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慧 黃暉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非裔文學是美國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學中重要的一脈。“要是沒有黑人的豐富多彩、生氣蓬勃和優(yōu)美的詩篇與歌曲的話,美國文學在廣度、質量與數量三方面都遠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1]非裔文學由獨特的種族歷史和命運澆灌而成,創(chuàng)作極其豐富,體裁應有盡有,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非裔文學研究在中國已經走過百年的歷程[2],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國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事業(yè)有了快速的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
1901年,林紓翻譯的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錄》是美國非裔文學的濫觴,該書在當時獲得了轟動的效應,國內許多外國文學愛好者開始關注美國非裔文學,逐漸將非裔作品引至中國,對于美國非裔作家的選擇呈現出濃厚的“中國情結”,當時譯介最多的是曾來過中國的蘭斯頓·休斯和杜波依斯;此外國內翻譯者還適應當時國情需要,大量翻譯具有左翼思想的作家作品,如理查德·艾特的《土生子》。當時國內的外國文學研究還未進入自覺期,不是關注熱點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更顯薄弱,主要以書評介紹為主,還未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
1949-1979年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主要是在政治視閾下進行的,這時的外國文學譯介與研究“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政治性,強烈的階級斗爭觀念和官方意識主導了中外文學的交流活動”[3]。首先,在翻譯方面相較新成果成立以前翻譯對象有所擴展,但其根本宗旨依然是“為革命服務,為政治服務”。其次研究關注點在于譯介宣傳,當時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數,但對后來的美國黑人文學研究打下了基礎。以整個美國非裔文學為關注對象的整體研究的成果有:施咸榮在他的文章中認為美國黑人群眾反對種族歧視、爭自由平等的斗爭使得美國黑人文學日益繁榮,并介紹了幾個參加實際政治斗爭的黑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4];王多恩以美國黑人豐厚的文學創(chuàng)作駁斥黑人低劣論,文章政治意味濃厚[5];黃星圻分析了黑人文學與美國黑人爭取解放斗爭之間的關系[6]。在這30年中以美國非裔詩歌、小說或戲劇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很少,在知網上搜到的只有兩篇:謝榕津在《七十年代的美國黑人戲劇》論述了20世紀70年代黑人戲劇的發(fā)展,認為這時的黑人戲劇反映了黑人運動的低落和黑人中產階級的興起的社會現實[7];戈哈的《美國黑人詩歌運動蓬勃發(fā)展》簡單介紹了20世紀60年代前五年黑人詩歌的發(fā)展現狀,篇幅不長,是篇純介紹的文章[8]。在作家研究上,目前只能搜到幾篇關于杜波依斯和休斯的成果,分別是楊江柱的《休斯的兩首詩》和在《世界文學》雜志上發(fā)的幾篇關于杜波依斯的介紹性的無名氏的文章。這30年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并呈現出濃郁的政治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功能。
從1979年到1992年這十幾年間,美國非裔文學研究正嘗試突破意識形態(tài)的牽制,逐漸擯棄文學是政治的傳聲筒的舊道路,慢慢回歸至文學研究本應有的局面。美國非裔文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相比之前都有較大擴展,不僅延續(xù)之前休斯和賴特的研究,還關注到成熟的“新”作家莫里森、沃克、埃里森、鮑德溫的創(chuàng)作,學者們依然關注美國非裔文學中的種族政治,并開始關注性別政治。
