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藎 唐芾苗
摘要:明朝的海瑞,以實干、清廉的形象,成為當時官員廉潔的典范。他采取措施壓制豪強士紳,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亦對后世樹立一個高大的形象。本文嘗試從海瑞的家庭背景、仕途歷程等方面,探討他自身的仕途準則,重新建立起對海瑞為官較為清晰、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海瑞;家庭;仕途
海瑞作為明朝一個忠臣形象,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近來,許多的歷史學家從清廉的高度來贊賞海瑞的忠貞;隨著海內(nèi)外史家不斷地研究,發(fā)掘出他性格的瑕疵,以此來探討出其歷史局限性。歷史研究并不能吹毛求疵地探討某一問題。但是,通過對歷史的全面把握,掌握歷史的真相對后世同樣具有借鑒的意義。
一、家庭的影響
海瑞從小經(jīng)歷了家族破落的階段,年少所受的家庭教育和文化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海瑞。在以后仕途中,家庭環(huán)境對海瑞的政治活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海瑞祖輩曾為軍人,祖父舉人出身,父親碌碌無為而早逝。海瑞的家境一般,祖上的遺產(chǎn)僅為十多畝的薄田。也許正是由于出生于寒門,使他勤奮好學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正是他年輕時候深受儒家的教誨,嚴于律己,才使他在日后的仕途中出淤泥而不染。
母親為了教育好兒子,對海瑞要求十分嚴格,培養(yǎng)其重實踐的品格。年長之后,海瑞就進入官學郡讀書,深入學習了四書和五經(jīng),在他身上滲透了仁義道德的精神。因此海瑞產(chǎn)生一種濃厚的忠君意識,并影響著他以后的政治以及生活。
二、起伏的仕途
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海瑞的仕途卻坎坷萬分,獨具一格的政治作為,在官場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性。
海瑞通過科舉考試開始步入仕途。嘉靖三十二年,海瑞代理南平縣教諭。從此,他便開始了充滿坎坷的仕途人生。嘉靖三十七年,海瑞成為浙江淳安知縣。1562年,海瑞調(diào)任江西興國知縣。1565年,升任戶部主事。隆慶三年,以右僉都御使的身份,為應天十府的巡撫。萬歷新皇任命為南京右僉都御史,后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兩年之后,死于南京右都御史任期上。
三、海瑞為官“多面性”
海瑞作為明朝的官員,成為當時官場爭議的一個中心。他固然是一代忠臣,為百姓謀福祉,為帝王嘆息國家前途;同時作為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員,他又明確的打擊豪強士紳、懲治貪官污吏。
(一)仕途的閃光點
海瑞大膽的提出自己的政治構圖,這不僅體現(xiàn)其睿智,更體現(xiàn)出他獨具一格、敢為人先的品格。進入官場,海瑞即高舉忠君大旗,將忠君思想發(fā)揮到極致。明世宗時政治昏庸,士大夫都以明澤保身的態(tài)度混跡于朝廷。但是海瑞上疏死諫。世宗的盛怒是肯定的,而當世宗聽說其態(tài)度時,稱“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彼麑实鄣闹艺\為其道德加了分。
同時,海瑞又是廉潔的代名詞。他始終廉政奉公,打擊豪強地主,資助窮人,使他的清官形象根植于百姓的心里。明朝中期以后,賦稅繁多,豪強地主將賦稅等轉嫁于貧困百姓,百姓所承受稅種多而重。在海瑞治下的地方,堅持減免各種無常簽派。同時,海瑞還請求整修河流入海,不僅減少了花費,同時也使百姓得到了興修水利的好處。
(二)刻薄古板的為官
歷數(shù)海瑞的人生起伏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每一次失意無疑是自身過于古板不通人情世故而得。海瑞的原則更是讓當時不少人不解。他清理田產(chǎn)狀時,窮人狀告富人奪取田產(chǎn)時,每每都是窮人官司的勝訴。還用強制性的政治手段,強迫富戶退田一半給官府然后再分地于民。他本以判斷公正而深得民心,但他的公正是相對于貧苦百姓而言。他強硬的政治手段使其他官吏恐懼不已。
萬歷初期,張居正掌握國家大權主持國政,以廉政、實干而聞名的海瑞無疑能成為其重要助手,但張居正也未能給海瑞正名。改革中,雖有損害一部分人利益,然而并未引起國家官僚體系震動。相反,海瑞一上任,便將目標放在官僚家族上。但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這僅僅是把地主豪取強奪的土地還于農(nóng)民,并不能從制度上保證農(nóng)民對土地的所有。
海瑞急促的政治手段使得海瑞政敵廣布,導致他在官僚體系遭到孤立、排擠、打擊。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待貪污可謂是重罰,這樣貪污的行徑少了,但其用嚴法約束官員,并不能從政治制度上杜絕貪污。作為清廉的官員海瑞,只是提出恢復朱元璋的一系列刑罰來懲治貪官污吏。很顯然,海瑞當官并沒有獨樹一幟的地方,這導致他最終在政治上的死板。
結語:總結海瑞富有戰(zhàn)斗激情的一生,他敢于挑戰(zhàn)皇權,尖銳地批評皇帝的不作為;但他始終堅持著對君權、國家的忠心不二。出仕后的為官之道還是堅持一己之見,不懂得的處理仕途關系,最終只能以忠君、廉政的形象樹立于后世百姓的頭腦中。也許時代賦予海瑞的歷史任務僅僅是他高大的形象。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應當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哲學思想下,重新樹立對海瑞的認識;在吸收前人的歷史經(jīng)驗時,更要全面的了解掌握,批判性地選擇,以達到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陳羲鍾.海瑞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劉重日,曹貴林.清官海瑞[J].中國史研究,北京:1979
[4]蘇同炳.海瑞有偏激之嫌[J].紫禁城,2010.7.
[5]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中華書局,2006.
[6]葉顯恩,邢寒冬.論海瑞唯求合法不恤流俗的精神[J].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