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劉兵
郭伯和潘嬸的粥店就開在一條陋巷的中段。
通過周圍居民的口口相傳,幾年下來,他們積累了一批中老年粉絲,食客中也不乏在附近上班的年輕人。在當今“美食”泛濫,以高端養(yǎng)生攬客招數(shù)不同,他們的粥店回歸家常,價格尤其親民:一只中號方便碗的白粥,加上一小碗自選十幾種咸菜和現(xiàn)炒的時令素菜,只收四元錢?,F(xiàn)在四元能買到啥早點?一碗素粉要五元,牛肉面接近十三元,甚至更高。這樣一來,那些講實惠的顧客對老兩口的粥店趨之若鶩。早高峰時,來晚了還得站著吃,或者打包帶走。
我是去年慕名光顧的,這一去就認同它的“物有所值”。細嚼慢咽中,我注意觀察老兩口的經(jīng)營場景,提出一些改進意見。時間更充裕時,與郭伯作一番深度交談。
老夫妻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每天清晨五點左右,他們不得不硬撐著起床,清洗和細切頭晚買好的各種蔬菜,淘洗大米,開始熬粥。老夫妻有分工,背有些佝僂的潘嬸主管炒菜,收拾桌面,接受外面送來的油條、杯裝豆?jié){、咸鴨蛋鹵蛋和加工好的熱干面原料等。郭伯精神矍鑠,是個話匣子,主要負責遞空碗、臨時下面和收款等。郭伯做事有些心不在焉,常常主動找食客攀談,就當時電視里播放的“早間新聞”發(fā)表見解,狂作點評,喧賓奪主。有好幾次,我目睹他收款時恍惚,別人用完餐臨走,明明提前付過錢,可郭伯還照常提醒,引得顧客不快,我本人就遭遇過三回。每逢此時,正在炒菜的潘嬸連忙過來打圓場。以后,我提議他們出臺新規(guī)矩,先付款,再發(fā)打菜的空方便碗,這樣就避免了店主與顧客之間的爭執(zhí)和尷尬?,F(xiàn)在的年輕人都喜歡用手機掃碼付款,見老兩口跟不上這個趟,我又伸出援手,幫他們辦了微信和支付寶掃碼支付牌。年輕人用手機掃一掃,支付系統(tǒng)有付款的語音提示。有此“神器”,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也營造了一種和諧雙贏的就餐氛圍。
時間一久,通過郭伯的主動介紹,我才知道老夫妻再度創(chuàng)業(yè)委實不易,也是被逼無奈。兒子工傷殘疾,早年下崗,在一家福利廠打零工;兒媳智障,基本上在家休息。他們的孫女上高中,馬上要考大學,在外培優(yōu),正是用錢的時候。老兩口雖然退休了,但加起來每月只有三千多一點,要把這個大家維持下去,就得尋找創(chuàng)收的門路。隨著那條“小吃巷”的名氣越來越大,老夫妻因勢利導,把自家的一樓辟成了“門面”,在巷子走道里炒菜,煮粥。店內(nèi)有三十多個座位,安放了一臺電視,滾動播放新聞,還能上網(wǎng)。地面經(jīng)常拖,桌椅板凳和各種廚具擦拭得干干凈凈,時令菜天天進,保證新鮮。因為“門面”不花租子,也不用請幫工,所以,運營成本很低,得以讓利于民。他們走“低端”,堅守住食品衛(wèi)生安全的底線,集腋成裘,匯薄利為長流,慢慢地做出了口碑和名氣。
現(xiàn)在,我像周圍一大波忠實的顧客一樣,每天固定到粥店“過早”。而郭伯一如既往,仍是那么熱情,話語不斷,溫言暖語。駝背的郭嬸總是在悶聲做事。他們一靜一動,配合默契。
在我們這些食客的心里,時常被這老夫妻蘊藏在開店背后戰(zhàn)勝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