概述類的整體研究成果不多,在當時引起較大反響的有:賁秋華《美國黑人文學初探》梳理了美國黑人文學的發(fā)展史,分析一些著名非裔作家的作品并總結出非裔文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幾個突出的主題[9];施咸榮的《美國黑人奴隸紀實文學》將美國黑人奴隸紀實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并分別介紹了這三個階段的社會歷史語境、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內容[10]。此外,施咸榮在1988年還向國內讀者介紹了美國黑人的三次文學運動,分別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他認為,非裔文學在這三次文藝運動之后成為美國文學中最富有生命力和朝氣的因子[11]。美國非裔戲劇相對于小說來說在中國的接受相對滯后,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兩篇以整個美國非裔戲劇文學為討論對象的重要文章:郭繼德在《美國黑人戲劇文學》中介紹了黑人戲劇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70年代從崛起到成熟再到得到認可的漫長的發(fā)展過程[12];蘇紅軍《絢麗多姿、生氣勃勃的美國當代黑人戲劇》介紹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人戲劇的繁榮,并從戲劇藝術手法出發(fā),分析了當代非裔戲劇在人物塑造、語言運用和戲劇結構上的顯著變化[13]。
在作家作品研究上,這時的學術研究還欠成熟,筆者將知網上能搜到的論文進行分類介紹。在《美國黑人桂冠詩人蘭斯頓·休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作者高云翔簡單介紹了休斯的生活經歷,并總結了休斯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14]。在非裔戲劇家上,李習儉關注到新劇作家奧古斯特·威爾遜,在《美國劇壇上空一顆璀璨的新星》中不僅介紹了奧古斯特的生平創(chuàng)作,還評析了奧古斯特劇作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習儉已經意識到威爾遜的民族意識,認為他的戲劇具有非洲黑人文化的淵源[15]。這時期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開始有意識地向女性作家傾斜,出現了多篇介紹和研究非裔女作家的論文。沃克是第一位獲得普利策獎的黑人作家,對她的作品《紫色》進行分析的學者有:楊金才注重挖掘在文本中體現的作家女權主義思想[16];楊仁敬認為沃克的《紫色》繼承并發(fā)展了美國非裔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并吸收了現代美國小說創(chuàng)作的多種表現手法,是當代美國非裔文學的新突破[17];王家湘教授在這一時期發(fā)了數篇研究美國非裔女性作家的論文,在《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初探》中將視線對準莫里森前期發(fā)表的幾部作品,以種族矛盾為視角進行切入,認為她的小說反映了黑人與白人文化價值觀上的差異[18]?!对u當代美國黑人女作家波勒·馬歇爾》總結了馬歇爾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創(chuàng)作主題,認為她筆下的黑人女性已經開始自我覺醒,是新型黑人婦女的代表[19];在《論愛麗絲·沃克的小說藝術》(1988年)中作者分析了沃克小說《三生》《梅麗迪安》和《紫色》中的女性形象,認為黑人女性只有通過反抗男權實現自身價值才能成為新型女性,黑人平等才有希望[20]。這時期還出現了比較研究,其側重點體現在作家與作家之間、作品與作品之間。王家湘介紹了赫斯頓和安·佩特里這兩位曾被賴特的光芒所掩蓋的美國女作家的創(chuàng)作,并比較了這兩位作家在題材和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差異,并對這些受黑人身份和女性身份雙重壓迫的作家表達同情和贊頌[21]。
這時期的黑人文學研究主題和視角相對單一,內容和對象相對集中于經典作家和作品,仍需深化,但為以后豐富多元的美國黑人文學研究作了歷史積累,值得借鑒。
1993年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國內學者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在美國黑人文學,尤其是在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上。研究力量的投入勢必會引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的擴展,自1993年以來,中國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呈現出這樣的態(tài)勢:一是研究對象、內容擴大,二是研究成果豐富,三是研究視角多樣。
首先在研究內容上,除了黑人小說、戲劇、詩歌、美學的研究不斷深入并逐漸成熟外,黑人自傳成了新的研究文類[22]。在研究對象上,學者們將越來越多的黑人作家納入自己的視線范圍,除了莫里森、沃克、休斯、鮑德溫、埃利森等這幾位傳統研究對象之外,之前從未受過關注的作家開始獲得關注。學者們不僅挖掘新作家,還開始關注舊作家的新作品,美國黑人文學研究開始走上了全面繁榮的道路。
