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代鹽運司、分司及鹽場司所設孔子廟考

      2020-04-30 06:45趙青青燕生東
      鹽業(yè)史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鹽場碑文孔子

      趙青青 燕生東

      摘 ?要:元代鹽運司、分司及鹽場司分別設立孔子廟,是中國古代廟學和鹽業(yè)發(fā)展史上獨有現(xiàn)象。從分布范圍來看,元代鹽司所設孔子廟主要位于腹里地區(qū),其創(chuàng)建年代與元代皇帝尊孔重學的時間相吻合,也與蒙元統(tǒng)治者對鹽課、鹽政的重視,以及鹽司官吏的自覺性、主動性有關。鹽司所設孔子廟結構完備,各項設施較為齊全,其目的是尊孔祭孔、禮樂化人以及教育鹽民與鹽司官吏子弟,其功能大體等同于州府縣廟學。明清時期,各級鹽司已不新立孔子廟,原有的也多廢棄不用。

      關鍵詞:元代;鹽運司;分司;鹽場司;孔子廟 ??????????????????????中圖分類號:K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64(2020)01—0020—12

      唐宋元明清時期,上至京都,下至州縣城都建有祭祀孔子及其弟子、后世大儒的廟宇,稱為孔子廟、文廟、夫子廟、先圣廟、圣廟、至圣廟、宣圣廟、文宣王廟、至圣文宣王廟、顯圣廟等,這里又設有學宮,是官方傳授儒家文化的地方,因而又被時人和后代稱之為廟學(在南方地區(qū)還稱為書院)??鬃訌R(下文中,孔子廟與廟學互稱)是我國儒學發(fā)展史和教育史鏈條上重要的一環(huán)。元代,就上層統(tǒng)治階級而言,雖不特別重視儒學和科舉制度,但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詔加號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廟學在元代也特別發(fā)達,自京師及路府州縣都建有孔子廟,“元代廟學的范圍非常廣泛,它幾乎可以指元代出現(xiàn)的一切儒學”;有學者不完全統(tǒng)計,“元朝始建廟學在226所左右,重建廟學1124所(次),始建數(shù)量大大超過南宋和金朝”。同時,元代重視鹽課,鹽課成為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鹽業(yè)組織管理嚴密,機構龐大,大體分為鹽運司、分司、鹽場司三級制,在這三級組織內(nèi)分別建有孔子廟,這是中國古代廟學和鹽業(yè)發(fā)展史上新出現(xiàn)的事件。關于元代鹽運司、分司、鹽場司所設孔子廟,史書內(nèi)鮮有記載,學界研究也少,但碑刻和方志中卻保存了這方面的史料。本文梳理相關資料,就鹽運司、分司、鹽場司所設孔子廟即廟學情況作初步探討。

      一、鹽運司所設孔子廟

      據(jù)《元史·百官志》記載,元朝在全國設大都河間、山東、河東陜西、兩淮、兩浙、福建六處鹽運司。鹽運司秩正三品,與上路品秩相同,“掌場灶,榷辦鹽貨,以資國用”。就目前材料而言,河東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和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在治所建有孔子廟。

      河東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所建孔子廟

      元代河東鹽務管理機構,“(至元)二十三年(1286)立陜西都轉(zhuǎn)運司,諸色稅課悉隸焉。二十九年置鹽運司,專掌鹽課”,“延祐六年(1319),更為河東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至元末年,該司產(chǎn)鹽25萬引,鹽民3650戶。該運司建有廟學,現(xiàn)存于山西運城中學的元大德三年(1299)“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新作孔子廟記”石碑(以下簡稱“運城廟學碑”),由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運使耶律世枻、運使馬合麻沙、副使吳恕、司事太昔不花立,碑文由集賢學士太中大夫盧摯撰、朝列大夫侍御史石珪書,碑額由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平章軍國事行御史中丞領侍儀司事不忽木篆。碑文見于成化《山西通志》、萬歷《平陽府志》及清康熙年間蘇昌臣《河東鹽政匯纂》、乾隆年間蔣兆奎《河東鹽法備覽》、光緒年間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等文獻,《三晉石刻大全·鹽湖區(qū)卷》還附有該碑拓片。碑文(見附錄一)詳細介紹了該運司孔子廟的建設緣由、時間、過程以及廟學規(guī)模等。

