞沓霭嫔绲狼?,書也下架了。是的,我們?nèi)祟愐恢卑炎约毫桉{于其他生物之上,認為它們應該為我們所用,“人類中心主義”讓我們盲目。其實,人也僅僅是生物的一種,是自然的存在,每一種生物都有獨特的價值。我們要培育兒童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
兒童的“泛靈論”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他們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會蹲半天研究、守護一只小螞蟻,不讓大人踩死它。“踩死了,媽媽就找不到它,會很傷心的!”這就是純潔童心對生命的珍視。
我們要告訴兒童,在所有生物中,人類的生存能力并不是最強的;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生存的目的,并不是生來就給人類吃的,它們要活下去,抗病毒能力和生存能力比人類強得多。人與自然是共生的關系,而不是互相傷害。
既然人是自然之子,就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我們應該用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們什么是“生”“死”“衰老”“疾病”,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生活中會面對的。
我們應該告訴兒童,童話、神話故事中關于神丹妙藥、死后復生的描述,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是不切實際的。人生病是正?,F(xiàn)象,需要預防和治療,治療有一個過程,沒有速效藥。我們的幼兒教師以手繪漫畫的形式,幫助兒童認識病毒來源、傳播途徑,讓兒童懂得珍惜健康。有的人或者動物老了、生病了,救治不過來,就會死亡;一旦死亡,就會永遠地離開。讓兒童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他們就不會隨便結束生命,面對挫折的時候就敢于承擔自己的責任。
同時,應該讓兒童認識到,死亡是生命終結的自然過程,是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優(yōu)秀的繪本讓我們更好地向兒童解釋生死。比如英國作家艾倫的繪本《小威向前沖》,圖文并茂地講述了一個精子變成小寶寶的過程,兒童在閱讀中明白了生命的孕育是一段愛意濃濃的旅程、是一個永不放棄的過程。英國作家蘇珊·華萊的繪本《獾的禮物》,用溫暖、平和的語氣講述獾臨死前的心理感受,以及獾死后朋友們的懷念和最后的釋懷,它讓朋友們明白生命是美好的,活著的人應該繼續(xù)創(chuàng)造美好,死去的人會繼續(xù)活在我們的回憶里。
人是精神的存在,學會欣賞生命
“人就是人”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人具有和動物一樣的肉體生命,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這是人和 “神”的主要區(qū)別;二是人不同于動物,人能思考,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由此可見,人是具有“雙重存在的復雜生命體”。 作為精神的存在,兒童只有體驗了生命的快樂、感受了生活的美好,才會珍惜生命、成就生命,才會快樂生活、幸福生活。
充盈兒童的生命,讓他們有一雙善于觀察和欣賞生命的眼睛。像克萊爾·萊斯利那樣去做自然筆記,留意四季的顏色,仰望太陽、月亮和星空,觀察了解每個月大自然的變化;像法布爾那樣詩意地和昆蟲做朋友,充滿愛心地在田野里觀察它們,跟它們親密無間,尊重生命、探究生命。
在幼兒園,幾乎每個班級都有自然角,栽種了各種植物,有的還飼養(yǎng)了小金魚、小烏龜、小倉鼠;有的幼兒園在戶外用籠子圈養(yǎng)了雞、鴨、鵝、兔,甚至還有孔雀……這些都是生命科學啟蒙教育,本意是讓兒童有一顆探究的心,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xiàn)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
但是有些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把動物圈養(yǎng)起來,讓兒童時不時去喂養(yǎng)一下,就是認識動物了嗎?
對幼兒的生命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如果可能,我們還是要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觀察、記錄動植物,還它們本來的面貌。
有一位老師帶著班級的孩子認真觀察幼兒園旁的梧桐樹。每個孩子都圖文并茂地做了自然筆記,記錄了一年四季之中梧桐樹外形的變化,花開花謝,成熟結果,并思考了生活環(huán)境對它生存的意義。孩子們特別自豪,都說梧桐樹的四季太美好了。
又一位老師發(fā)現(xiàn)幼兒園大門口的電箱上出現(xiàn)一個燕子窩,于是老師帶著孩子們每天近距離地觀察燕子的成長變化,開展“燕子”為主題的生命教育活動,燕子成了大家的好朋友。孩子們對燕子的習性、體態(tài)特征、繁衍、生長過程與死亡有了真切的認識,并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尤其是當一只小燕子不小心從窩里掉出來摔死,孩子們一起埋葬了它,并立了一塊寫有 “萌萌小毛絨”的“碑”,經(jīng)常來看望這只死去的燕子,送野花、樹葉給它,還對它說祝福的話。這些都是對生命的理解和愛惜。
所以,每天中午散步時帶孩子看看花叢中飛舞的蝴蝶、蜜蜂,雨后蠕動的蚯蚓,還有那棲息在樹上的小鳥,也許比我們把動物圈養(yǎng)在籠中更能起到生命教育的作用。遇物而誨,相機而教,讓兒童知道每個生命都有著神奇的本領。所有的生命都能依照它本來的面貌活著、自在的成長,才是最美的。
人是社會的存在,學會保護生命
呱呱墜地只是“生物我”的誕生,“社會我”的成長需要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社會性發(fā)展是每個兒童成為負責任的、有獨立行為能力的社會成員的必經(jīng)途徑。生命是美好而脆弱的,兒童要掌握生存的技能,學會自我保護,這也是生命教育的應有之意。
生活能力、安全教育是關愛生命、實施生命教育的關鍵。讓兒童從小保持有規(guī)律的生活,有良好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衛(wèi)生習慣、鍛煉習慣;鼓勵他們自己的事自己做,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接受基本的生活安全教育,掌握簡單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
活動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比如,每年到了11月9日前后的“消防日”主題活動,師幼參觀消防中隊,了解各種消防知識,或者請消防員來幼兒園做演示,帶領兒童學習用正確的方法逃生,同時也培養(yǎng)兒童積極、樂觀、勇敢的個性品質(zhì)。日常生活中,加強“遇到危險怎么辦”的預防性教育,比如:“遇到陌生人要帶你走,如何應對?”“在商場里和爸爸媽媽走失了,怎么辦?”“看到小伙伴被欺負了,怎么辦?”……引導兒童說出各種各樣救助自己和他人的方法并進行演習,提高兒童自我保護的能力。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fā)的疫情,也是一個生命教育的契機。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應該怎樣保護自己以及怎樣幫助他人,并了解這樣做的原因;讓兒童明白,擁有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強健體質(zhì),平和心態(tài),才能更好地保護生命。有了生命,才有愛,才有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應從兒童開始。生命教育從來不是對傷害生命的行為消極防御,而是在激發(fā)生命意識的過程中,化解傷害生命的行為,豐沛生動活潑的生命。這是兒童期生命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系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