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滿
初中物理中“分子動能”的教學是一個難點。如何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分子動能這一概念呢?筆者結合一節(jié)公開課的思考和探究,談談如何巧妙移植高中階段的布朗運動實驗,讓學生深入理解分子動能這一概念。
難點一: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動能這一概念的學習側重于知道,對物體具有動能時具有什么本質特征缺乏深度理解。我們可以先通過兩個案例讓學生深刻認識具有動能的物體,對其外顯具有的特征或能力進行概括。提問:飛行的足球具有動能嗎?你是如何判斷的?奔馳的汽車具有動能嗎?你是如何判斷的?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物體對外的表現(能對外界物體做功,通常表現為撞擊、推開、排開等動作特征),來理解物體具有動能的本質含義,從而為接下來探究微觀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奠定設計實驗的基礎。
難點二: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難以被直接觀察到。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以理解宏觀物體具有動能時的表現特征。但由于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這就給學生認識分子的動能特征造成了困難。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借鑒判斷宏觀物體是否具有動能的方法,來設計探究微觀分析動能的實驗。
1. 復習分子運動理論,提出問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那么,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呢?2. 引導學生思考:微觀世界里的分子,如果具有動能,是否也會表現出撞擊外物的行為呢?不妨以水分子為例,如何證明水分子具有動能呢?3. 思考:為了判斷水分子是否具有動能,我們應該想辦法在水分子周圍放置可被撞擊的物體,但是在微觀世界里,只能放置很小的物體;否則,水分子的撞擊難以產生可被觀察到的現象。那么,該如何設計實驗呢?
教師引導:如果我們用可以被顯微鏡觀察到的固體小顆粒放到水中,那么,當水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撞擊這些固體小顆粒時,固體小顆粒也會表現出無規(guī)則運動,這樣就可以判斷水分子是否因為運動而具有動能了。
實驗設計: (1) 用兒童繪畫用的顏料棒向燒杯中滴入黃豆粒大小的顏料(紅、黃、藍、綠較好),用攪拌棒充分攪拌。(2) 用滴管取一小滴溶液,滴到數字顯微鏡的載玻片上。(3) 打開顯微鏡配套的Motic軟件,調節(jié)顯微鏡目鏡的高度,直到從電腦的顯示窗口中能清晰地觀察固體小顆粒。(4) 觀察顏料固體小顆粒的無規(guī)則運動。
繼續(xù)提問:以上實驗證明了水分子因為運動而撞擊顏料固體小顆粒(外物),結合判斷宏觀物體動能的方法,你認為水分子具有動能嗎?
至此,學生通過實驗深入地理解了微觀分子具有動能這一事實。
盡管微觀世界的實驗很難做,但是我們通過合理地移植高中階段的布朗運動實驗,通過現場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分子因為運動而具有撞擊外物的能力,與學生在宏觀世界獲得的體驗和認識相吻合,大大地加強了結論的可信度和真實性。
(作者單位:南京市人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