      碑文提及:“路村者,以鹺利自出,從陜西都轉(zhuǎn)運治。鄉(xiāng)士民協(xié)力,漕臣愿廟先圣其地。至元壬辰,劉公紹慶實總漕事,實始圖作是廟。未蕆事,以受代去。今使奧屯公茂,規(guī)而隨之,以一眾論。用克以大德戊戌之冬,落成厥功?!标兾鞯忍幎嫁D(zhuǎn)運鹽使司新作孔子廟是在當?shù)厥棵駞f(xié)助之下,至元壬辰(1292)由鹽運使劉紹慶發(fā)起,大德二年(1298)運使奧屯茂繼之而完成的,歷時七年。該孔子廟設于鹽運司治所路村,路村“歷代以來皆屬安邑,因運司駐扎,故名運城”?○11 。由此,該孔子廟多被后世稱為運城廟學,簡稱“運學”;又因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在元延祐六年(1319)改為河東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后世又稱之為河東運學。運城為我國古代唯一的一座鹽務專城,鹽司官吏及其子弟眾多,諸商云集,孔子廟的設立,滿足了鹽商、官吏與灶戶子弟及周邊民眾入學的要求。

      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孔子廟,廟學設施基本完備。碑文云:“為禮殿,重檐巨楹,翚跂絢耀,視大邦君之居,像先圣、先師、十哲,服章位,著如禮。置講堂殿,后以居師生。閌其門欞,崇其垣墉,以示揭虔,妥靈攸宇,中條、雷首顧瞻伊邇。相其高明,殷然為他郡廟學之冠。六十子、諸大儒之序,及館舍、庖廩,皆位置之?!倍Y殿當為祭祀所在,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等;大邦君即當?shù)毓攀ネ?先圣、先師分別指孔子與顏回,十哲即孔門十大高弟: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講堂位于禮殿之后,是師生修習課業(yè)治所;六十子、諸大儒之所在為兩廡;館舍為廟學師生休息之所,庖廩為師生就餐之所,這兩處為生活區(qū)。此外,還有垣墉(圍墻)和欞星門(廟學正門)??鬃訌R規(guī)模較大,碑陰文“東至公田,西至本廟出道,北至街,南至道。南北長一百八十九步,東西闊五十步,計地三十九畝三分七厘”,三十九畝三分七厘約合今三十三畝四分三厘(約2萬2千多平方米)。

      從立碑者以及碑文撰寫、書寫、篆額人員的身份看,盧摯、石珪、不忽木為身居高位的中央官員,不忽木、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官員太昔不花與耶律世枻均為色目人,主持修建廟學的運使奧屯茂也是色目人,馬合麻沙則為蒙古人。可見,當時在該鹽運司設孔子廟不僅是漢族士民的意愿,而且得到了蒙古人、色目人以及中央官員的認同與支持。

      (二)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所設孔子廟

      元初分設大都鹽運司、河間鹽運司,后大都運司并入河間。泰定二年(1325)“改河間鹽運司為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元文宗時,大都河間鹽運司建有廟學,因鹽運司設于治所長蘆,故又稱長蘆儒學。

      據(jù)《元史·趙師魯傳》記載,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所設孔子廟由運使趙師魯發(fā)起建立。趙師魯在天歷年間(1328—1330)任大都河間鹽運使,“除害興利,法度修飭,絕巡查之奸,省州縣廚傳贈遺之費,灶戶商人,無不便之,歲課遂大增。暇日,又割己俸,率僚吏新(作)孔子廟。命吏往江右制雅樂,聘工師,春秋釋奠,士論稱之”。運使趙師魯“割己俸”并率領鹽運司諸官吏共同創(chuàng)修孔子廟,還制雅樂,聘工師,以春秋釋奠之禮祭祀孔子,受到士林好評。

