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
洪宗禮先生通過對語文的多元目標、多重功能和復雜內容的研究,認為“(語文)作為綜合性基礎學科,它是語言與思想的統(tǒng)一體”,指出“語言承載人類文化,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因此必須重視語文學科擁有的文化價值”,一定要“突出母語和母語課程教材在國家民族生存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缺失了文化,丟棄了精神,教育只能是殘缺的,甚至會貽誤民族復興之大業(yè)。李旭東老師把這樣的認識,一點點納入自己的“本真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并特別強調“學力課堂”中的“文化力”培育。
“文化力”包含知識的層次與運用的層次,對應著“學力課堂”的“閱讀力”與“表達力”。名詞性“文化”原本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等,著重關注社會現(xiàn)象(當下生活)和歷史現(xiàn)象(傳統(tǒng)文化生活)。但“文化力”中的“文化”不是靜態(tài)客觀存在義,而是動態(tài)人的能力培養(yǎng)與訓練活動的創(chuàng)造義,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精神與修養(yǎng)的升華?!兑捉洝べS卦》強調生命應當領悟,一切文飾都是空虛,唯有重實質,有內涵的樸實面目,才是文飾的極致。李旭東老師將“文化力”中的“文化”定位為“以文化人”,點化生活,將“學力課堂”中“文化力”定位為欣賞語言、認知一傳承一發(fā)展文化的能力,使“文化力”具有高度的道德意義,期望通過“以文化人”的教育過程,最終助力“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xiàn)。
筆者結合李旭東老師“本真語文”教育的內涵,借助“學力課堂”教學實例,辨證探討其中“文化力”的后現(xiàn)代構建。
一、文化力不是接受文化的能力
美國課程專家小威廉·E·多爾描述后現(xiàn)代課程框架時說:“后現(xiàn)代思想家對人之個性與多元論的認同,決定了他們對‘對話的推崇。”課堂應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學生擁有更多數(shù)量與更高質量的對話機會,以及獲得更為豐厚的收獲的可能。
“學力課堂”理論框架下的“文化力”是一種與文化互動、積極參與學習、在交流表達中實現(xiàn)價值開發(fā)與共享的能力。李旭東老師指出,教師要敢于“退”,能夠“退”,善于“退”。他將文本和學生推到舞臺的中央,認為教者是學力課堂三維要素搭建的參與者而非建造者,但教者最多只能退到教室的內門口,絕對不能退到教室外,在學生疑問得不到有效解決時,教師還要擇機回到課堂中央?!皩W力課堂”強調教師角色的靈動轉變,在師生的互動與協(xié)進中,引導學生不斷涌流出新的認知,形成新的素養(yǎng),以此達成師生多個層面的持續(xù)性的共生發(fā)展。
多爾特別強調“對話是開展整個過程的必要條件”,強調解讀的不確定性、開放性、多元性。李旭東老師在教學中實踐著開放與多元的教學方式,以《月跡》為例。學生交流:月亮在院子的地面上是“玉玉的,銀銀的”,像玉一樣有光澤。教者對話:“‘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里的‘玉是比喻,這里的玉呢?”教師順手援引的古詩句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與想象。當孩子們理解“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一句遭遇攔路虎時,李旭東老師又引出賈平凹《一棵小桃樹》中類似的片段,助力孩子們的理解。孩子們果然在閱讀后發(fā)現(xiàn)“每個人心里都希望月亮把心靈照亮”。課堂結尾,教者則引用賈平凹的話:“慰藉以這顆靈魂安寧的,在其漫長的二十年里,是門前屋后那重重疊疊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圓圓的明月。這是我那時讀得有滋有味的兩本書,好多人情世態(tài)的妙事,都從它們身上讀出了體會?!毕M瑢W們胸懷一輪明月,擁有美麗的天空。
李旭東老師的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對后現(xiàn)代課程觀的積極成分做了本土化的汲取與創(chuàng)新,課堂中師生關系、文本解讀等的對話性、包容性、多元性意味更為強烈,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科學主義,知識、教師等本位主義以及灌輸模式等弊病,字面意思和傳統(tǒng)解釋逐步讓位給作者意圖和讀者反映。古代文化、現(xiàn)代文化,猶如一股滌蕩心靈的甘泉,汩汩流入孩子們的心田。學生們在與教師、文本、文化的熱烈互動之中,青春得以張揚,文化得以熏染,生命意識得以喚醒,人的價值得以激活。具有“文化力”的課堂變成了師生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文化經歷。
二、文化力不是賣弄文化的能力
多爾在《后現(xiàn)代課程觀》中指出,教師的作用“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教師不再是知識的解釋者和強加者,“不再是一個賣弄學問的人了”,而以參與和對話的方式融入情境。教師的職能實現(xiàn)了從單純的教學到更為綜合的教育的轉變。
“學力課堂”理論框架下的“文化力”是一種在文字、文學、文化的土壤上吸收、攀緣、生產的能力。李旭東老師的課堂“文化秀”就常常存在,但設計卻無比溫暖,毫無唯我獨尊之感,往往帶著孩子在對文字以及標點的推敲賞析、文本的巧妙解讀、文學的縱橫聯(lián)通中實現(xiàn)精神熏染、人文關懷和文化傳承的教育目標。請看《月跡》教學片段:
師:作者描寫院子里的桂樹時,老師感覺這里文學色彩不濃,所以老師在這里改了一下,來看一下(出示幻燈片)。讀一下是不是有了文學色彩呀?自己再讀一下課文,你們贊同我的修改嗎?