其次在研究成果上,數量和質量都呈狂飆式的提升。先就專著來說,1993年之前,國內還未出現相關專著,而1993年至今僅莫里森研究而言就已經出現了驚人的24部專著,這其中有多部是由博士論文修改潤色而成。在論文數量上,1949-1979年國內非裔文學研究的相關論文數量為10篇左右,1979-1992年的論文數量也不超過40篇。而自1993年至今,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非裔文學研究的論文僅作家作品研究論文已經達到6 913篇,其中碩博論文已經超過了1 300篇。這表明自1993年以來,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美國黑人文學研究完成了由簡單到復雜、從淺層到深入的蛻變,打破了之前視角單一、缺乏獨立見解的窘境,開創(chuàng)了百家爭鳴、精彩紛呈的局面。
在研究視角上,1993年之前,學者們還未自覺地用成熟的文學批評方法對作品進行系統研究,僅注重作品的藝術手法和思想主題,強調作品中的現實主義因素,如種族沖突、種族矛盾等?,F在,隨著各種西方文學批評方法的引入,學者們開始自覺地、系統地用文學批評方法對作品進行解讀,視角多樣,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社會歷史研究伴隨著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始終,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從注重挖掘作品中的種族斗爭、種族矛盾,到重視闡釋種族壓迫背后的性別差異、性別沖突,再到分析黑人在種族文化認同中的雙重心理,并解析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建構黑人身份、文化的途徑。王守仁從性別、種族、文化的視角來闡釋莫里森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認為“莫里森關注黑人心靈受白人文化浸染這一遭人忽視的現象,這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僅超越了前輩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時代人前面”[23]。曾竹青則從分析沃克的作品《外婆的日用家當》出發(fā),認為“黑人文化是美國黑人認識自我、建構自我的強大依靠,也是他們擺脫邊緣位置的力量源泉”[24],這樣的主題闡發(fā)顯示出國內學者致力于在非洲黑人文化中尋找美國黑人精神之根的努力。羅良功《論蘭斯頓·休斯詩歌對民族文化的建構》將建構美國黑人文化作為休斯詩歌的中心主題,批判了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揭示這兩者的不合理性,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反映出他為黑人文化建構所做出的努力,并且“他的努力贏得了黑人社會和白人社會的普遍認同,對后來的黑人文學乃至美國文學產生了持久的影響”[25]。
女性研究伊始,學者們致力于歸納總結出現在美國黑人作家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并梳理女性人物形象的嬗變。曾艷鈺認為,黑人作品的女性形象經歷了從模式化的“扁形”人物到個性突出、有血有肉的“圓形”人物的轉變[26]。隨后出現了旨在展示黑人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繼承和發(fā)展的軌跡,并探尋黑人女性作家中的“母女”傳統的研究成果。劉英指出,赫斯頓與沃克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因相同的生活經歷和社會背景存在著繼承關系,然而沃克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因其對婦女解放思想理解得更為深刻而創(chuàng)作更真實的女性形象[27]。接著研究進一步深化到作家身上,分析作品中隱藏的作家女性主義思想以及人道主義情懷。劉戈與韓子滿在《艾麗斯·沃克與婦女主義》中認為,其“婦女主義以其反性別主義、反種族主義、非洲中心主義和人道主義等特點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黑人婦女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8]。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研究呈現出跨學科的傾向,在已有的專著及論文中,研究者力圖從宗教、音樂、哲學、文化、心理等的視角觀照黑人女性文學。如萬梅的《存在與生命的自由選擇——論托尼·莫里森兩部小說中的薩特式存在主義思想》從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關鍵詞“自欺”與“他者”出發(fā)闡釋莫里森關于黑人生存境遇和民族命運的思考[29]。除了在小說研究領域頗有建樹之外,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國內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還涉及非裔女性戲劇,也具有深刻的跨視角研究特征,如女性批評與后殖民批評、身份批評、文化研究相結合等。