      清嘉慶二年(1797)畢沅、阮元編撰的《山左金石志》中收錄元代長蘆儒學銅方爐一座,銅爐“口縱徑五寸,寬七寸五分,高二寸九分,內(nèi)深二寸三分,饕餮雷紋”。銅爐為祭祀孔子時所用的禮器,其上有“元至元己卯孟冬,長蘆儒學奉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置。監(jiān)造學工孔克中,姑蘇領匠鐘宗鑄”銘文。方爐為長蘆儒學奉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之命置辦,阮元考證此至元乃后己卯,即1339年。長蘆本為鎮(zhèn)名,延佑元年(1314)五月,“徙滄州治于長蘆鎮(zhèn)”,之后“長蘆”之名被滄州取代,只有鹽運司署仍沿其舊,冠以“長蘆”,故大都河間鹽運司所設廟學又稱“長蘆儒學”。銅爐銘文中還提到了“學工孔克中”,史書中未見學工的記載,而學正為元代路及下州所設學官,職責為“申明規(guī)矩,督習課業(yè)”,“歲終通行考較”,且“工”與“正”字形相近,學工或為學正之誤。明中期陳鎬《闕里志》記載元末“(孔)克修,字允夫,長蘆學正”,孔克修疑為孔克中。

      此外,位于腹里地區(qū)的山東鹽運司也曾設有廟學。清雍正年間《山東鹽法志》記載,山東鹽運司“鹽商子侄入學者謂之運學,何年設立,案缺,無從考稽”,該書古跡篇提及山東鹽運司“文廟正殿祀孔子、四配、十哲,兩廡以先賢、先儒從祀,別立啟圣、名宦、鄉(xiāng)賢等祠,春秋致祭”。山東鹽運司的文廟應為元代所建,清代運司文廟建筑仍然存在,祭祀的功能可能還保留著,學校教育功能已消失,只是清中期《山東鹽法志》的編著者已不了解該文廟(運學)的所建年代。

      二、鹽運分司所設廟學

      鹽運司“分司實際上是鹽運司的派出代表,代行鹽運司的職權,巡行各場檢查督促生產(chǎn),查禁私鹽,保證鹽課的完成。分司一般由鹽運司的次官擔任。”《元典章》載,至元三十一年(1294)后,山東東路轉(zhuǎn)運鹽使司下設濱鹽司、樂鹽司、膠萊鹽司(或稱“膠萊莒密鹽使司”)三處分司,共轄灶二千七百八十戶。膠萊莒密鹽使司,秩正五品,與中州同,治所在掖縣(今萊州)西由場,下轄八處鹽場。元大德三年(1299)膠萊莒密鹽使司創(chuàng)建廟學,廟內(nèi)立有“膠萊莒密鹽使司新建廟學記”石碑(以下簡稱“西由廟學碑”),該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尚在。因廟學設于治所西由場,后世文獻還稱之為西由場文廟。多部不同時期方志均抄錄了該廟學碑文,如萬歷《萊州府志》收錄《元傅夢弼西由場文廟記》11,乾隆《萊州府志》及乾隆《掖縣志》稱之《西由場文廟記》12,嘉慶二年(1797)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提及《西由場新建廟學碑》13 ,《四續(xù)掖縣志》則稱《膠萊莒密鹽使司新建廟學記》14。西由廟學碑由膠萊莒密鹽使司判官蔡仲彬、判官羅國才、判官張稹、副運使鄧玉以及司吏武暉、孫輔、王□,吏目陶溫立,碑文由翰林修承事郎傅夢弼撰、翰林直學士奉訓大夫喬達書,碑額由翰林直學士太中大夫李天英篆。碑文(見附錄二)詳細介紹了該分運司廟學的建設緣由、時間、過程以及規(guī)模等。

      據(jù)碑文,西由之地“其民雖夥,其俗甚鄙?;浳饔芍d,蓋未始有學,弦誦之音,人或終身弗聞,以故風俗日下,儒術闊疏”。在此背景下,膠萊莒密鹽使司判官羅國才、張稹、蔡仲彬,運使綦豫、副運使鄧玉等“謀僚屬暨好事者,捐俸金,發(fā)私帑,共得八十緡。贖爽塏之地,筑學宮其上”,鹽運分司官吏及民眾集資八十緡(約合銀八十兩)購買土地修建了廟學?!敖?jīng)始于元貞二年之夏,落成于大德三載之春”,廟學始建于1296年,建成于1299年,歷時四年。從《山左金石志》的碑文介紹來看,膠萊莒密鹽司所轄的西由場、海滄場、登寧場、衡村場、石河場、信陽場、濤洛場、即墨場的管勾、同管勾、副管勾也襄助了該廟學的修建。

