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少功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特別重視人的眼睛。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這是《孟子》里的話,把眼睛當(dāng)作靈魂的窗口。
孟子在人際交流中也常常以眼代言?!盾髯印ご舐浴酚涊d:孟子去見齊宣王,見面時只是用眼睛盯著對方,并不說一句話,如是三番,令王宮里的人大為奇怪。孟子后來對別人的解釋是:“我先攻其邪心?!薄陂_口說話之前先放出浩蕩的目光,給大王搞一次心理衛(wèi)生。
在孟子看來,眼光的清與濁能透露出內(nèi)心的善與惡。一個偽善者最懸心的事,是他的裝模作樣最可能被自己的目光公開揭發(fā)。目光一亮,目光一暗,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心機暴露無遺。可以想象,偷雞摸狗的劫賊,東藏西躲的間諜,還有演藝明星,即便面對毫不知情的陌生人,也喜歡用一副墨鏡遮蓋雙目,大概就是緣于缺乏控制目光的自信,不能沒有這種障眼設(shè)備。
朋友老木最近在我的面前戴上墨鏡了。他這樣做并沒有什么保健的緣由,比如并沒有需要遮擋的太陽強光,看來只是要阻擋和躲避我的直視,使我不能不有一種黑上心頭的慌亂和悲哀。我知道,我不知道的什么事情在黑色鏡片那邊已經(jīng)發(fā)生。果然,一個月后,另一個朋友大川告訴我,老木把我們共同加工白鐵桶的錢黑去了一半,還去大川姐姐那里騙了糧票和火車票,氣得大川定要去打他。這是墨鏡給我的最早的一次刺激。