也有學者將后殖民作為研究的理論框架觀照黑人文學。黑人在美國社會一直處于邊緣狀態(tài),被視為“他者”,長期處于精神上殖民、物質上遭掠奪的逼仄處境,黑人作家的作品中便反映了這些殘酷的社會現實。因此,國內有許多學者借用西方的后殖民理論來闡釋黑人作家作品,美國非裔文學后殖民研究既有以整體為論述對象也有以作品作家研究對象。胡麗霞以20世紀的后殖民語境為背景,理清了美國非裔文學“從最初行走在邊緣再經歷平等獨立的爭取之后最終走向了與多元文化的融合”的過程[30]。章汝雯則以莫里森的經典化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經典化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獎項、教育、文學批評等因素的影響,并認為當時盛行的“后殖民主義理論思潮起著催化劑的作用”[31]。由此可見,國內學者不僅將后殖民理論當作文學批評的重要手段,也批判性地看到了后殖民主義思潮對美國非裔作家接受的影響。
非裔文學的心理研究主要是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拉康式的精神解讀、敘事心理學來闡釋黑人作品中的人物心理,闡明人物形象、情節(jié)設置所體現出來的作者內心的潛意識。非裔作家作品中的人物長期處于身體上、精神上受虐不得自由的狀態(tài),經常會有些異于常人的舉動,從心理學入手能使文本得到更具有說服力的闡釋。焦小婷《尋找精神的棲息地》以精神生態(tài)學為著眼點,探究莫里森作品人物的精神困境,并從精神生態(tài)學的角度分析其精神領域變異、污染的原因及生態(tài)復原的途徑,即“如果不破除社會的壓制制度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tài)危機,包括精神生態(tài)危機”[32]。馬衛(wèi)華以拉康式的精神分析為手段從語言分析和解讀作品中的南方意識為開端探究莫里森作品主體性的復歸[33]。金艷麗試圖從敘事心理學中敘事心理創(chuàng)傷為出發(fā)點,分析莫里森《寵兒》中人物的創(chuàng)傷療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學的分支創(chuàng)傷理論也逐漸被用于闡釋非裔文本的手段,效果較好,得到許多學者的青睞[34]。
審美研究力圖從文學性出發(fā)解讀文本,從語言的隱喻性、象征、對話性等創(chuàng)作技巧分析作品的審美價值,在“語言學轉向”之后,審美研究更是成為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一大主要方法。王曉英通過對沃克短篇小說中布魯斯特征的分析,指出沃克將布魯斯音樂的藝術結構和演唱方式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使小說與音樂完美地結合,體現了美國黑人文學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藝術價值[35]。審美研究在國內文學研究的歷史較長,理論系統完善,非裔文學研究者們不止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小說研究中,還通過闡釋黑人詩歌、戲劇中的藝術特征彰顯黑人文學的文學成就。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是國內非裔詩歌研究的最為充分的作家,國內學者傾向于研究休斯詩歌中的語言藝術、反諷特征、意象、喻指性。代表成果有羅良功的《蘭斯頓·休斯詩歌思想特征和藝術創(chuàng)新》,認為休斯的藝術獨特之處在于敢于將黑人方言和黑人音樂意象引入詩歌,利用黑人音樂的內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創(chuàng)造新的表現手段[36]。
美國非裔文學的身份研究在進入21世紀之后成為學術熱點,僅就莫里森小說的身份研究的論文數量已達到數百篇,且已經出了三部相關專著。身份研究主要從種族、性別、文化的角度討論非裔文學中所表現的黑人的身份建構問題,揭示作品中黑人在面臨種族身份、性別身份和文化身份認同的困境下如何在種族、社會、自我中選擇,分析他們在美非文化之間選擇的兩難困境。非裔文學的身份研究大多與種族、性別研究掛上鉤,且都是在具體文本的解讀下進行的。如《非裔美國人探求身份之路:對托尼·莫里森的小說研究》(2007年)、《托尼·莫里森寵兒、爵士樂、天堂三部曲之后的身份建構》(2010年)、《托尼·莫里森小說中黑人女性的身份認同研究》(2008年),這三部專著都以闡釋具體文本為出發(fā)點,分析莫里森對黑人身份構建所做出的貢獻和努力。除了莫里森之外,學者還關注到其他黑人作家的身份研究,龔云霞認為“黑人作家的作品除了反種族壓迫和歧視,努力建構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外,還有一個重要話語,那就是尋找黑人女性的自我”[37],并分析了沃克《紫色》中黑人女性從麻木到覺醒,積極尋找自我、努力構建自我的過程。