      膠萊莒密鹽分司廟學結構比較完備。碑文提及,膠萊莒密鹽使司判官羅國才讓擔任路或府州學官的其子羅垣奉教授與朱翚經(jīng)歷專門規(guī)劃了該廟學形制,“殿、堂、門、廡,截然一新”,廟學禮殿、講堂、欞星門、兩廡具備。殿即大成殿,或稱禮殿,為祭祀孔子之所;堂即明倫堂或稱講堂,即諸生學習之所;門即欞星門,為廟學正門;廡即兩廡,兩廡一般繪有鄉(xiāng)賢像。1935年修《四續(xù)掖縣志·古跡》也稱,該廟學“前殿為文廟,后廳為書院”,可見其與河東陜西鹽運司廟學布局相同,亦為禮殿在前,學宮在后。

      三、鹽場司所設孔子廟

      “鹽場(司)是鹽務管理的基層機構,其主要職責是管理、監(jiān)督鹽戶完成生產(chǎn)定額。鹽場所轄一般有數(shù)百戶,每場下面,又分立團、灶。”據(jù)《元史·百官志》記載,元朝中后期,山東鹽運司轄“鹽場一十九所,每場設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八品”,品秩與下縣相同。據(jù)目前資料,山東鹽運司樂鹽分司所轄的新鎮(zhèn)場和官臺場均建有孔子廟。

      (一)新鎮(zhèn)場夫子廟

      位于樂安(今廣饒)的新鎮(zhèn)場夫子廟內(nèi),曾立有至元四年前鄉(xiāng)貢進士楊廷傑撰、樞密院詮寫李世能書丹并篆額的“新鎮(zhèn)場創(chuàng)修夫子廟”石碑,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該碑尚在。該碑文沒有被抄錄下來,但《樂安縣志》《續(xù)修廣饒縣志》中都有提及該碑的主要內(nèi)容:

      新鎮(zhèn)創(chuàng)修圣廟碑,右碑在(廣饒縣)城北新鎮(zhèn)莊,至元四年仲冬立。題曰:新鎮(zhèn)場創(chuàng)修夫子廟碑。前鄉(xiāng)貢進士楊廷傑撰記,樞密院詮寫李世能書丹并篆額。(碑)記略云,司與上縣等不可無圣廟。茲廟創(chuàng)修于至元二年,歷數(shù)年,經(jīng)數(shù)任,而廟宮、學舍始備云云。按,新鎮(zhèn)在元時原設有鹽場司,故碑記言及之。

      該夫子廟是新鎮(zhèn)場以“(鹽場)司與上縣等不可無圣廟”的背景下“創(chuàng)修”的。其始建年代為至元二年。元代以至元為年號的皇帝有世祖(前至元)和順帝(后至元),前至元二年為1265年。此時,蒙古國罕見創(chuàng)修廟學的記錄,而大規(guī)模興建孔子廟始于元成宗時期,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還“詔內(nèi)外興舉學校”,加速了廟學的發(fā)展。此“至元”極有可能為順帝后至元。新鎮(zhèn)場夫子廟始于后至元二年(1336),至元四年建成,歷時三年,后經(jīng)數(shù)任鹽官增修,廟學的主體部分廟宮和學舍才完備。

      (二)官臺場廟學

      壽光市羊口鎮(zhèn)官臺村,元代設官臺場,這里也建有孔子廟。據(jù)嘉靖《青州府志》記載,“官臺場廟學,在縣北七十里營里社,創(chuàng)于元大德十一年,元末廢”;1936年版《壽光縣志》載,“官臺,在今縣城北六十里,元初有鹽官,名官臺場。大德十一年,臺上建孔子廟,后廢?!?sup>③ 說明該廟學建于(始建或者建成)大德十一年(1307),元末廢,存續(xù)六十年左右。該廟曾立有廟學碑,《壽光縣志》載,“迄今官臺村北尚有明萬歷間灶志碑、灶學碑,皆仆地”,這里所提及的“灶學碑”即廟學碑,其所立時代應是元代而非明萬歷年間。該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遺失,碑文內(nèi)容也不見于地方志。