生:我不贊同,因為寫的是作者小時候的感受,小時候的童真,就不用那種文學色彩的詞,這更能突出孩子們心里的真實感受。
師:謝謝,我也覺得這一改不是孩子的語言,而是我這個年齡的語言了。
李旭東老師小秀了一下文化,類似做法在他的《昆明的雨》的教學中也可以見到——上課伊始,巧借篆體“雨”的導入,進行有關雨的古詩詞的背誦;課中,就苗族女孩“賣楊梅——”吆喝聲與孩子進行表演對決;課尾,對文本“一幅畫、一篇文、一首詩”進行藝術總結。在《生命與和平相愛》教學中,李旭東老師板書時寫上“生命與和平相伴”,學生指出錯誤時,李老師“固執(zhí)己見”,學生道:“相伴是在一起的意思,強調行為;相愛則強調了深厚的情感?!痹诶钚駯|老師的課堂文化情境中,他絕不是把課堂當作展示個人文化魅力的舞臺,期待臺下觀眾膜拜的眼神與熱烈的掌聲,而是把自己作為與文本、與學生平起平坐的對話者,學生可以直接質疑與反對,直至提出自己的見解。李旭東老師通過“文化秀”,在文本這個源客體與學生這個近主體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帶領孩子們不斷地發(fā)現(xiàn)源客體的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理性和智慧地將學習導向更為真實的文本,貼近更為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助力近主體個性展示與“文化力”的逐步養(yǎng)成?!拔幕Α弊屨Z文教學具有了一種由內而外的浪漫,一種足以用來喚醒生命意識、豐富生命內涵、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情懷,具有了一種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塑造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多彩生命體驗的教育源動力。
三、文化力不是搬運文化的能力
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范式否定了傳統(tǒng)課程的預成性、靜態(tài)性,強調課程的開放性、動態(tài)性、過程性和不確定性。課程不再是跑道,而是奔跑本身。該范式認為,“自組織”通過系統(tǒng)內部的干擾、問題和混亂,在內在機制的驅動下達成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沒有“自組織”,后現(xiàn)代課程范式就不存在,這正是后現(xiàn)代主義相對于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展與超越所在。
李旭東老師所構建的“文化力”課堂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他組織”的突破和超越,“自組織”借由系統(tǒng)內部一定的干擾與混亂,通過不斷地閱讀與表達、互動與交流,在矛盾產生到解決的循環(huán)遞進中,走向實現(xiàn)生命意識和文化精神的改變,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人格尊嚴、人格精神、人格品質的提升,從而達到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目的。這樣的“文化力”構建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是一種對文化原基礎的自我進一步提升與完善,培養(yǎng)起了生命常態(tài)生成與可再生性發(fā)展的能力,具有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范式的眾多要素。
在《昆明的雨》一課中,李旭東老師出示自己多年前買的汪曾祺先生的同名散文集,問學生:“這本書的插圖與這個題目有沒有關系?”學生發(fā)現(xiàn)圖文不符之后,教者馬上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啟動內在機制驅動:圖文之間最好有一些元素相契合。假如讓你重新設計一個封面,你會怎樣設計?這樣靜態(tài)的課文內容梳理變成了主問題引導下、獨特情境中的“自組織”動態(tài)參與,學習效果自然顯而易見。
在《幽徑悲劇》的教學中,李旭東老師引領孩子們討論完“愚氓”制造了毀滅美的悲劇之后,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再次追問:“面對歷史悲劇的重演,先生僅僅是悲哀嗎?”孩子們明明感覺已將課文弄懂了,哪知思維的“問題與混亂”又接踵而至。作家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說:“心之如何,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并無舟子可渡,除了自渡,別人愛莫能助?!焙⒆觽兺ㄟ^交流,終于從第14自然段中有所收獲,發(fā)現(xiàn)作者還有對世人的控訴,控訴世人沒有同情心,缺少責任心,同時又進一步提醒世人維護真善美,實踐真善美。人人都感覺終于把課文理清了,這時有一個孩子卻又提出質疑:“文末‘我愿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十字架有什么含義?”剛恢復平靜的湖面再次投下一顆石子!孩子們眉頭緊鎖,李旭東老師這時并沒有將答案“搬運”過來,而是點撥道:“‘十字架有人將它理解為沉重的負擔;但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將‘十字架掛在脖子上,這是不是一種負擔?”學生恍然:當然不是負擔,而是一種對于真善美的追求與信仰。這堂課中,教師帶著學生在思維的跑道上飛奔,共同經歷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又復現(xiàn)的美妙境界。這是“文化力”建構之痛苦,也是“文化力”提升之快樂!李旭東老師在“學力課堂”中努力實踐“自組織”,為了孩子們可持續(xù)的生命發(fā)展而教。
“文化力”屬于李旭東老師“學力課堂”理論架構的最高層級,也是他的“本真語文”教育理想的恒久實踐。學術上厚積薄發(fā),枯燥便成有趣;師德上大愛無痕,跋涉便成幸福。本真的教師,不浮躁;本真的教學,不花哨;本真的教育,不折騰。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雙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