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研究恰逢20世紀后半葉各種批評理論相繼興起的時代,因而批評界對于非裔作品的評價和詮釋一直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狀態(tài),嘗試用各種批評方法解讀非裔作品,經歷了由單一視角解讀向多維視角研究的轉變過程。除上述視角外,還有空間理論、文化批評、生態(tài)批評、記憶理論、創(chuàng)傷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以及新興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學者們力圖從多角度切入探索美國非裔作家作品中的各類思想主題、分析文本的人物形象和敘事藝術??傮w上,如今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并力圖擺脫跟在西方研究后面的狀況,嘗試發(fā)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為了使我們對美國非裔文學研究成果有較系統和全面的了解,筆者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查閱,以表格形式整理如下。
體裁專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小說杜波依斯0263(0)艾麗絲·沃克(女)41022285(5)托尼·莫里森(女)2257773(20)佐拉·尼爾·赫斯頓(女)32657(0)蓋爾·瓊斯(女)040(0)理查德·賴特015263(0)拉爾夫·埃里森016982(1)哈里特·雅各布斯031(0)波勒·馬歇爾(女)0124(0)格羅尼亞·內勒(女)0122(0)瑪格麗特·沃克(女)012(0)詹姆斯·鮑德溫04116(2)阿歷克斯·哈利092(0)歐內斯特·蓋恩斯074(1)伊斯梅爾·里德093(1)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0255(0)吉恩·圖默042(0)約翰·埃德加·懷德曼0102(1)查爾斯·約翰遜093(1)詩歌格溫多琳·布魯克斯(女)083(1)蘭斯頓·休斯19614(1)瑪雅·安吉羅(女)0151(0)麗塔·達夫(女)0155(1)菲利斯·惠特莉(女)051(0)索尼婭·桑切斯(女)053(0)伊麗莎白·亞歷山大(女)050(0)戲劇奧古斯特·威爾遜05517(5)查爾斯·富勒001(0)阿米力·巴拉卡0123(0)洛林漢斯·貝里0159(0)蘇珊·洛里·帕克斯0154(2)恩托扎克·香吉022(0)
由上表可直觀地感受到國內對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在研究對象上的極度不平衡,首先表現在作家性別上,在可搜到的成果中,新中國成立后30年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關注點幾乎都在男性作家身上。在1983年女作家沃克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和1993年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國內研究者的目光轉至黑人女作家,女性文學研究甚至超過了男性文學研究。對于男性文學的研究也注重其中的性別因素,然而與研究中的“女重男輕”相比,創(chuàng)作中的則是男女平分,說明文學獎對研究的導向作用是很重要的。其次表現在體裁上,小說研究相比詩歌和戲劇更為充分。作為一個熱愛歌唱的民族的后裔,美國非裔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突出,“北美黑人文學之母”菲利斯·惠特莉就是以詩人的身份享譽文壇,哈萊姆黑人文藝復興運動中詩歌創(chuàng)作一派繁榮,格溫多琳·布魯克斯曾獲普利策詩歌獎,娜塔莎·特雷瑟維獲得桂冠詩人稱號,然而她們的創(chuàng)作并沒有引發(fā)關注。戲劇創(chuàng)作中,第一位獲得普利策戲劇獎的劇作家查爾斯·富勒的研究幾乎是空白,這實在令人遺憾。最后非裔文學研究的不平衡性還體現在作家的年代上。目前非裔文學研究的熱點主要在年代較近的作家,對于那些對黑人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影響的早期作家并沒有得到充分研究。在上表中,早期作家只有19世紀作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18世紀菲莉斯·惠特莉有研究成果,而其他那些20世紀之前的作家還未得到重視,如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的倡導者、美國非裔現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鼻祖吉恩·圖默等。
作品研究是文學研究的基礎,國內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程,回顧這一學術史,筆者發(fā)現在可搜索到的論文數量中,作品研究占了非裔文學研究的大半江山。據不完全統計的7 613篇論文中,作品研究的論文數量達到6 913篇,占論文總量的90%以上,覆蓋了32位作家,關注的主要作家為:托尼·莫里森、艾麗斯·沃克、佐拉·尼爾·赫斯頓、理查德·賴特、拉爾夫·埃里森、詹姆斯·鮑德溫、蘭斯頓·休斯、奧古斯特·威爾遜。這幾位作家的研究論文占了論文總量的87%,而作家的作品研究也呈現出較大的不平衡性。筆者以莫里森的作品研究為例,以表格突出這種研究的不平衡性。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研究統計