      縣志所說“灶志碑”,即元至治三年(1323)四月所立的“創(chuàng)修公廨之記”石碑,該碑仍保存在今官臺村。碑文提到了官臺場司令武秀利用廟學教化鹽民運民之事。官臺場“山東鹽運使司續(xù)增額二萬二千引,額重戶轉(zhuǎn),政繁民困,逋逃□間者繼□,□□□攘竊之風盛行,國無盈余而民不被其澤”,至治二年(1322)夏,武秀任官臺場司令,利用廟學,“欲化民□□其□□□□使民有所□□□□□,乃設以□□圣賢使民有所畏,擇明師,申明孝義,無民心之利誘”,“求理義之學,不以理義之獲,文利欲之私”。碑文末還把武秀“興學校,正風俗,化民遷善”作為德政進行了褒揚。此外,碑文還記載官臺場“至元初,設管勾以治之,辦課鹽一萬七千余引,所管五灶,民幾四百。至丁未改升司令司,設司令、司丞二員,品秩同縣邑隸”,管勾秩正九品,司令秩從七品,品秩與縣邑相同。官臺場廟學很可能于大德丁未年(1307)由正九品管勾升格為從七品升司令后才創(chuàng)建的。而官臺鹽場公廨在至治二年(1322)才修建,晚于孔子廟16年,或可看出當時對廟學的重視程度。

      四、南方鹽運司、鹽場司官員主持或

      參與修建書院

      元代在東南沿海設兩淮、兩浙、福建三處鹽運司。就目前資料來看,兩浙鹽運使朱虎曾出資重修平江路孔子廟大成殿,兩浙鹽運司所轄岱山場鹽官曾主持重修岱山書院,大嵩場鹽官曾出資新建嵩江書院。

      (一)平江路學

      元人燕公楠在《平江路儒學大成殿記》中記載:“皇帝(成宗)即位之初年,首詔郡國敦學修廟。越五年,是為大德二年(1298)戊戌秋八月,平江郡大成殿成,前兩浙都轉(zhuǎn)鹽運使朱虎所造也?!?sup>① 明人王鏊在《姑蘇志》提及,“元大德初,殿宇壞,治中王都中謀于兩浙鹽運使朱虎,以私財撒而新之”。平江路大成殿雖由兩浙鹽運使朱虎在大德二年出資重修,但平江路學為平江路官學,屬于地方政府而非兩浙鹽運司。

      (二)岱山書院

      大德《昌國州圖志》記載:“書院在岱山,因以為名。往宋咸淳癸酉,里人魏榘等請于郡,以岱山廢酒坊空官地建立,未就緒而歸附焉,恒產(chǎn)皆無。近于至元三十年,本處鹽場官徐應舉、朱許芳買民屋三間,遷于市,以存其名?!?sup>③ 至正《四明續(xù)志》也記載:“至元三十年,本處鹽場官徐應舉、朱許芳買民屋三間,遷于市?!?sup>④ 從此處記載來看,始建于宋代的岱山書院在至元三十年(1293)由岱山場鹽場官徐應舉、朱許芳買民屋三間并將其遷入市區(qū),重修后的岱山書院可能并不設于且也不屬于岱山鹽場。

      (三)嵩江書院

      據(jù)元人貢師泰《元福建等處鹽運使司判官張君墓志銘》記述,元順帝時張元禮(1282—1354)“授進義副尉大嵩場鹽司丞,君至則政益修,民用悅服。乃出錢建嵩江書院,聘名師,訓其里人,朔望舍菜,后升堂,會諸生講論道徳,士民至今思之”。朔望舍(釋)菜是祭祀孔子的一種禮儀,“隋朝開始,每月一次或兩次的例行祭祀,或皇帝、官員視學時舉行的祭祀,稱釋菜禮”。嵩江書院由大嵩場司丞而非司令出資建立,這可能只是大嵩場司丞張元禮的個人行為,而不代表大嵩場鹽場司。

      平江路學、岱山書院、嵩江書院雖由鹽官主持、出資或參與修建,但從相關資料記載來看,這些廟學(孔子廟)和書院可能并不屬于鹽司,而是由地方政府或民間管理。

      五、相關問題探討

      (一)鹽司孔子廟分布范圍、興建時間與背景

      就目前資料來看,河東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和山東都轉(zhuǎn)運使司都設有孔子廟(廟學),分司中在膠萊莒密鹽使司建有孔子廟,鹽場司中新鎮(zhèn)、官臺場也設有孔子廟。新鎮(zhèn)創(chuàng)修圣廟碑還提及“(鹽場)司與上縣等不可無圣廟”,或可說明規(guī)模較大的鹽場司設有廟學在當時已基本普及,而規(guī)模小、品秩為正九品或從八品管勾的鹽場可能沒有實力修建孔子廟。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鹽運司、分司、鹽場司(下統(tǒng)稱鹽司)所設孔子廟都位于蒙元時期較早控制統(tǒng)治和中書省直轄的腹里地區(qū)。盡管東南沿海地區(qū)鹽運司、鹽場司部分官吏主持或參與過修建書院,但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南方各鹽司設孔子廟的確切記載。