托尼·莫里森是國內乃至世界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重點,不管是論文數量還是專著數量都高居榜首,她的作品也幾乎都引進國內。除了小說家這個身份之外,莫里森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劇本,還有一些評論文集,這些都沒有引入中國。通過上表可知,國內莫里森研究的重點在《寵兒》以及《所羅門之歌》上,關于這兩篇的論文數量占了莫里森研究論文的大半。造成這種研究現狀的主要因素是:其一,《寵兒》《所羅門之歌》不僅是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也是莫里森作品中最早引入中國的,均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而且是莫里森作品中唯一有兩個譯本的小說,這為作品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文本對比;其二,莫里森是憑借《所羅門之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寵兒》也為她獲得了許多榮譽,比如1988年的美國普利策小說獎和美國圖書獎,這兩部作品是莫里森的得意之作,也是國外研究得最為充分的作品,為國內的研究提供了參考價值??偟膩碚f,莫里森研究的不平衡性是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不平衡性的一個縮影,這對于非裔文學研究的長久發(fā)展是不利的,降低了美國非裔文學的研究價值。
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已經在中國走過了百年的歷程,回首這百年,無論是在作品譯介還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皆令人自豪。通過上述數據分析可以發(fā)現,國內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存在著重復、集中的問題,還有許多空白亟待填補,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對象出現扎堆、不平衡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重視獲獎作家獲獎作品、重視小說詩歌輕視戲劇及文學理論研究、重視作家及作品研究輕視整體研究上。在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研究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里森是重點,其次是獲得美國普利策文學獎的作家,這些作家作品的研究占據了非裔文學研究的大半江山。美國非裔戲劇研究成果數量與小說、詩歌也不可同日而語,且研究視角單一、方法缺乏原創(chuàng)性。在整體研究上,國內還未出現一部《美國黑人文學史》,這意味著國內缺乏從宏觀角度把握美國非裔文學起源、發(fā)展與嬗變的研究;在文學體裁整體研究上,國內也只出現了兩部專著,分別是王家湘的《黑色火焰——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2017年)、劉江、桑思民的《美國黑人詩歌研究》(2013年),還未出現以戲劇體裁為主線的系統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原創(chuàng)性。不容置疑,非裔文學研究運用多種富有新意的研究方法對作品進行解讀和闡釋,獲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方法扎堆現象嚴重也是不能忽視的。國內每引進一種文學批評理論,都會出現一哄而上的局面。以莫里森的作品《寵兒》人物的身份研究為例,國內已有數十篇論文闡釋莫里森個人對于黑人身份問題的思考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建構策略,但得出的結論基本上大同小異。除此之外,國內研究者對于非裔文學的關注點在于作品的思想內涵以及與文本外部的聯系,對于文本的語言形式、藝術特色等方面缺乏持續(xù)性的關注,這個問題集中地表現在非裔小說研究上。最后,國內的非裔文學研究重復國外研究觀點的問題也不容小覷,缺乏本土視角。
3.美國非裔文學的研究者們各自為政,缺乏交流與溝通,隊伍建設缺乏系統性和整合性。在國內非裔文學研究領域內能持續(xù)研究的學者很少,大多數研究者們只是淺嘗輒止,能沉下心來在美國非裔文學進行耕耘的學者屈指可數。王家湘教授是國內研究美國非裔文學時間最長且影響最大的學者,她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關注著美國黑人文學,并發(fā)表了多篇論述黑人文學的文章。近年來,國內也涌現出一些關注美國非裔文學的中生代研究者,他們?yōu)閲鴥让绹且嵛膶W研究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而一些文學專業(yè)的碩士、博士生也將美國非裔文學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發(fā)表了上千篇高質量的論文。由此可知,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人才并不缺,真正缺的是能全身心投入、兢兢業(yè)業(yè)地將美國非裔文學研究作為自己終身事業(yè)的研究者。且研究者們之間較少聯系,孤軍奮戰(zhàn),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研究隊伍,這造成了學術在低水平上的重復,這一問題也是需要我們重視的。