      上文已提及,河東陜西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所設孔子廟始于至元壬辰(1292),建成于大德二年(1298);膠萊莒密鹽使司建有廟學始建于元貞二年(1296),建成于大德三年(1299);官臺場廟學建成(或始建)于大德十一年(1307);大都河間鹽運司所設孔子廟建于天歷年間(1328—1330);新鎮(zhèn)場孔子廟可能始建于后至元二年(1336),于后至元四年(1338)建成。如此看來,目前所知的鹽運司、分司及鹽場司修建孔子廟的時間集中在1292—1338年間。兩浙鹽運使朱虎于大德二年出資修建平江路大成殿,兩浙鹽運司所轄岱山場鹽場官徐應舉、朱許芳在至元三十年(1293)主持重修岱山書院,大嵩場司丞張元禮約在1333—1354年曾出資新建嵩江書院,也大體集中在這個時間段??傊}司所立孔子廟或鹽官主持修建孔子廟最早出現(xiàn)于世祖至元年間,成宗朝數(shù)量最多,文宗及順帝時期也有營修。這與元朝開始尊崇孔子,重視廟學的時間正相吻合。廟學的興建與否,與蒙元統(tǒng)治者對待孔子、儒學及廟學的政策息息相關。據(jù)胡務統(tǒng)計,“從1206年蒙古建號到1260年世祖即位,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nèi),蒙古國無始建一所廟學,其轄下廟學處于破壞和停滯狀態(tài),即使廟學的重建也是非常零散的。”忽必烈即位后,他意識到孔子廟對于鞏固統(tǒng)治的重要作用,才開始對其有意識地加以利用,中統(tǒng)二年(1261)下令禁止搔擾文廟。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即位后,“詔中外崇奉孔子”;“詔曲阜林廟,上都、大都諸路府州縣邑廟學、書院,贍學土地及貢士莊田,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修完廟宇。自是天下郡邑廟學,無不完葺,釋奠悉如舊儀”。武宗至大元年(1308)秋七月,“詔加號先圣曰大成至圣文宣王”。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詔內(nèi)外興舉學校”。有學者指出,“元代實行尊孔崇儒,實際上是從成宗時才真正開始;元代學校教育的真正恢復與發(fā)展,也是大致與此相應的?!?sup>⑦ 成宗之后的歷代統(tǒng)治者幾乎都繼承了他對待廟學的政策,大力支持廟學發(fā)展。在統(tǒng)治者高層的支持之下,廟學得到快速發(fā)展,“自國都郡縣皆建學,學必有廟,以祠先圣先師,而學所以學其學也”

      運城廟學碑文明確指出:“國家尊鄉(xiāng)儒術,自京師至凡郡邑,莫不廟祀孔子,示為指南……夫三代盛時,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路(村)惟一鄉(xiāng),今有廟學,亦尚昭圣治哉?!蔽饔蓮R學碑記述:“今圣元進用蒸髦,稽以九疇之載,衡以典籍之言,碩師良傅陪于輔上,而國學而遂序下,而鄉(xiāng)庠藹然、郁然,于斯為盛。諸君于供辦之余,乃能尊國朝體道立師之意,以興廟興學,可謂知所本矣?!毙骆?zhèn)圣廟碑也提及,“(鹽場)司與上縣等不可無圣廟”。如此看來,元代鹽司設立孔子廟與元代統(tǒng)治者的大力倡導密切相關。

      鹽司孔子廟的興建還與元朝統(tǒng)治者對鹽業(yè)的重視及鹽司官吏的主動作為有關。元代鹽業(yè)管理組織嚴密、機構龐大,大體分為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分司、鹽場司三級制。元朝在全國設大都河間、山東、河東陜西、兩淮、兩浙、福建六處都轉(zhuǎn)運鹽使司,鹽使司秩正三品,如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設正三品運使二員,正四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使一員,正六品運判二員,從七品經(jīng)歷一員,從八品知事一員,從九品照磨一員。鹽運司分司秩正五品,西由廟學碑提及,山東東路轉(zhuǎn)運鹽使司管轄的膠萊莒密鹽使司有正、副運使各一員,判官三員。最基層的鹽場司在早期設九品或從八品的管勾,在元貞元年(1295)前后逐步升格從七品的司令一員,還有從八品司丞一員,從九品管勾一員等。運司和鹽場官吏數(shù)量在歷代是最多的,官階品秩也是最高的。