基于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現狀,為了引導非裔文學向可持續(xù)、高質量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可以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批判性地引入美國非裔文學研究資料,加大對非裔文學的引入。譯作是國內學者研究所依賴的第一手資料,國內對美國非裔文學的引進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從一開始重視黑人反抗壓迫題材的作品到經典作家作品再到現在開始注重其他重要作家作品,成果豐碩,莫里森的作品幾乎全都翻譯過來了。根據《諾頓非裔美國文學選集》中提到的作品,我們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亟待譯者去填補,黑人文學還有很多在國際上、在美國社會享有盛譽的作品并未得到國內的重視。
2.拓寬研究視野,深入研究主題,完善整體研究領域,堅守中國學者的中國立場。加強對美國非裔詩歌、戲劇、文學理論的研究,在繼續(xù)深入研究經典作家作品的基礎上將其他之前未曾充分關注的作家作品納入研究框架內,拓寬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范圍。洞察作家的多維文學身份,對作家進行整體全面的研究。以大詩人蘭斯頓·休斯來說,他的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但他同時也是個小說家,聯系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小說創(chuàng)作可以更全面地歸納總結出休斯的創(chuàng)作理念。我們也可以注重作家之間的創(chuàng)作聯系,如著名美國黑人后現代作家伊斯梅爾·里德與現代主義開山鼻祖吉恩·圖默之間文學傳統中的“父子”關系等。非裔文學發(fā)展一百多年以來,已經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傳統,分析作家間的聯系,我們可以更清晰地察覺到非裔文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有利于整體的非裔文學研究。還可關注作品之間的互文性,進行影響研究。在研究視角上,除了女性主義研究、后殖民研究、精神分析,可嘗試運用神話原型批評、生態(tài)批評、創(chuàng)傷理論、新歷史主義以及文學倫理學批評等方法,并推動理論對話與創(chuàng)新,使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往縱深處發(fā)展。在整體研究上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美國非裔詩歌史、美國非裔戲劇史等這類體裁史研究還亟待學者填補空白。最后在五花八門的文學批評方法面前,將作家作品放置在歷史的維度永遠是首要的一步,作為一名中國學者必須堅守中國立場,發(fā)出中國的聲音。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富有家國情懷、彰顯國家意識的研究范式,著力開掘作家作品及其從出的社會歷史語境,將本國讀者及其接受問題納入文學視域”[38]。
3.加強隊伍建設,建立學術研究聯合體。國內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隊伍亟待整合,可以發(fā)揮學術研討會匯聚人才的作用。2009年12月由華中師范大學和美國富布萊特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在全球語境下美國非裔文學國際研討會”對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研究起了催化作用,這次會議的召開推動了美國非裔文學研究,使其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該研討會之后,更多的國內學者將研究視野投放到美國非裔文學。完善美國非裔文學大學課程設置,開設相關課程,培養(yǎng)文學專業(yè)學生對美國非裔文學的興趣,使其投身于非裔文學研究的領域。整合研究力量與資源,申報重大課題,學者們可以在課題研究中對話和交流。
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若要更上一層樓,我們必須正視非裔文學研究中出現的諸多缺憾,這些不足指明我們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還有進步的空間,也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筆者相信,隨著非裔文學作品的引入、國外研究資料的獲得以及國內研究隊伍的日益壯大和整合,國內非裔文學研究的前景必將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