      元代國家所利用的資源中,獲利最多的就是食鹽。鹽課是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最重要來源,元代鹽稅曾達年700萬余錠?!对贰な池浂酚涊d,“國之所資,其利最廣者莫如鹽”,“國家財賦,鹽利為盛”,“國家經(jīng)費,鹽利居十之八”。元人王鶚在《三叉沽創(chuàng)立鹽場舊碑》中記載:“天下之利,鹽居其半。”運城廟學碑也記載:“夫總漕有職,課殿最有法,謹正鹽?,課贏常年,不使山澤之利有遺。”鹽司官吏雖“割己俸”或“謀僚屬暨好事者,捐俸金,發(fā)私帑”修建廟學,但豐厚的鹽利無疑為鹽司修建孔子廟提供了資金支持。

      鹽司孔子廟的修建雖說是本職工作,但還多屬于鹽官的自覺和主動行為。鹽司修建廟學花費時間較長,腹里地區(qū)所有鹽場是否都設孔子廟還不敢肯定,南方各鹽司均無廟學的記錄。就目前資料來看,并非所有鹽運司、分司和鹽場都設有孔子廟,換句話說,國家關于鹽司設立孔子廟沒有強制要求。運城廟學碑記述,鹽運司完成首要任務——鹽課征收后才修建的廟學,“所先務也,孰有游刃余地”?西由廟學碑提及,鹽官職責為專辦國家鹽課和財政,他們興建廟學,時人并不理解和認同,認為此舉為僭越行為。碑文撰寫者傅夢弼引用孟子的話指出,興建廟學乃為官“不素餐兮”的大事,興辦學校,改善習俗,也是鹽官緊迫重要的事務?!拔羿u孟氏有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凰夭唾?,莫大于是?今西由之民,淺陋乖離,弗被文人教。為仕者睨而不顧,不幾于無事而祿歟?興學善俗,正今之急務耳,夫奚僭?”鹽官措辦鹽務工作之余,興廟興學,不僅遵從了國家尊師重教的旨意,也是鹽司官吏的本職工作。古代尊師、治國乃至治軍打仗,都重視禮樂詩書,專理財賦、掌管經(jīng)費的鹽司官吏,也需要以重視廟學的古賢宰輔為榜樣,不能僅局限于鹽政鹽課事務?!肮耪咧\師,禮樂詩書是先,而蒐狩治兵,則亦有禮為可用。矧理財賦,掌國用(經(jīng)費)之官也。茍充其學,自期于古賢宰輔可也,詎以管夷吾自限邪?”碑文撰寫者對鹽司官吏主動創(chuàng)修孔子廟的壯舉給予了鼓勵和贊賞。

      猜你喜歡
      鹽場碑文孔子
      敖漢旗萬壽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釋
      慧思陶勒蓋碑文解讀
      孔子的一生
      阜新元代大玄真宮祖碑碑文新錄
      孔子的一生
      搶抓機遇 砥礪前行 為山腰鹽場開創(chuàng)百年發(fā)展新紀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鹽場:眾志成城抗洪救災 齊心協(xié)力共渡難關
      為托孤一諾 她半生堅守——福建山腰鹽場老鹽工連于妹
      花岙島:打造海島旅游度假目的地廢舊鹽場重新激活
      工布江達縣“萬善同歸”碑文考釋
      永春县| 龙井市| 涟源市| 万山特区| 双柏县| 江源县| 电白县| 诏安县| 高邑县| 安岳县| 普宁市| 宁化县| 衡阳市| 明溪县| 三明市| 依安县| 山西省| 鄂温| 峨山| 晴隆县| 武山县| 三台县| 财经| 疏勒县| 平邑县| 沅陵县| 达尔| 广安市| 明水县| 惠州市| 宜丰县| 迁西县| 云霄县| 辽源市| 西昌市| 个旧市| 平湖市| 漠河县| 黄骅市| 泊头市|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